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并网逆变器最大功率点跟踪资料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01051559 上传时间:2019-09-26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459.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光伏并网逆变器最大功率点跟踪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光伏并网逆变器最大功率点跟踪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光伏并网逆变器最大功率点跟踪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光伏并网逆变器最大功率点跟踪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光伏并网逆变器最大功率点跟踪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光伏并网逆变器最大功率点跟踪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光伏并网逆变器最大功率点跟踪资料(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大功率点跟踪,太阳能电池由于受外界因素(温度、日照强度等)影响很多,因此其输出具有明显的非线性,图a和图b分别给出了太阳能电池在不同的温度,日照强度下的I-V特性曲线。,由以上两图可知,光伏电池既非恒压源,也非恒流源,是一种非线性直流源。输出电流在大部分工作电压范围内相对恒定,最终在一个足够高的电压之后,电流迅速下降至零。光伏电池的输出特性近似为矩形,即低压段近似为恒流源,接近开路电压时近似为恒压源;温度相同时,随着日照强度的增加,太阳能光伏电池的开路电压几乎不变,短路电流有所增加;日照强度相同时,随着温度的升高,太阳能光伏电池的开路电压下降,短路电流有所增加。 下图a和b分别为光伏电池在温

2、度变化和日照强度变化下的P-V特性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在一定的温度和日照强度下,光伏电池具有惟一的最大功率点,当光伏电池工作在该点时,能输出当前温度和日照条件下的最大功率。在最大功率点左侧,光伏电池的输出功率随着工作点电压的增加而增大;在最大功率点右侧,光伏电池的输出功率随着工作点电压的增加而减小。当结温增加时,光伏电池的开路电压下降,短路电流略有增加,最大输出功率减小, 当日照强度增加时,光伏电池的开路电压变化不大,短路电流增加明显,最大输出功率增加。,从上面的分析中看出,光伏电池的输是一个随机的、不稳定的供电系统。工作时由于光伏电池的输出特性受负荷状态、光照强度、环境温度等的影响而大幅度

3、变化,其短路电流与日照量几乎成正比关系增减,开路电压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从而使输出功率产生很大变化,即最大功率点时刻在变化。因此,就不能用一个简单的固定电阻或等效为一个固定的电阻以获取最大功率;另外,由于光伏电池的输出特性是复杂的非线性形式,难以确定其数学模型,无法用解析法求取最大功率。要想使光伏发电系统能够高效利用太阳能,获取最大功率输出,有必要跟踪控制最大功率点。,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的发展现状,目前国内外己有许多文献针对太阳能电池最大功率点跟踪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常见有以下几种方法: (l)恒定电压控制法; (2)爬山法(扰动观测法); (3)导纳增量法; (4)基于梯度变步长的导纳增量法

4、; (5)改进的爬山法。,恒定电压控制法,由图可以看出,在太阳能光伏电池温度变化不大时,太阳能光伏电池的输出产V特性曲线上的最大功率点几乎分布于一条垂直直线的两侧,因此若能将太阳能光伏电池输出电压控制在其最大功率点电压处,这时太阳能光伏电池将工作在最大功率点。,2.控制方法的特点,(1)控制简单,控制易实现; (2)系统不会出现因给定的控制电压剧烈变化而引起振荡,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3)控制精度差,系统最大功率跟踪的精度取决于给定电压值选择的合理性; (4)控制的适应性差,当系统外界环境,如太阳辐射强度,太阳能电池板温度发生改变时系统难以进行准确的最大功率点跟踪。,3.3.2爬山法(扰动观察

5、法),爬山法是目前实现MPPT常用的方法,它通过不断扰动太阳能光伏系统的工作点来寻找最大功率点的方向。其原理是先扰动输出电压值,然后测其功率变化与扰动之前的功率值比较,如果功率值增加,则表示扰动方向正确,继续朝同一方向扰动,如果扰动后功率值小于扰动前的值,则往相反的方向扰动。,如上图所示,首先假设光伏电池工作电压可控制为逐渐增大,刚开始时光伏电池工作于Pn点上,由于工作电压的增大,下一时刻工作点移至Pn+1,此时有PnPn+1,在此情况下,我们通过改变工作电压的变化方向(即使其转变为逐渐减小),工作点则从另外一个方向向峰顶爬升,如此反复控制光伏电池工作点电压的改变,从而实现工作点最终稳定工作于

6、最大功率点附近。具体的流程图如下图所示。,爬山法实质上是一个自寻优过程,通过对阵列当前输出电压与电流检测,得到当前阵列输出功率,再与已被存储的前一时刻阵列功率相比较,舍小存大,再检测,再比较,如此不停的周而复始,便可使阵列动态的工作在最大功率点上。此方法的优点是算法简单,容易实现,但对于光强快速变化的环境产生错误的跟踪,有较大的功率损失。有时还会发生程序控制在运行中的失序,出现“误判”。,通过上图可以看出,在光强变化快速的情况下,假定系统一开始工作在S1曲线上点,由于扰动的作用,这时工作点向右移动到了S2曲线上的点,并且PP,系统便认为此时最大功率点应该在点的右边,仍向右调节工作点。如果光强按

7、着此趋势不断的快速变化下去,则系统继续向右调节来寻找最大功率点。这样工作点便越来越偏离最大功率点,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光强变化缓慢或者停止变化,系统才能逐渐把工作点调整回最大功率点上。,误判的产生,消除爬山法误判的方法,爬山改进法增加下一时刻的电压 对应的功率 参与判断。当P0时,如果 ,说明是光强变化引起的功率变化,应保持原来的工作电压不变,否则,说明太阳能电池板工作于最大功率点的左侧,需要增加工作电压;同样,当P0时,如果 ,应保持原来的工作电压不变,否则需要减小工作电压。爬山改进法避免了爬山法跟踪的误动作,有利于提高最大功率跟踪的效率。,电导增量法,电导增量法是通过调整工作点的电压,使之逐

8、渐接近最大功率点电压来实现最大功率点的跟踪,而电导增量法避免了爬山法的盲目性,它能够判断出工作点电压与最大功率点电压之间的关系,是通过比较太阳能电池阵列的瞬时导抗与导抗的变化量的方法来完成最大功率点跟踪的功能。从右图所示:光伏阵列的电压功率曲线是一个单峰的曲线,在输出功率最大点处,功率对电压的导数为零,要寻找最大功率点,只要在功率对电压的导数大于零的区域增加电压,在功率对电压的导数小于零的区域减小电压,在导数等于零或非常接近于零的时候,电压保持不变即可;当电压不变电流增加时,增加工作电压,在电压不变电流减小时,减小工作电压。,对于功率有: (1),将(1)式两端对V求导,并将I作为V的函数,可

9、得:,变形可得:,将上述三种情况带入式可得:,这样可以根据 与 之间的关系来调整工作点电压而实现最大功率点跟踪。,实现该方法的软件算法可用右图所示电导增量法流程图描述。其中,V(k)和,I(k)分别为第k个采样点的光伏输出电压和电流,Vref和V分别为DC/DC电路开关占空比的参考电压值和单个采样周期的电压增量。,2.控制方法的特点 (1)控制效果好; (2)控制稳定度高,当外部环境参数变化时系统能平稳的追踪其变化,且与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的特性及参数无关; (3)控制算法较复杂,对控制系统要求较高; (4)控制电压初始化参数对系统启动过程中的跟踪性能有较大影响,若设置不当则可能产生较大的功率损

10、失。 3.跟踪误差分析 导纳增量法的数学依据是在最大功率点处功率对电压的导数为0。由于P-V曲线为一单峰曲线,因此采用导纳增量法进行最大功率跟踪时并无原理性误差,为一个较理想的MPPT跟踪方法。,13.4基于梯度变步长的导纳增量法,1.基于梯度变步长的导纳增量法原理 由太阳能光伏电池的P、V特性曲线图可以看出,在整个电压范围内功率曲线为一单峰函数,在功率最大值 处dP/dV=0,在 两端dP/dy的导数均不为0。若令steP=A abs(dP/dV)作为导纳增量法中的步长数据,在V离最大功率点 较远时,跟踪的步长较大;当v离 较近时,系统跟踪的步长变小。通过设置合适的A,同时结合导纳增量法跟踪

11、精度高的优点,可以实现在最大功率的跟踪过程中的变步长跟踪。在与定步长导纳增量法相同的条件下,变步长的导纳增量法在启动时功率损失大为减少。 2.控制方法的特点 (l)控制效果好; (2)控制稳定度高,当外部环境参数变化时系统能平稳的追踪其变化,且与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的特性及参数无关; (3)控制电压初始化参数对系统跟踪性能影响较小,在系统启动过程中可以实现快速跟踪; (4)在外界环境发生改变时,由于是通过数值微分的方法近似求出的梯度,可能出现系统控制量的突变,以及输出功率的波动; (5)控制算法复杂。 3.跟踪误差分析 由于基于梯度变步长的导纳增量法的数学依据仍然是在最大功率点处功率对电压的导数

12、为0。因此采用基于梯度变步长的导纳增量法也无原理性误差。,改进爬山法跟踪控制系统的功能实现,传统的爬山法因其控制思想简单,控制易实现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爬山法 存在两个不足:一是跟踪到最大功率点时会出现功率损失;二是会出现误判的情形。对此,本文对爬山法作了改进。本章对改进爬山法的跟踪原理以及优点进行详细阐述。为了验证改进爬山法可行性,文章设计了一种跟踪控制系统,系统以Buck电路为主电路,此章对Buck电路的工作原理作了详细的介绍。,改进爬山法的原理:,改进爬山法是爬山法的一种有效改进,主要用软件编程通过不断调整电压步长U对最大功率点进行判断和控制,最后利用阀值 判断是否达到最优点。该方法在光

13、伏电池P-U特性曲线峰值点附近从左到右依次取A,B,C三个点 和 , 和 ,Uc和Pc分别对应各点工作电压和功率。设 为初始最大功率点 , 是一个预先设定用于电压步长调整的常量;在判断三点电压值的调整方向时可能出现如图3一1、3一2和3一3所示的情形。,1. 初值的取定,原则是使它处于最大功率点附近,有两种方法确定:一是根据光伏系统所在地年光强和气温随机测量记录,采用数学统计方法可得出光强,温度特性,进而结合光伏电池的伏安特性可判断最大功率点的大概位置:该法需要大量实测数据,应用性不强;二是根据前人对各种条件下I-U特性曲线分析,发现最大功率点电压位于开路电压的80%附近,因此可取 的初值为开

14、路电压的80%。 2.电压调整步长U,电压调整常量 和阀值 的选取。 (1)U初值的选取:若选值过小,系统无法快速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反应速度过慢;若选值过大,系统精度不够。对输出电压在15伏的单片机实验室电池而言,由于 的初值已经定在开路电压的80%,建议u的初值范围定在 伏。 (2) 是一个正数,其值比U小,作为电压微调量,若 的值非常接近U,会造成调整后的U过小而使系统在以后的跟踪中长期徘徊在低功率点。根据“二分法”原则,可取 。 的值作为一个控制程序结束的参量,可根据系统精密度要求来确定: 越大,精密度越低,导致部分功率损失; 越小,MPPT跟踪越精确,但是跟踪时间会更长,需要处理的数

15、据越大对硬件的要求越高,难以实现快速实时跟踪。对实验室开路电压45伏的单片机电池而言,建议 取值为 伏。,改进爬山法采用三个点的功率比较来实现快速跟踪,该法有三个优点: 1.能够准确快速跟踪到 ,这是由算法本身决定的; 2.避免了在最大功率点附近因扰动造成的功率损失:系统一旦达到 ,将通过单片机指令不做任何电压调整,保持系统长期工作在该点上,直到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这与爬山法在最大功率点附近仍振荡不止有着本质区别,避免了无谓的功率损失; 3.当光强发生突变时,不盲目移动工作点,待日照量稳定后再追踪。由于三点比较法采用软件控制,算法中把“ 且 ”这种情况(即天空有云遮挡)归入了系统已经达到了最大功率点的情况,两者作同样处理即不跟随日照量的快速改变而盲目调整工作电压,避免了系统过快的振荡。此种处理会造成一小部分功率损失,但是相对换来整个系统稳定运转是值得的。假设原来系统处于最大工作电压 上,检测到的相对应电流为 ,日照突变后达到的最大工作电压为 ,相应电流为 ,则系统不移动工作点造成的功率损失为: ,由于太阳很快恢复到原来的日照量,没有改动的 又成为最大工作电压,系统恢复原来稳定状态。这个过程以不变应万变,避免了爬山法 对 的误判以及来回振荡现象。,改进爬山法稳定跟踪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