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家鑫案之心理学分析.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0953607 上传时间:2019-09-2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6.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家鑫案之心理学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药家鑫案之心理学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药家鑫案之心理学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药家鑫案之心理学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药家鑫案之心理学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药家鑫案之心理学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家鑫案之心理学分析.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药家鑫案之心理学分析一、 药家鑫案件情况简介2010年10月20日23时许,西北大学大三学生药家鑫驾 驶红色 雪佛兰小轿车从西安长安送完女朋友返回西安,当行驶至西北大学长安校区外西北角学府大道时,撞上前方同向骑电动车的张妙,后药家鑫下 车查看,发现张妙倒地呻吟,因怕张妙看到其车牌号,以后找麻烦,便产生杀人灭口之恶念,遂转身从车内取出一把尖刀,上前对倒地的被害人张妙连捅数刀,致张妙当场死亡。杀人后,被告人药家鑫驾车逃离现场,当车行至郭杜十字时再次将两情侣撞伤,逃逸时被附近群众抓获,后被公安机关释放。2010年10月23日,被告人药家鑫在其父母陪同下到公安机关投案。经法医鉴定:死者张妙系胸部锐器刺

2、创致主动脉、上腔静脉破裂大出血而死亡。二、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药家鑫的家庭环境(一)从“权力型人格”的角度分析中国家庭心理学家弗洛姆总结过一种“权力型人格”,就是指一个人强烈渴望别人顺从自己的意志,一旦不顺从就会让他怒火中烧、暴跳如雷。家庭、尤其中国家庭是这种人格最容易施展的场所,因为中国家庭给了这种人格最少的制约。与一般人的认识不同,“权力型人格”并不是简单的“命令服从”逻辑,它的真实逻辑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投入回报”,也就是说,他把对你的命令视作投入(我花了这么大价钱让你练琴),把你的顺从看做对他的回报(你好好练琴就对了)。第二种是“贬损听从”,也就是说,他对你永远不满意,永远否定,你做的差

3、,他说你“不争气”;做得好,他说你“翘尾巴”或“还不够”。总之,你永远还“差得远”,应该听从于他。(二)从心理学“家庭恐怖主义”角度分析药家鑫的父亲从新闻报道透露的信息看,药家鑫的父亲很符合“权力型人格”。他一方面自认为对儿子倾注了全部的心血,要求儿子绝对的服从;另一方面,他很少认为孩子有做好的,不会去表扬孩子。 孩子未必会喜欢父亲的这种投入,反而往往想逃离,也就是不顺从父亲的意志。以药家鑫的家庭为例,父亲对这种不顺从,会表现出惩罚拿皮带抽、关地下室;憎恶对你失望、觉得你倔,甚至说出“你那么丑,没有人会喜欢你”这样伤人的话(得有多么大的憎恶才能说出这种话啊,而且越是憎恶,越会看你哪都不顺眼,动

4、辄得咎);刺激误以为孩子的不顺从是因为自己的投入还不够大,所以辞职回家专门看管你,以加深投入来刺激你,让你对自己的不顺从内疚。这些是对第一种逻辑破裂的回应。 而在第二种逻辑里,父亲会靠经常的贬低你建立他的领导地位。 心理学家武志红把这种父亲对孩子的暴力(包括冷暴力)称为“家庭恐怖主义”。的确,对于孩子来说,这样的家庭还不够恐怖吗?药家鑫对自己成长经历的主要感受就是“不快乐”、“没意思”、“无价值”、“恨父亲”、“想自杀”。 我们说一个人怕蛇,这是很正常的,因为蛇会咬人,怕蛇是理智的行为。但是说一个人有怕蛇的性格,那可能他看到一条绳子都会恐惧发抖,那就不是理智的行为,而是条件反射。这样的性格形成

5、很可能与这个人被蛇咬过有关。 如果父亲总是带给你伤害,久而久之,你就会形成怕父亲的性格。严重的,看到父亲的影子、听到父亲的声音都会紧张出汗,如果看到父亲阴沉着脸,那就更会惴惴不安。父亲(条件)意味着不好的感受(反射),越是接近于要攻击自己的父亲形象(比如阴沉着脸的父亲),就意味着越不好的感受。 (三)初步剖析药家鑫的性格及投案心理活动 药家鑫就是这样的性格,当问到“你知道些什么?”时药家鑫回答很简单:知道的只是对父亲的惧怕、别让父亲斥责进而怕“惹事”。 怕父亲为什么会引起怕“惹事”呢?因为“惹事”就预示着那个要攻击自己的父亲将出现。“惹事”本身也许并不可怕(比如打碎一个杯子),可怕的是父亲(会

6、因为打碎杯子呵斥自己)。这时候“惹事”(条件)就会引起不好的感受(反射),唯有把“惹事”和父亲之间的关系切断掩盖起来不让父亲知道,才能消除这种不好的感受。 药家鑫去投案自首,从理智的角度分析,他当时内心最不好的感受是由什么引起的?显然应该是可能要面临的死亡,因此他当时应该最怕死才对。 但恰恰不是这样,药家鑫说,“我去投案自首那天,我害怕我爸爸,害怕见到他”(他阻止母亲给父亲电话,因为他太怕父亲了)。也就是说,他当时最不好的感受,不是死亡引起的(理性计算的结果),而是父亲引起的(条件反射的结果)。 车祸发生后,从理智的角度分析,药家鑫当时内心最不好的感受是由什么引起的?应该是闯祸后要赔钱、还可能

7、坐牢等后果。但从药家鑫的性格分析,他当时内心最不好的感受实际还是由“闯祸了父亲会对自己怎样”引起的,这时候,主导他行为的是“把事情掩盖起来不让父亲知道”。 事后药家鑫说,他当时“怕撞到农村的人,特别难缠,我害怕她没完没了地缠着我的父母和家人”。藏在“害怕她没完没了地缠着我的父母和家人”后面的实际意思,是“害怕父母(尤其是父亲)会没完没了的对我失望、斥责”。 父母假借爱的名义对孩子的种种伤害,药家鑫的家庭正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正可谓是:爱,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三、“群体心理学”角度分析药家鑫案(一)一般群体心理与个体心理的反差“群体心理学”的说明心理学家很早就已揭示群体心理与个体心理的反差现象,

8、并且把他作为一个惊人的特点和学术研究的课题。以下摘一段1895年勒邦的名作群体心理学的话,虽然勒邦是在关注一般的社会活动群体,但它有助于解释一般群体心理与个体心理的那种反差:“由心理群体所表现的最惊人的特性如下:无论组成心理群体的个人是谁,不管他们的生活模式、职业、性格或智力是相似还是不相似,他们被转变成一个群体这一事实,使得他们拥有一种集体心理(collective mind)。这种集体心理使得他们以完全不同于他们每一个人在独处时的方式进行感觉、思维和行动。除个人形成一个群体的情况之外,某些观念和感情就不会产生,或者不把它们本身转变成行动。心理群体是由异质因素形成的暂时性存在它们暂时被结合在

9、一起,正像细胞通过它们的重新组合而构成一种生命体形式一样,这种新的存在物展示出非常不同于每一细胞单独时所具有的各种特征。” 这段话其实并不完全对,但它很有道理。我们不要扯得太远,就这段理论结合本案加以再思考,可以从三个层面去说: 其一,药家鑫从小到大置身于不同的学校/班集体中,他在这些群体中所表现的性情就算多么温和,都不足以说明他在独处时的特点。而且据媒体报道,药单独时有大量极端自恋、极端个人主义化的表现,而这些如果仅看其学校群体中的表现,未必看得出来。药疯狂刺杀被害人张某时,恰恰是他单独与人相处时。拿群体生活中的药,不足以说明他独处时的个体心理。 其二,在药家鑫成长过程,就是他的个体心理不断

10、屈服于资产阶级化的集体心理的过程,虽然他在个体心理上一直极为不情愿(从心理学角度而不是道德角度,我们完全可以很好地理解这一点),但最终群体心理(即资产阶级心理)对他产生了更具决定性的同化作用。 其三,这段理论用形式逻辑的同一律(比如说“甲是甲,乙是乙,甲不同于乙”)区分群体心理与个体心理,这有助于说明两者的相对区分,但并没有考虑在心理变化进程中两种心理辩证转化的实际可能性。从生活事实上反映出来的是,纵使药家鑫那个不情愿的未被同化的个体心理是真实的,但那已经过去了(或者准确说不再主导自我意识),已经被融于资产阶级心理的新的个体心理同化。药案所暴露出的这个人现在的生活,就带有本文所详细分析的非常典

11、型的资产阶级特征。从这个角度说,药家鑫在法庭上用自己过去的被迫练琴来说明自己一直承受巨大压力,这在心理上是在对承担责任恐惧的心理背景下,为了极端自保的选择性记忆。 (二)再剖药家鑫心理:典型的资产阶级特征与对穷人的阶级仇恨 下面就心理学的角度从另一个方面简要剖析药家鑫案中所反映出来的典型的资产阶级特征与对穷人的阶级仇恨的情况。 1、药家鑫的“贵族”特征 虽然我们完全查不出药的阶级出身事实背景,单单是从药谈到家庭生活的法庭供述,以及从央视媒体对药从大学到小学的走访、对其街坊邻居的探访来看,药从小到大被父母家教严格限制于“有高等教养”(被强迫习练钢琴高雅艺术)的生活中,并且在直到大学以前都相对封闭

12、的生活环境中,形成了极端自恋的性格。 固然,无产阶级和一般小资产阶级的家庭也会出现极端自恋的人格,但是与“高等教养”的价值观紧密相连的这种极端自恋,再加上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父母主观上还严格限制其生活范围),这几个因素共同出现所造就的心理特征,惟独只能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精英心理,而且是非常典型、非常显著的资产阶级心理。这在普罗大众看来这很“超常”很“不可思议”,其实对于资产阶级精英内部生活来说是天经地义的,在他们那个阶级中是非常正常的。所以他同学中有很多人同情他,甚至公然为他辩护,从相似或相同阶级心理的角度来讲都非常正常。2、浅析药家鑫开庭前的话语 在开庭审判之前,药家鑫接受记者采访时的说法进

13、一步证明了具有相对封 闭的阶级性质的心理,而且证明了这种阶级性质与我们普罗大众阶级的“常识”迥异,甚至隐藏了内在的对立性质。药在回答记者提问“撞伤人后不救人、反而起杀念”的回答,我认为是非常能说明问题的:“我害怕撞到农村的,特别难缠。因为就是接触过,有的时候看到城中村或者一些开的(店铺) 他们做生意 就是感觉跟他们不太好沟通,说话会比较直白一些,感觉不太好跟他们讲”。他接着又提到交通肇事撞残比撞死更麻烦:“还有很多人说撞死了就还比较好处理,不会说一直纠缠着。如果把人撞残了可能一辈子都要缠着你那样”。 这些话其实已经迥异于大多数人的生活经验,大多数人都不可能会觉得社会中下层的人特别不好沟通(这个

14、社会的大多数人就是中下层),相反,很多社会生活经验更可能会告诉我们:那些最有钱和有权势、“有教养”的人往往最难沟通。药家鑫为什么觉得社会中下层群众“不太好沟通”?因为药觉得他们“说话会比较直白一些”,从一般群众心理来讲这也是相反的,我们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说话比较直、有话说话的人才比较真诚,特别是社会中下层群众如果他们说话是比较直白的,那才比较好沟通,反而是社会中下层人员里说话拐弯抹角、有意话中带话的人,那才不好沟通。所以我们完全撇开事实和行为,从心理心态上看,就会看到一个与大多数群众心理迥异、从小到大生活在相对封闭的“有高等教养”社会环境中的药家鑫。而且要注意:药这番讲话不是一般社会点评,而是在

15、公开回答记者问为何撞了人又捅死人时的犯罪动机,我目前所看到的“心理专家分析”没人“注意”到这点。如果思考分析到这里,内在潜藏的对立情绪,就已经十分明显了。 3、药家鑫的自保心理根据药家鑫撞杀人后开车逃跑时,又撞飞撞伤两名路人后所发生的当事人对媒体采访的回答,药家鑫当时表现出异常冷静的不负责任和义无返顾的冷酷态度,而目前还没有任何迹象证明供述者有意抹黑药家鑫。而且根据交警大队说,药家鑫第二次撞人被扣车时也完全不提之前撞人又杀人的事。事实上药家鑫是过了几天才去自首的。另一方面他在法庭上却痛哭流涕,无论是否真实,无论你持任何一种道德或理智,药家鑫的法庭表现明显地反映了他的极端自保心理(比如他有原话“请求政府宽大处理”),而不是为他人、为受害人着想的忏悔心理。这两个行为表现看似很矛盾,但且慢质疑,因为从其个体心理角度上讲,其实是完全一致的,是彻头彻尾的极端自保心理。 四、从犯罪心理学角度分析药家鑫案不同学科有不同学科的分析范式,药家鑫的行为在刑法学上属于故意杀人行为,其杀人时有着正常的意识与意志控制能力,他明知自己的捅刀行为足以致使受害人张某死亡,而希望这一结果发生,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