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习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1014566 上传时间:2019-09-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学习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让学习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让学习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让学习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让学习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让学习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学习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让学习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副校长:宋晓霞摘要:在当下的基础教育改革中,大家都在谈教师专业发展,都在追求教师的核心竞争力,但这些都离不开学习。教师学习是提升教师发展的重要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学习途径来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随之,“终身学习”被视为当代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让学习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的观念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在这段摘要的启示下,我想我们应该明白一些有关学习的常规性的问题:一、教师为什么需要学习。在教育“全球化、开放化、信息化”时代,教学单靠经验是远远不够了。比如老教师只靠经验去教学,去管理,与现在学生的思维、认知、理念是格格不入的,在现在的学生看来,老经验者是用旧方

2、法管新学生,我们的经验与他们的现实是有距离的,甚至是有代沟的。往往不被他们接受,产生抵触,甚至造成矛盾。学生不喜欢老师,怎么能喜欢你教的课呢?虽然知识的更新是太重要了,但只有不断学习,你才能改进方法,才能走进学生,才能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有人说,现代教师必须要有自学和习惯及求学的热忱,应集学者、学习者和研究者于一身,这样的说法首先是正确的。在教育发展的日益注重内涵和质量的今天,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具备三个板块的知识和能力结构:(1)精深的专业知识。(2)开阔的人文视野。(3)扎实的学科理念、教育理念功底。缺乏任何一个板块的知识都将限制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发展速度很快,有的教

3、师就没那么理想,甚至越走越不如从前,为什么?不学习,不提高,必然落后。教师知识与能力的获得与提高,主要靠的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这是列宁提出来的。应该说,学习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性和潜能,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如今,这一观点在“知识经济”,知识爆炸的召唤下,被赋予了深刻的内涵。一提到“知识”人们就会想起“学习”、“提高”、“发展”、“进步”这类令人向往和催人奋起的词汇。尤其是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教师的“学习”与“发展”已经被置于核心焦点,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教师的学习、提高、发展和进步,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头等重要的大事。 进而言之,

4、学会学习是信息时代对教师和学生的基本要求。正如国际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所提出的:教育越来越成为学习,教育就是学习。对于教师而言,这就意味着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教育者,更应当成为终身学习者,教师已被界定为“学习共同体”的一员。因为教师是一个面向未来的职业,面对的挑战比任何一个领域都要多。要想成为一个与时俱进的教师就应当以学习求发展,不断超越自我。可见,教师学习的定义在于成长。二、让学习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 今天,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新事物、新观念、新知识的不断涌现,像一次班主任交流会上尹红霞老师讲的那些信息语言、网络语言,我们都很新

5、鲜,但它已开始使用,我们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有所发展、有所进步,就必须重视学习,善于学习,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开阔眼界,在学习中不断完善自己和提高自己。可以说学习是现代人的第一需要,并逐渐成为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格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提出:“未来社会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教师作为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连接着文明进步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更应该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以新的知识充实自己,养成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习惯。从另一个方面说,古人尚且提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我们这些教师更应该做到这一点。从发展的观点看,没有学习,教师就

6、不可能获得进步与发展。其实,从根本上讲,教师和其他职业是不同的,学习不仅仅是一种观念、一种态度,而且变成了一种职业要求、一种生存格调、一种生活方式。朱永新教授曾说过:“一位教师如果不善于学习,不充实自己,一切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要说创新超越了,可能连最起码的底气都没有。”比如我们常听到的:小学教师不好当,是因为孩子不懂事,管理太难,高中教师不好当,是因为专业知识要求过高,一般知识满足不了它的要求,初中教师就不同了,知识不需要多少,管理只要认真就行。乍一听很有那么点道理,可细细品来,问题就大了去了,我们大家至少专科毕业,可以说专业知识有了吧,教龄短的老师廖廖无几,绝大部分都有十到十几年的

7、教龄了,可以说经验也有了,可面对所教的学生,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效果,有的甚至相差甚远,原因很简单,并不是你的能力极差,而是有的人语言表述乏味、死板,课堂上永远跳不出课本上的文字,学生对于你说的文字从课本早看过了,没多大兴趣了,久而久之,你永远是这个样子的讲课,学生就会反感,就会不爱听课,就会不喜欢你。而较强的表述能力也并非天生的,只要我们发现了问题,再去学习,提高,改进,那样才会有发展,你才能在讲台上站得长远。再者,教师理论功底的提高,更离不开自觉的持之以恒的学习。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能帮助教师更新观念、促进反思、修正行为、增强底蕴。学习是获取和整合知识并把知识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本的获取和保持持续

8、竞争优势的能力。学会学习,是教师从教的基本要求。“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说的是演员,“用一生去准备一堂课”,说的是教师,教师上好课不就像演员“练功”一样吗,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马卡连柯说:“学生可以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绝不能原谅老师的不学无术。”可见,拥有厚实的专业功底对教师站稳讲台是何等重要!庄子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水积的不深就无力承载大船。同样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修养不够,在实际的教学中就会显得捉襟见肘。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过去人们常把教师喻为

9、“一桶水”指的也是这个意思,现在对教师提出来了更高的要求,仅仅靠“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说教师是“水”,那么老师应当是“活水”,是涌泉“。要达到这种境界离开孜孜不倦的学习是不可思议的。再说,人生有涯而学无涯,知识是学不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成长既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不断学习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过程。可是现状是人们迫于升学的压力,很多人除了上课,抓升学率几乎没有时间来充实自己,结果成了教师没有理想,没有追求,成了标准的教书匠。而“教书匠”反映的是教师劳动缺乏创造性,容易导致教师的平庸化。然而,教师是平凡的,决不应该是平庸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多萝茜D比对牛顿曾经说过:“我们今天知

10、道的东西到明天就会过时。如果我们停止学习,就会停滞不前。”可见,那种“一朝学成而受用终身”的观点已经过时。据英国技术预测专家小马丁测算,人类的知识是每三年就增长一倍。西方白领阶层目前流行这样一条“知识折旧率”:“一年不学习,你所拥有的知识就会折旧80%。”一个教师要想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他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地发展,始终处于学习的状态。教师是专业性很强的职业,没有教师专业知识的提高就谈不上教育质量的提高。应该特别强调的是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学习和工作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工作过程就是学习过程,“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应该成为一种新的学习观念。对教师而言,学习并非是纯粹的职业需求

11、,而是一种教育生活方式,没有教师有效学习及其专业成长,教学改革不可能取得成功。诚如国际社会所认定的那样“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三、教师学习的主要途经。从教师专业学习和发展的角度出发,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要重点想好四种知识的构建:(1)整体性知识,即特定的学科知识。(2)条件性知识,即指导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和评价学生学习的知识,教师既要知道教什么,还要知道怎么教。(3)实践性知识,这是教师长期教育实践的总结和升华,对教师整体性知识的传授起指导作用。(4)文化知识,即特定知识以外的知识,理科教师应该有比较广阔的社会人文知识,文科教师应该具有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毫无疑问,教师的学习途径是多样的

12、,但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途径:(一)从书本上学习。毫不过分地说,读书是人生存的必需,正像人需要吃饭、休息一样,这是必需的事情。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西汉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者可以医愚”,宋代诗人黄峪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当代作家蒋子龙说“书可以嫁接人生”。的确,书有说不尽的好处。孔子论语中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可见,教师读书是自己的事,也正是为“己”,读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应对新的挑战,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就不会像有人说的那样“三四天能学点啥”,我们是在学的过程中更换理念,提高认识。当然,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读书还有一个时

13、间问题。由于生活的快节奏和工作的高强度已经使我们不屑、不肯、不能静心读书学习。“没有时间!”这是很多教师得出的不读书的理由。“两眼一睁,忙到熄灯”,这是我们共同的工作感受。然而这不能成为我们的理由和障碍,如果真这样想,那我们就是没渴望,没意识,没习惯的群体了。鲁迅先生曾说他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来读书写作的。正如哈佛经典的箴言: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于晚上8点到10点之间。我们只好靠忙里偷闲,见缝插针。那些教学杂志和教育理论书籍是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那里面是教育战线最前沿的信息资料,如果长期不学,你几乎是一个“教育盲”。凡好一点的适合我们的文章,我看了都给大家印发下去了,但那毕竟是有限的。如果我

14、们每天都不厌其烦地去翻阅它们,请教它们,就等于和智者交流,和大师对话。尤其是要阅读经典,经典是一个民族历史上长期的价值体现,是心灵的滋养,是精神的升华,是文化的深厚积淀。一个民族的精神和价值主要存在于经典中。比如论语可以说是我国的圣经,甚至比西方圣经出现的还早,过去是半部论语治天下,今天我们阅读论语仍可从中明白许多修身做人的道理;多读一点诸子百家,唐诗宋词就多一份高雅品位;多读一点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就多把握一分教育的真谛。(人们开玩笑说武慧珍一喝酒满口诗文,道理恐怕也在这里)。 所以,我们应该把读书作为一个重要的学习方式。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一旦今日停止读书,明日就将

15、停止教学。”总之我们应该明白“空袋不直立”的道理,无知必然无能,贫乏必然平庸。在当今浮躁的社会环境下,我们如果能从内在的需求出发,坚持每天读一点书,不仅可以长智慧、增文采、保持心灵的湿润和充实,同时也可以给自己教学风格的形成提供“肥沃的土地”。读书是教书之源,也是教师工作最为专业化的开源之道、充电之途。陶行知先生说得好:“要想学生学得好,必须先生学得好。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二)向名师学习。教师的学习,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从他人的经验中学习,尤其是向有经验的名师学习。但我们发现,绝大多数教师在刻意追求名师精彩生动的课堂教学,甚至去模仿名师的教学模式。表面上显现出来的形式

16、,是内里的底蕴支撑托举的,你是很难学到。再说长期模仿下去,你就会失去自己的个性,没了自己的风格。所以学习名师课堂教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名师成长的“过程”,学习名师的教育智慧和人格魅力。(去读名师的故事)有人说,名师之名,不在于“名”,而在于“明”。“明”是智慧,更是一种美德。(当然我这里的“名师”是广义的)礼记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一般而言,名师都有一个共同的人格特征,那就是对事业的执著,对生活意义的探寻,对职业价值的追求。比如:(1)“爱心与童心共振”的李镇西;(2)“为学生的生命尊基”的窦桂梅;(3)“用生命的智慧演绎理想的教育”的薛发根;(4)“成人派往儿童精神世界的友好使者”于永正等,这些名师都有自己的人生追求,有高尚的人格魅力,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只要我们仔细去解读,就会发现他们的精神之所在,并从中得到启示。我们身边的可学对象也很多,“名师”也很多。(三)向同行学习。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故为人师者当虚心学习,尤其是向身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