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选人用人的智慧

上传人:xinsh****encai 文档编号:101052432 上传时间:2019-09-2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文化选人用人的智慧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传统文化选人用人的智慧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传统文化选人用人的智慧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传统文化选人用人的智慧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传统文化选人用人的智慧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统文化选人用人的智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文化选人用人的智慧(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传统文化选人用人的智慧专栏ColumnI财传统文化选人用人的智慧WisdomofSelectionandAppointmentin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文学博士蒋青林唐太宗深刻指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理.(贞观政要?崇儒学)他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人才,如果用非其人,就很难治理好国家.人才的重要性,现在大家都认识到了,譬如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说法已经得到普遍认同.与此同时,如何去选人,用人却一直是困扰管理者的一大难题,唐太宗的股肱之臣魏徵曾感叹道:知人之事,自古为难.(贞观政要?择官)尽管艰难,但是选人,用人之事一直在持续,从尧舜禹时代的禅

2、让到两汉时期的举贤,再到隋唐以后的科举取仕,除了世袭以外,绝大部分人才都是通过各种途径选拔出来的.总结传统文化中选人用人的经验,对于我们今天网络天下有用之才,无疑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总体而言,传统文化强调人位相符,选人标准尤为重视德才兼备.在选人用人的实46.践中,主要依靠主考官的经验判断,因此主考官的自身素质显得至为关键.一,基本原则:人位相符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选人用人的基本原则首推人位相符.如果人位不符,将会引起系列混乱,乃至国家灭亡.处于金字塔尖的最高统治者尤其如此,姜太公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惟有道者处之.(六韬?武韬?顺启)什么样的人才能治理好天下呢?六韬认为

3、:大盖天下,然后能容天下;信盖天下,然后能约天下;仁盖天下,然后能怀天下:恩盖天下,然后能保天下:权盖天下,然后能不失天下;事而不疑,则天运不能移,时变不能迁.姜太公强调,当最高统治者,必须做到六个方面:气度能够覆盖天下,然后才能包容天下:信誉能够覆盖天下,然后才能制约天下;仁爱能够覆盖天下,然后才能安抚天下;恩惠能够覆盖天下,然后才能保全天下权力能够覆盖天下,然后才能不丧失天下;行事果断不迟疑,那么即使是天时运转变化也不能改变它,时世变化也不会改变他.可见,要想成为优秀的一国之主,不是非常之人,实在是不可能的.再往下一点,什么样的人能当将才呢?六韬强调要有五材:勇,智,仁,信,忠,因为勇则不

4、可犯,智则不可乱,仁则爱人,信则不欺,忠则无二心.比较而言,当将才的条件就宽松多了,基本上有了良好的先天条件,再加上后天的努力,一些人还是可以达到的.至于比较普通的职位,要求就更低了:因能受职,各取所长,随时变化,以为纲纪.(六韬?龙韬?王翼)用现代白话文来说,就是按照他们的能力授予他们职事,取用他们的优长之处,随着时局变化而变化,以此作为选用人才的制度.按照人位相符的原则,我们可以处理很多选人,用人上的问题,如大材小用,小材大用,都违反了这一原则,应当摒弃.还有为数不菲之人在身居高位后,喜欢走两个极端:要么拼命地用自己的人,所谓一人飞升,仙及鸡犬;要么谨小慎微,或者洁身自好,身边的人一个也不

5、提拔.其实,只要符合人位相符的原则,完全可以做到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春秋战国时期,晋平公向祁黄羊询问南阳县令的人选,祁黄羊推荐了自己的仇人解弧.于是晋平公任用了解弧,百姓都称赞这个官任用得好.后来,晋平公又征求祁黄羊的意见,希望他推荐一名尉官的人选,祁黄羊认为自己的儿子祁午可以担任这个职务.晋平公任用了祁午,百姓又称赞这个官用得好.祁黄羊算是悟道之人,更为重要的是他有一颗坦荡,磊落,无私的心.相反,有些人被权位蒙蔽了双眼,一门心思,不择手段地往上爬.品行浅薄却想占据高位,智慧低下却想贪多争强,他们往往会招来灾祸,很少能有善终的.因为人位不符,位子不仅不能带来荣耀,反而会招来骂名,一些极端者

6、甚至引来杀身之祸.吕氏春秋?先识览?察微就感叹道:不达乎人心,位虽尊,何益于安也?意思是说,如果你不了解人心,地位即便尊贵,对安全又有什么益处呢?令人遗憾的是,人们往往抵抗不了权力和利益的诱惑,又难以有自知之明,飞黄腾达之后随即身败名裂的闹剧就直不断地在历史中反复上演.二,重要标准:德才兼备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传统文化中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甚至是惟一标准.可能是过多的天灾人祸,47财专栏COfumn中国的传统文化显得十分早熟,是属于没有童年的文化.在漫长的封建统治历史中,权谋文化十分发达,其结果是导致了传统文化契约精神的缺乏.也就是说,大家宁可相信官员的处世为人,而对官方颁布的法律条文持怀疑态

7、度.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人们高度重视官员的道德自律就显得十分自然了.如果再往下深究,在古人的心理结构中,老百姓倾向于把政府官员当作父母官,官员既要为广大子民提供公共服务,又要担负起父母一样的品行示范和道德教化功能.如果父母官道德败坏,胡作非为,其后果将会是灾难性的:老百姓将感到心理失去支撑,行为也会显得无所适从.前秦王苻坚在淝水之战中大败于东晋,单骑走至淮北,十分饥饿.当地老百姓听说后,向他进献了一盆汤饭和一条猪腿.苻坚吃完后,赐给百姓十匹帛,十斤绵.百姓坚决不要,说:臣为陛下子,陛下为臣父,安有子饲其父而求报乎?(资治通鉴?淝水之战)不仅如此,还对苻坚的南伐行为批评了一顿,然后头也不回地走了.

8、上述历史场景很能说明前述观点.事实上,不管经历了多少失望和挫折,传统中国百姓始终未放弃对政府官员德才双馨的期望.人治社会也出现过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奇观,德才兼备的父母官则是构成和谐社会的基石.唐代魏徵认为,所用之人,必须以德为先.若知其善,然后用之.设令此人不能济事,只是才力不及,不为大害.误用恶人,假令强干,为患极多.(贞观政要?择官)好人哪怕是能力差点,也不会造成大的危害;如果误用了品质恶劣的人,即使财Column他精明强干,危害也就极大.即使在建立法治社会过程中,执法人员的品德也是至关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法也是人的意志体现,掺杂了人的许多复杂的情愫.执法人员的道德修养,更是法律得

9、以贯彻执行的坚实保障.魏徵曾向唐太宗进谏说:不择善任能,而委之俗吏,既无远度,必失大体.惟奉三尺之律,以绳四海之人,欲求垂拱无为,不可得也.(贞观政要?公平)意思是说,如果不选择善人,任用能人,而把政事委托给俗吏,他们既无远见卓识,必定会丢失国家大体.只会拿法律条文去规范和苛求四海之内的百姓,想要做到无为而治的境界是不可能的.现在看来,要想恢复到古时以德治国的境界已经很难了,可能也没有必要.但是在向法治社会迈进的过程中,我们依然要重视官员的道德素养.好的法律,必须依靠优秀的执法人员才能得到完美实施;用一些素质低下,甚至是社会闲杂人员去执法,一部好的法律完全可以被扭曲,甚至可能得到与初哀背道而驰

10、的结果.德才兼各的选人用人标准至今依然具有顽强的文化生命力.否则,能力越强,破坏力越大,魏徵在1400多年前说的话依然给我们莫大的警示.三,选用方法:经验判断明确了选人用人的基本原则和重要标准,不等于能够选拔到真正的人才.三国时期刘劭就在人物志?效难感叹道:是以良材识真,万不一遇也.须识真在位,识百不一也.以位势值可荐致之,宜十不一合也.他的感慨有些令人费解,用现在的话来说:所以良才遇到真正的赏识者,一万个人里也遇不到一个:等到赏识良才的人在位具有权力,一百个人里面也不见得有一个;而赏识良才的人在位又正在寻找人才,大概十个人里碰不到一个.一方面是统治者感叹人才难求,另一方面却是良材感觉自己难以

11、得到赏识和提拔,在这里其实存在着一个选拔机制不够顺畅的难题.不管是禅让,举贤还是科举,它们都存在着选人主观意识过强,而客观量化不够精密的问题.两汉以举贤为主,孟子?梁惠王下对此有十分精到的概括:左右皆日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日贤,未可也;国人皆日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由举贤选拔上去的人才,很多是经得起考验的.但是它也有不足之处,就是考察周期过长,数量也十分有限.另外,一些比较厉害的假贤人也沿着这个路子上去了.王莽就是其中着名代表,他是一位大贤人,上台后把皇位也给篡夺过去了,西汉王朝在他的手里葬送了.科举制度较以往有了巨大的进步,自隋唐以后一直是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主要渠道,大量优秀的读书

12、人通过考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但是科举制度也存在很多弊端,就是主考官仅仅通过考生的文章去判断其道德才能,其实是存在很大难度的,选拔方式存在着许多主观臆想成分.唐太宗就曾对时任吏部尚书杜如晦说过一段话:比见吏部择人,惟取其言词刀笔,不悉其景行.数年之后,恶迹始彰,虽加刑戮,而百姓已受其弊.(贞观政要?择官)大意是说,近年来吏部选拔官员,只按他的口才文笔来录取,一48一而不全面考察其德行.数年之后,有些人的劣迹才开始暴露,虽然对他们加以刑杀,但百姓已深受其害.如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将国家真正需要的德才兼备之人选拔出来,成为历朝历代都在思考,但始终未能有效解决的难题.从总体上看,古代选人

13、用人过于依赖主观判断,其中的利弊都非常明显.如果主考官本身比较正直,公正,而且有识人的慧眼,那么还能选出品学皆优之人:如果主考官存在着品行问题,或是眼光拙劣,那么埋没人才的现象就十分普遍.在真实的历史情境中,往往是后者居多.进一步来看,主考官或是举荐人又受最高统治者的影响极大.如果贤君出世,那么人才一时蔚为大观;如果庸君上台,往往万马齐暗.同时,人才的出现与时代息息相关,时势造英雄,令人遗憾的是,常常是乱世出英雄,太平盛世,人才辈出的情况反而并不多见.可见,古代在选人用人机制的探索与确立上一直是难以令人满意的.我们不得不说,一方面,选拔的对象是复杂的,难以测量,不可琢磨.另一方面,考官本人也有自身局限,也有七情六欲,难以客观公正地去评价人才.总之,历史上风清气正,求贤若渴的时代,统治者还是可以求得大批人才.那些嫉贤妒能,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庸君,暴君,围绕在他身边的只能是一些蝇营狗苟,见风使舵的小人.如何汲取传统文化中选人用人的精萃,同时弃其思想糟粕,依然值得我们今天继续深入思考.栏目主持:张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