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格列佛游记》中的讽刺艺术.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1018947 上传时间:2019-09-2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格列佛游记》中的讽刺艺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论《格列佛游记》中的讽刺艺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论《格列佛游记》中的讽刺艺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论《格列佛游记》中的讽刺艺术.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论《格列佛游记》中的讽刺艺术.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格列佛游记》中的讽刺艺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格列佛游记》中的讽刺艺术.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格列佛游记中的讽刺艺术目 录 摘要第1章 引言1.1 作品介绍1.2 斯威夫特的生活经历与写作风格第2章 丰富多变的讽刺手法2.1 夸张的讽刺手法2.2 对比的讽刺手法2.3 反讽的讽刺手法2.4 象征的讽刺手法第3章 带有讽刺性质的人物分析与讽刺指向 结语 参考文献摘 要 18世纪,讽刺艺术在英国风靡,而格列佛游记的出现,更是将其讽刺艺术上升到极致。格列佛游记是英国作家斯威夫特的代表作,也被认为是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开端。作家斯威夫特通过大量的讽刺艺术手法,特别是用夸张手法来表现人物性格,以此来揭露18世纪英国社会、政治、宗教各方面的矛盾,并且通过运用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来对当时英国社会

2、现状进行有力的抨击。本文从作品内容、斯威夫特的生活经历和作品中讽刺艺术手法的多种运用进行简要的论述,从中探析格列佛游记中独特讽刺艺术的源泉与魅力。关键词:格列佛游记 斯威夫特 讽刺手法 讽刺艺术第1章 引言乔纳森.斯威夫特作为18世纪英国一名杰出的小说家、批判家与政论家,被高尔基誉为“世界伟大的文学创造者”,主要代表作有一只桶的故事格列佛游记书的战争等。下面,文章就以格列佛游记为例,对其讽刺艺术展开深入分析。1.1 作品介绍格列佛游记是一部以18世纪英国社会为背景的讽刺小说。这部小说采用海外游记的形式向读者讲述了格列佛海上漂流的各种奇遇,主要描述了:雷米尔鲁格列佛生于洛丁加姆州,从十四岁开始在

3、英国与荷兰的大学中念书,后来以外科医生的身份到船上工作,在一六九九年五月四号乘羚羊号航向南方.船起初平安无事,后来,不幸在苏门答腊岛遇难,漂流到利里浦特岛上。岛上居民身高都只有六寸左右,因此,和他这英国人相比较,他真是硕大无比啊!后来,他又起航,但却在巨人岛布罗布丁鲁那克岛搁浅了。 那里的国王身高有六十尺之巨,这会儿格列佛又变成“小人”了。接着,他又展开了第三次航行来到了飞岛,那是个与世隔绝的世界,人们的观念封闭阻塞。在岛上盘桓数日后,他出发到海上浏览。格列佛最后航行到一个慧骃国的地方,那里的主宰者是马,有高度的智慧、自制力、礼节,在那个世界里,没有贪婪,没有欺骗,没有战争,没有陷害,就像生存

4、在幻境中似的。他们是慧骃族。他们圈养一种叫做“耶胡”的人形怪物,让他们为自己劳作。因为人类的外形酷似耶胡,又从格列佛口中得知人类有一些他们所不可理喻的“撒谎”、“贪婪”等邪恶行径,所以慧骃族的首领对人类十分排斥。在岛上生活了一阵子后,他就被首领放逐了,在海上漂泊之时,被一商人救起,回到英国。回到家中后,格列佛因为已经习惯了慧骃族良好的品质,而对家人的气味略有厌恶之意,便买了两匹马,天天与他们谈心,安度晚年。1.2 斯威夫特的生活经历与写作风格乔纳森斯威夫特(1667-1745),英国18世纪前期最优秀的讽刺作家、政治家和诗人,生于爱尔兰首都都柏林。 斯威夫特生活在十七世纪中后期以及十八世纪前期

5、的英国。他是一个破落贵族孤儿的后代,他的血液里流淌着英国贵族独有的优雅高贵、自命小凡的气息,这影响了斯威夫特的性格,也为他的仕途坎坷埋卜了伏笔。斯威夫特学业虽然不顺,但才思敏捷,走上社会后很快便能以笔为生,后来打入政坛做了大党报纸的著名笔杆子。其仕途艰辛,最终变成政治斗争的牺牲品,遭遇近乎被流放的命运返回爱尔兰。一生坎坷使其变得愤世嫉俗,饱览上层腐恶更令他愤慈不已,不吐不快。直到格列佛游记的出版发行,他的怒火澎涌而出,震惊了当时的英国民众以及执政者。斯威夫特所生活的这段时间,英国正处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的过渡时期。“光荣革命”的胜利并没有使英国人民的生活状况、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反而那些

6、刚刚掌握实权的资产阶级,为了攫取更大的经济利益,加大了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力度。资产阶级工商业的本质就是剥削工人,榨取他们的剩余价值,完成资本积累,导致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斯威夫特作为一家党报的著名编辑,他看透这些政治资本家的本质,上层社会的腐朽生活作风也让他无法适应。苦于能力有限,他也小能改变这样的现状。当时英国政府设立了极其严格的出版审查制度,只能通过夸张的影射、鲜明的对比、多含义的反语刻画来讽刺英国政治制度的腐败。特殊的生活时期,严格的出版审查制度是致使斯威夫特在格列佛游记中大量使用讽刺艺术的原因。另外, 纵观斯威夫特的写作生涯,他比较有名的作品大都是一些讽刺诗和一系列的讽刺文章。1

7、669年他写出第一篇名作一个木桶的故事,这是一篇用来讽刺天主教、英国国教以及清教的文章;再到后期的一个温和的建议,斯威夫特借用温和的笔法来讽刺谴责英国对爱尔兰人民的奴役与剥削。显然他在格列佛游记中所使用的一些讽刺艺术应该基于它长期写作过程中的积累,而格列佛游记这部小说则更为集中更为突出地体现了他一贯的创作理念与写作手法。所以说,斯威夫特长期写作形成的写作风格,也是格列佛游记中讽刺艺术的主要来源之一。第2章 丰富多变的讽刺手法斯威夫特生活在17世纪末,18世纪上半叶的英国,这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己经建立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政权,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但是,封建的残余势力还存在,而且随着资本主义

8、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劣根性逐渐显现,其政权的腐败越来越表面化了。这些都决定了英国启蒙主义文学朝着一个方向发展,那就是:扫清封建势力残余,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后暴露出的不合理的现象。这一现实倾向也深深影响了斯威夫特的创作方向,从而使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批判色彩。斯威夫特在格列佛游记中的讽刺手法非常丰富,灵活多变,令人应接不暇。这些讽刺手法相对独立却又相辅相成地巧妙交织在一起,使斯威夫特的作品成为讽刺的典范。在这一部分,笔者将从四个方面来分析这部小说中所运用的讽刺手法。2.1 夸张的讽刺手法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夸张一直是

9、讽刺作家们喜欢运用的手法。它通常运用想象,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写出不寻常之语,进而引起读者想象和共鸣,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在该部小说中,作者对主人公格列佛游历大、小人国,飞岛以及慧马国等的经过进行了描述,从而对当时英国上流社会争权夺利现象予以了讽刺。如:在小人国,其国王只是比其他臣民高出一个指甲的高度,而他却把自己任命成宇宙界最神圣、最高的统治者。然而,小人国的臣民想要升官,采用的方式则是跳绳。也就是说跳绳的高度是和职位成正比的。例如,对于一个部长来说,并不是要求他有多少的才能,而只要身手敏捷即可。通过主人公游历小人国的经历,作者是在讽刺18世纪英国政府的平庸和无能。在小说中的夸张和细致逼真的

10、细节描写处处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滑稽嘲笑的讽刺艺术效果。2.2 对比的讽刺手法对比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集中安置在一个完整艺术统一体中,使它们形成对比和照应的关系。这种手法,可以凸显出事物的矛盾,集中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强化文章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利用对比进行讽刺也是斯威夫特讽刺艺术的特点之一。在格列佛游记中,他写大人之大,自己之小;又写小人之小,自己之大。斯威夫特在这里不仅采用了极度的夸张手法,同时也融进了对比讽刺艺术。小说开始的时候,格列佛处处都比小人物的人民好,不光是他的身材比他们高得多。他的理解力也大大地超过他们。这个新兴的英国资产阶级的儿子,感觉着自己的优越性

11、。小人国里的社会制度和生活,在他看来是非常落后而不足道的。但在小说的第二部分里,当他来到大人国时,把自己和这个国家的人民的智慧和正义比较起来,格列佛就觉着自己像小人国里的人一样渺小了。如果说在小说的第一部分,格列佛深信自己什么都懂,什么都比小人国优越的话,那么后来他就变成了一个小学生,努力用新眼光去了解社会的现实。这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对比使他看清了英国社会里所存在的种种弊端,使他认识到了英国也正是一个小人国,从而不再相信英国社会制度的完善性。此时的格列佛和小说开始时的格列佛相比完全不同了,他开始无条件地承认现存社会制度,后来又全盘否定它们。斯威夫特利用这种对比艺术让读者看清了他讽刺力量之大及其

12、影响之深。这种鲜明的对比在小说的第四部分还有充分运用。他把将代表人类兽性的野胡和代表理智的慧驯马进行对比。野胡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所有恶习的集中体:他们丑陋肮脏,自私善妒,凶恶贪婪。只知道满足自己的欲望,不管他人的利益,经常为食物争吵打架。对于一种闪光的石块他们格外喜欢,把它们从地里挖出,藏在自己的洞穴里小心守护,常为这些东西打得头破血流;他们还喜欢喝一种多汁的草根,草根类似葡萄酒,喝完后则无比兴奋,丑态百出。而斯威夫特笔下描写的慧驯马则与可恶的野胡的形成鲜明的对比,他们善良且拥有智慧,是理性和正义的生物。他们在外形上比野胡优美漂亮,也从不生病。他们天生就有一切美德:友善,正义,谦恭等等;他们生括

13、在一种理性的“宗法式公社”中,人人自由平等,也不需要法律来约束什么,他们没有犯罪,同样也没有战争,因此不需要军队;他们没有金钱的概念,也不受任何欲望的驱使。斯威夫特小说中运用了多方面的的对比,将野胡的假、恶、丑和与慧驯马夫人真、善、美对照起来,淋漓地讽刺了像野胡一样的人类的贪婪、嫉妒、荒淫的种种丑性,引起了人们对这些恶性的憎恶和反省。2.3 反讽的讽刺手法反讽是斯威夫特常用的讽刺手法之一,它的绝妙之处在于让读者自己去猜,表示他相信读者,希望读者能够同他一起来嘲笑生活中一切荒谬的事情。斯威夫特在文中大量反语的运用,充分体现了作者机智幽默的讽刺才能。如在大人国时,单纯而天真的格列佛向大人国国王夸耀

14、自己国家的政治成就时,国王却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一切不过是一大堆阴谋、暗杀、革命或流放而己”。这时格列佛脸上红一阵白一阵,作者接着写了一段格列佛的内心独白:“我那高贵的祖国原来是学术、武功的权威,法兰西的灾殃、欧洲的仲裁人、道德、虔诚、荣誉、真理的中心、世界的骄子、全世界敬仰的国家,想不到他竞这样瞧不起。”这段话表面上看起来是在表现格列佛的爱国热情,其实真正的意思是在嘲讽格列佛狭隘的民族意识。作者在这里实际上是在暗示读者,格列佛的话我们只能按照其反面的意思来理解。由此可见反语的运用,让读者在琢磨领会作者说话真正意图的时候,更深刻体会到作者讽刺的真实含义,因而讽刺的效果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强化。2.

15、4 象征的讽刺手法象征是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的艺术表现手法。 在作品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对当时英国社会进行了批判与讽刺。如在“小人国”里,“小人”象征着“英国社会统治者的渺小与卑鄙,“高跟党同低跟党间的争斗”,则象征着“当时英国社会的党派之争,“大端派和小端派间的争斗”则象征着“英国社会国教同清教间的斗争”,而这些虽然都是英国社会政治斗争与宗教纷争的小事而己,但却引发了各党派间的尔虞我诈,其讽刺意味不言而喻;而在大人国,大人国取其高大之意,这里的人民淳朴,国王贤明睿智,国家安乐,无论从精神和政治上都很高大,超越了现实的英国。这里斯

16、威夫特用象征,极大地讽刺了现实英国的渺小,同时也描绘了一个他理想中的国度的情形。第三部分的飞岛国,其讽刺的对象涉及到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飞岛是一个殖民压迫的形象,它高于大地和人民,又不停地在威肋、着他们,如果有谁敢不听指挥出现叛乱,国王就让飞岛停在他们城市的上空,剥夺他们的阳光和雨水,并用石头砸他们,如果局势不能控制下来,干脆就将整个岛压在他们头上,将底下的城市和人民彻底粉碎。最后我们能够意识到这座飞岛,不是神奇的天外来物,而是人间专制的象征,它象征着不仅压迫本国人民的英国统治阶级还象征着奴役爱尔兰人民的英国殖民者。而在小说第四部分中,这里肮脏野蛮的野胡,象征着人类一切兽性和欲望,而智慧高雅的慧马则象征着理性的光芒。斯威夫特运用象征手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