伶官传序优秀教案

上传人:好** 文档编号:101059613 上传时间:2019-09-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2.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伶官传序优秀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伶官传序优秀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伶官传序优秀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伶官传序优秀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伶官传序优秀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伶官传序优秀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伶官传序优秀教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伶官传序【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词类活用的文言语法现象。2.体会正反说理突出中心的写法。3.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教学重点】识记11个词语,掌握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特征,学习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本文是“传序”,所以众多的史实都是正文的主要内容,这里可简约地点到即可,也正因如此,给阅读带来一定的困难,成为学习的难点,只要对涉及的人事有一般的了解即可。【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利用注释、工具书,了解作者及其作品。2.朗读课文,掌握文章大意,理解作者意图。【

2、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 苏洵在六国论中论说六国灭亡的原因,以借古讽今的写法,讽谏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勿蹈六国覆辙。今天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也是借古讽今,总结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现在听录音,轻声跟着阅读,思考庄宗李存勖17岁后发生在他身上的有什么事。二、解题 同学们根据注释,谈谈作者与新五代史伶官传,教师补正。 明确: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谥号文忠。欧阳修是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并且提倡古文,批评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

3、风,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学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于他的门下。他是唐宋八大家中的重要作家。伶官传序就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文,目的是评述伶官受宠幸而乱政的史实,总结历史教训,讽谏当时的北宋统治者,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他的作品主要有新五代史。与宋祁合写新唐书等。三、历史背景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

4、与俳优(piyu,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庄宗同光四年(926)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四、整体感知1.结合注释,解释词句。 重点辨析本文中的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学生解答,教师补充更正)2.分组讨论,指定回答:(1)提问:“虽曰岂非”是一个什么句式?其作用是什么?(学生解答,教师补充)明确:“虽曰岂非”是反诘语气的转折复句,意

5、在强调后者。强调“人事”的作用,即盛衰之理,不仅在于天命,更在于人事。点拨:凡反问句都是以疑问的语气表达字面相反的意思,无疑而问,语意表达的比陈述句更确定、更有力、更发人深省,有更强的感情色彩。(2)看课文,当文章写出盛衰、成败两个方面,用“方其可谓壮哉!”“及何其衰也!”句式,接着又用“岂欤?”“抑欤?”的句式,各是什么句?有何作用?明确:(讨论后定人回答,其他同学补充)“方其可谓壮哉!”“及何其衰也!”这是两个感叹句,又是对称句。感叹饱含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前一句表示对庄宗胜利的赞赏之情,后一句表示对庄宗失败的悲叹之情。对称句,节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特别是本文的对称句在内容上都是正反对照

6、的,不仅有音乐美,而且给人鲜明的对比感,表达了作者褒贬、扬抑的立场,气势十分充沛,感情色彩浓郁,加强了论证的力量。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是反诘语气的选择关系的复句,前者被否定,被舍弃,后者被肯定,说明成败之事皆自于人的道理,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印证了开头的论点。(3)请同学们再找出几个对称句和反问句,念给同学听。明确:对称句:“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 反问句,例:“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

7、也哉?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3.概括李存勖一生的主要经历。(1)提问:通过阅读课文,给李存勖编一个履历表(课文P97注释:李存勖885926),主人公李存勖在公元908年、912年、923年、926年的几个年代里,年龄分别是多少岁?明确:908年是23岁;912年是27岁;923年是38岁;926年是4l岁。提问:在这几个年头里,在李存勖身上分别发生了什么事?(尽可能用课文的原句回答)明确:李存勖23岁时的事:“接受三矢,继父遗志。”(齐声朗读:“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点拨:从这铿锵的节奏中,可以看见一位胸怀大志,雄姿英发的年轻统帅形象清晰

8、地浮现在我们眼前。主人公27岁时的事:“方其系燕父子以组。”(这是公元912年,李存勖派兵攻破幽州,俘获刘仁恭及其家族,刘守光逃到沧州,乃被捕获。父子都被处死,灭燕)主人公38岁时的事:“函梁君臣之首”(亡梁),然后“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建立了后唐。李存勖从受命到立国,经过了整整15年。主人公4l岁时的事:“身死国灭,为天下笑。”(2)指导读文(慢节奏)“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3)学生在凝重的气氛中静思两分钟,想象庄宗君臣凄然相向,泪下如雨的悲惨情景,并和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雄武

9、进行对照比较。(4)点拨,提问:在这无声的静寂中,学生们心潮翻卷,历史的风云变幻掠过心头。在这生生死死、盛盛衰衰的变化中,不正寓含着某种哲理吗?请同学们思考:庄宗灭敌立国。用了15年时间;然而由盛至衰,只有短短的3年。这一盛一衰的关键是什么?明确:论点:“盛衰之理,岂非人事哉!”呼应论点的结论是什么?明确:“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提问:庄宗盛也人事衰也人事,然而作者在一百多年后的宋代中叶重提这件史实,他要人们记取什么样的历史教训呢?明确:“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这一句让同学们共同诵读,并翻译此句。点拨:从庄宗李存勖的履历表上,可以看出李存勖一生的主要经历一

10、盛一衰。那么一盛一衰的关键问题是由于“人事”和呼应这一论点的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它揭示了“人事”的内涵,从而得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深刻教训,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在这里讽谏了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意味十分深长。五、朗读课文。六、课堂小结。 从唐庄宗李存勖的履历表上可以看出“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这篇文章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着“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述,以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为论据,以“晋王三矢”这一

11、不能确定为史实的传说作为事例,以论带史,以史论证,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七、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 讨论伶官传序与六国论在写作上的异同,并背诵名言警句。【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 伶官传序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为其新五代史伶官传所写的一篇序文。此文作为宋代文学的名篇佳作,与苏洵的六国论都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国家兴衰的道理,都总结了历史经验,都有劝谏统治者之意。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两文,回答问题。二、提问1.六国论与伶官传序两文的中心论点各是什么?明确:六国论是一开始提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伶官传序也是一开始采用

12、反诘句式提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中心论点。2.提问:六国论与伶官传序在论证方法上有何相似点?明确:六国论提出论点时从反面否定,与正面肯定两方面提出论点。反面否定是“非兵不利,战不善”,正面肯定是“弊在赂秦”,然后作者承题作两方面分析,一是赂秦的国家“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一是不赂秦的国家“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所以不赂者以赂者丧,紧接着论证赂秦国家灭亡的原因与不赂秦者灭亡的原因。赂者,用引证“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不赂者,用例证,(齐人)“与赢而不助五国也。”赂者与不赂者正反对比论证了中心论点,并以议论兼抒情,假设论证反面推进,似乎在批评六国的“为

13、国者”,实是告诫北宋“为国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点明了本文的主旨。 伶官传序采用正反对比推理,使读者读后深感道理确凿。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文章依据史实对比推理,自然得出结论:晋王临终授矢庄宗,告以遗恨,叮嘱庄宗不忘世仇,实现遗愿。是时,庄宗重任在肩。兢兢业业,用兵时负矢直前,惟恐有负先王。终于获得成功;及至如愿以偿,大功告成,便一改初衷,宠幸伶人。以至政纲倾颓。衰败随之。文章以成功时“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的情景,与失败时“士卒离散”“泣下沾襟”的惨象进行对比,十分鲜明地导出成败由人的道理。对此,作者未直陈己见,而是用反诘句式予以表达。“岂欤?”“抑欤?”充满感慨之情,增强了感染力,写到这里又

14、用古训“满招损,谦得益”,追本求源,指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照应上文,揭示了人事的实在涵义。最后推而广之,以“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着眼于历史教训,收束全文,论证中同样用例证与对比论证方法。 点拨:六国论伶官传序两文的作者都以讽喻现实为写作目的。史论性的作品,往往名为论古,实为喻今。因此,透过作者对纷繁的历史事实的评述,弄清他们讽喻现实的写作目的,是理解课文的突破口。3.讨论,提问:伶官传序在写作上有何特点?讨论后指名回答明确:(1)例证法。本文属于史论。写史论使用例证法,可以以论带史,以史论证。运用这种方法,关键在于准确地选择典型事件。本文第一段就提

15、出以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为论据,在具体选材上,却以“晋王三矢”这一不能确定为史实的传说为事例,并加以详述,体现了选材的匠心。(2)对比论证。本文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由于人事。这一论点本身就是一个既正反对立又合而为一的命题。全文以“盛衰”二字贯穿始终,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着“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述。4.提问: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色呢?明确:(1)语言委婉,气势旺盛本文作为一篇总结历史教训、为在世及后世君主提供借鉴的史论,毫无生硬的说教。而是娓娓道来,婉转动人。(2)文笔酣畅,波澜起伏文章开篇发出嗟叹,提出论点,语势突兀而起,随后落到立论根据上,再缓缓落人“晋王三矢”的叙事;又语势猛然一升,发出对庄宗之“盛”的赞叹,而后语势陡然一降,发出对庄宗之“衰”的悲叹,继而步步紧逼,设疑、引古语而得出“自然之理”;然后再次评论庄宗的盛衰,语势再升再降,在大起大落之中引发出发人深省的教训,戛然而止,将全文的语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