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的地位.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1051279 上传时间:2019-09-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谈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的地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谈谈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的地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谈谈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的地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谈谈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的地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谈谈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的地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谈谈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的地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谈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的地位.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谈谈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的地位张晶程政治教育学院2011级2班摘要:实践不是马克思的独创,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亚里士多德、康德、费希特、黑格尔都对实践概念做了研究,特别是黑格尔的研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产生了直接影响。实践概念的引入和对其科学的理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革命性转变的关键。实践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前提,发展的动力和最终归宿,也就是检验真理性的标准。关键词: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 前提 动力 归宿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成为经久不衰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就在于正确的引入实践概念,并将它作为哲学研究的基础。但是实践概念并不是马克思的独创,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就有很

2、多哲学家对实践概念做出了建设性的研究。例如,亚里士多德“幸福的实践”、康德的“技术实践与道德实践”、费希特的“实践知识学”、黑格尔的“善之理念”和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在很长一段时间,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问题是一个富有争议的话题。随着实践的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进一步体现出来。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问题形成了一定的共识。普遍认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理解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地位的关键,是实现哲学领域革命变革的关键。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个体系的核心, 只有立足于社会实践的观点, 才能把握和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 才能理解和说

3、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它产生之后160 多年里的生气勃勃的新发展。总而言之,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前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动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终归宿。接下来仔细论述。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概念“实践”一词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创,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前,有很多哲学家就对“实践”做了大量的研究。接下来对“实践”概念的发展做一个简单的梳理。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都曾对“实践”一词研究过。为了研究的方便,对中国哲学中的实践概念不做进一步的探讨,重点梳理西方哲学家对实践概念的研究。(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前的实践概念西方哲学中对实践概念从哲学视角思考的第一人是亚里士多德,在他那里“实践

4、”偏重于强调人的道德行为,即“幸福的实践”。实践概念在中世纪被理解为与人的意志选择有关的“行动”的意思,成为中世纪后期哲学的实践概念。近代,实践人类摆脱上帝征服自然彰显自身的强大力量。实践忽视只关注对象形式而忽视其本质和内容,造成了康德所说的“自在之物”。康德从“自在之物”这个基础上开始了他的批判。认为实践不应当是理论框架内的活动,道德和意义才是真正的人类实践行为。费希特基于康德开辟的道路,依靠逻辑推演建立起自洽的体系,反而与太多的现实问题背道而驰。黑格尔接过费希特手中的接力棒,着重探讨了劳动及其能动性、认识、实践及其“中介”,构建了其实践观的关键基础。他这样写道:“既然目的自身直接与一个客体

5、相关, 并使它成为手段, 而且通过手段来规定另一个客观, 这就可以看作是强力”黑格尔.逻辑学: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437.。这句话表明,作为人类实践中介的手段,是把主体与客体结合起来的媒介, 这种结合扬弃了主体目的的单纯的主观性和客体的单纯的客观性, 从而使主客体达到有机的结合。这种结合通过一种强制的力量。他论证了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辩证统一。认为认识过程首先必须接受存在着的世界,才能扬弃理念的片面的主观性。反过来,认识实际上仅把客观世界当作一种假设,并不局限于客观世界,认识凭借其主观的内在本性改造聚集体,充分证明实践既包括理论又高于理论的认识论思想。黑格尔的实践观是建立在唯心

6、主义基础之上的,不可能得出真正科学的实践观。正如列宁指出“ 毫无疑问, 在黑格尔那里, 在分析认识过程中, 实践是一个环节,并且也就是向客观的(在黑格尔看来是绝对的) 真理的过渡。因此, 当马克思把实践的标准列人认识论时, 他的观点是直接和黑格尔接近的”列宁全集: 第38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9,228.。但是,黑格尔的实践观从劳动及其能动性入手,几乎涉及人类实践的所有基本内容和特征,深入研究认识、实践及“中介”性的思想、明确提出了实践的目的性以及实践与理论的关系等深刻的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比较科学的实践观。(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的实践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

7、哲学家们对实践概念的理解几乎是片面的。马克思站在巨人的肩上,继承和发展了德国的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科学解释了实践概念,建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集中表达了实践的观点。他深入批判直观性,强调实践的主体性, 并与市民社会相关。提纲第一条就明确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第50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马克思在这里对实践作出了深刻的理解,首先把实

8、践理解为是一种主体人的“感性活动”、“客观活动”、“现实活动”;其次赋予实践活动革命和批判意义, 他把实践理解为主体人的一种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最后开创了从实践出发去考察、理解自然、社会、人以及人的认识的路线。马克思进一步批判了唯心主义的局限性。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第二条中,一针见血的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dliche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第503页,北京:人民

9、出版社,2009年版。这表明马克思已经意识到理论不能检验人的思维的真理性,人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检验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实际上提出了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是实践。可见,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抛弃了传统实践概念的错误理解。实践不在局限于伦理道德行为、个人的行为、某种理念活动的理论框架内,而是与现实世界相结合,指人的现实的、感性的活动,即人所特有的自觉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指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变换活动;指人所特有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通过一定的手段而进行的主体活动和自由活动;指革命的、批判的活动, 即人从自身的需要出发,用自身的方式去不断地否定现存世界(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本身),成为社

10、会的活动和历史的活动。实践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基础和永恒动力。实践不在是人改造自然的手段,也不是人服从自然的行动,反而成为人类解放自身的实践活动。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后,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是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这样,马克思将实践统一于经验性与超验性、主观性与客观性在感性活动中,赋予实践认识论的意义和本体论的意义。实践包括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活动等三个基本形式。这三种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人类最基本的三种实践活动。人类的认识主

11、要来源于这三种实践活动,这三种实践活动发展的程度决定着人类认识的完善程度。二、 实践在马克主义哲学中的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概念的科学解释,使实践的观点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它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发展过程的始终。(一)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前提实践概念的科学理解和实践观点的确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前提。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根本之处,就在于它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即以实践为基础去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它们在对世界的理解和观察世界的视角等一系列问题上存在着重大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扬弃了

12、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提出了能动性与受动性相统一的实践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去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实世界,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实践去理解,从而在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上都获得了全新的解释,构筑了统一的、彻底的、科学的哲学体系。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和前提,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各个环节。马克思曾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三条中说:“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第50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无论是环境的改变,还是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都是变革的实践,离开了实践的发展,马克思

13、主义哲学就不可能产生,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前提。(二)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坚持的是实践的生产力观,认为生产力是人们在现实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本质力量或实践能力, 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则存在于人们不断发展的物质利益需要及其丰富的社会关系之中。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的第八条这样写道:“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 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这就是说对于生产力的研究不能只从客体方面去理解, 而应从实践去理解。换句话说,生产力本身已内在地包括了客体、主体和实践,而对于实践,不仅要从“客观的活

14、动”去理解,而且要从“主体的方面”去理解,把“主体”和实践联系起来。实践就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这就肯定了主体的能动性;同时,实践又是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这又否定了抽象能动性,把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等关系在实践基础上统一了起来。这也就是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双重统一过程中去理解和诠释生产力。由此,马克思进一步从实践思维方式的高度加以概括, 认为生产力是人们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矛盾的实践能力, 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使其适应人类需要的实践力量。马克思研究生产力的出发点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生产力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能力。人的第一个

15、历史活动就是要维持自己的生活、创造自己的历史。从事物质和精神生产活动,既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物质和信息的变换过程,又是主客体之间的物质与观念的变换过程。这样,马克思从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中找到了把客观性、自主性、创造性和现实性统一起来的基础,从而解决了先前生产力理论无法解决的矛盾,实现了生产力理论的革命性变革。 实践的正确理解和将其运用来解释生产力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实践的三种形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实践的发展推动着人类思想意识的发展,实践的完善程度决定着先进思想意识发展的程度。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成为人类先进的思想智慧和思想意识,就是它把实践概念引入自己的哲学体

16、系中来,并对实践做出了合理的解释,把实践作为自身发展的动力。(三)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终归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地阐述实践概念和特征的基础上, 将实践概念引入到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革命的批判的认识论和唯物史观的创立过程中, 从而对“哲学的基本问题”、“人的本质”、“真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等问题做出了科学的解释,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改变世界的实践归宿。“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第49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也就是说从前的一切就唯物主义不懂得真正的实践,仅仅把它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这样他们就不知道主体的作用。把对象当作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