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20世纪初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1018749 上传时间:2019-09-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20世纪初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20世纪初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20世纪初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20世纪初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20世纪初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20世纪初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20世纪初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录摘要21 绪论31.1马克思主义的起源背景32 分论32.1国内背景42.2国际因素42.3文化认同及心理认同53结论6摘要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历史的选择应是一种自发性选择,它不是几个伟人、几起事件所能左右的,从根本上说他都在遵循着经济原则,寻求最优结果。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字里行间显示了自身对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规律的科学把握,并因此深深地吸引了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本文在阐述马克思主义起源背景的基础上,从国内背景、国际因素、文化认同等方面,对20世纪初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进行分析和探讨,指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是实践和历

2、史必然的结果。马克思主义正是中国不断经受挫折后所做出的深思熟虑的选择。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选择,文化认同,国内背景,国际因素论20世纪初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1 绪论一部中国的近代史是中国人民屈辱的血泪史,也是中华民族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抗争史,在苦难的日子里,中国的知识分子时时刻刻都在思考着救国之路,最后中国选择了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这是中国人民经过实践作出的历史性的选择。 1.1马克思主义的起源背景马克思主义起源的背景,是在资本主义的初期时代,马克思目睹了资本在牟取利润时的不择手段、对劳动者的残酷的剥削和压榨。马克思看到的是资本主义初期黑暗一面,到处都是人剥削人、人压迫人

3、的血腥,看到的是底层劳动者的苦难。马克思在剖析了资本主义之后,自己创立了一个社会模式,就是共产主义。分为两步,首先是建立社会主义,然后是共产主义。他把希望寄托在欧洲的工人阶级身上,他指望欧洲的“无产阶级”在承受不了资本的压榨和剥削时,运用自己的理论起来革命,起来推翻整个资本主义,从而建立他所构架的新的社会模式,即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敏锐观察到了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导中国工人运动。中国知识分子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状况决定了中国需要进行一场深刻的社会大革命,以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主义的统治,改变旧的生产关系,解放被束缚的社会生产力。而要实现这种大革命,就需

4、要先进的科学理论的指导。中国知识分子在长期的历史选择中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的指导,并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践证明这是正确的,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人民彻底推翻了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的统治,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2 分论辛亥革命以后, 中国人民获得了新的国内国际政治经验, 这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依据。下面就国内背景、国际因素以及文化心理因素三方面阐述国人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2.1国内背景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梦想的破灭, 为更多的中国人转而信仰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最为重要的

5、经验依据。十月革命前, 许多先进的中国人本来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学习的榜样, 希望在中国建立起欧美式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但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使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对建立欧美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失去了信心。但中国的历史不会终结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在黑暗的社会政治现实面前, 中国先进的政治家和知识分子必然会充分发挥历史的主动精神, 在吸取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的基础上, 研究新的马克思主义, 探索新的革命道路。因此, 十月革命后,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既是现实的理论需要, 又有深厚的国内政治经验依据。2.2国际因素随着中国人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接触了解的增多, 先进的中国人对资本主义国

6、家的劳资矛盾和由此引发的两极分化、社会动荡, 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主角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给人类造成了深重的灾难。所有这些都使先进的中国人越来越认识到资本主义文明并不是完美的, 而是存在严重的阴暗面。而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抨击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秩序的思想特征, 革命精神极强, 它对于那些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产生了怀疑, 深切痛恨列强的中国先进分子而言, 极易引起同感和共鸣。另一方面, 俄国革命的成功和十月革命后俄国政府对中国采取的平等外交政策和西方列强的背信弃义, 也是促使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转而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因素。十月革命后, 苏俄政府对中国采取了

7、和平和平等的外交政策。这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对苏俄产生了很强的亲近感。俄国苏维埃政府发表了著名的和平法令 , 向全世界各民族倡议建立真正持久的和平, 反对民族压迫。后来, 俄国政府发表两次对华宣言, 表现了对中国人民平等友好的态度。与俄国的政策和态度相反, 西方列强则几乎在同一时期, 采取了一系列旨在维护和扩大在华特权的行动。社会主义的俄国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不同外交政策和态度, 给中国人强烈的震撼。俄国和西方列强的不同态度, 使中国的先进分子进一步认识到, 马克思主义是比其他形形色色的“ 主义”更为公正进步的“ 主义”。2.3文化认同及心理认同马克思主义至少在三个方面适应了当时中国人的心理。1

8、) 它深刻揭露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罪恶, 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规律。2) 它坚决反对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与掠夺,主张民族平等, 并号召全世界的被压迫民族团结起来, 通过反殖民斗争来取得民族的独亿与解放3) 它产生于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德国),并在其中一个国家(俄国), 以此为指导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当时的中国人, 正需要民族独立, 心理上正需要有一种揭露西方殖民者罪恶的理论来对付他们, 这种理论产生于西方殖民者的国家, 就更具有说服力。而且, 十月革命的实践和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科学性也证明了这个思想武器的锐利性。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非常快地被中国人所选择接受, 还有这样一个因素在起作用:马克思

9、主义得到了中国某些传统文化的心理认同, 即它们之间有相互藕合、沟通和重叠之处。比如, 中国的“大同” 思想源远流长, 而且很多中国人希望实现这个“大同”理想。孟子曾说:“尧舜与人人平等相同, 此乃明人人当自主, 人人皆平等, 乃太平大同世之极。” 陶渊明则描绘出令人神往的“ 大同” 理想社会。“等贵贱, 均贫富” 口号也反映了广大农民的这种愿望。太平天国则要建立一个“ 有田同耕, 有饭同食, 有衣同穿, 有钱同使, 无处不均匀, 无人不饱暖” 的大同社会。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更描绘出一幅无私产、无阶级、无家族、无邦国、无帝王、人人相亲、人人平等的大同画面。这些与马克思主义没有阶级、没有私有制、没有

10、国家存在、人人平等、按需分配共产主义理论极其相似。又比如, 中国古代的反剥削思想一直被人们特别是农民继承了下来。他们受尽了封建阶级的残酷剥削与压迫, 因此有着强烈的反剥削思想。而马克思主义不仅坚决反对封建剥削与压迫, 而是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剥削, 它所要建立的社会不是用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 而是一个完全没有压迫剥削的社会。这与中国的反剥削思想重叠。再比如, 被孙中山所继承下来的中国古代社会的“ 天下为公” 的“ 大公”思想, 与马克思主义的公有制理论之间;中国传统文化重亲善, 重人际关系, 与马克思主义提倡建立的人人平等的新型人际关系之间等等。3结论总结历史可以看出能够在苦难和黑暗中拯救中国的就只有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共产党,最终中国共产党解放了全中国,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因此,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是实践和历史必然的结果。中部石漠化综合防治水土保持区,要加强林草植被的保护与恢复,加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加强石漠化综合治理,遏制石漠化蔓延,增强区域水土保持能力;东部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区,要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流域水土流失区综合治理,切实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特有自然景观,增强森林生态系统功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