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全集.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0948775 上传时间:2019-09-25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93.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全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全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全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全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全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全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全集.doc(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向青春举杯板块一:吟诵青春教学目标1 学习有感情地诵读诗歌。2 能准确地表达作品情感与自己的阅读感受。3 能准确地领悟诗歌所体现的特定时代的青年的精神风貌。教学设计三课时第一课时:赏读沁园春长沙、相信未来第二课时:比较阅读致青年公民、六月,我们看海去、雨巷第三课时:小组推选代表,诗歌朗诵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赏读沁园春长沙(一) 由沁园春雪导入如果说沁园春雪表现了革命领袖高屋建瓴的宏大的政治气魄,那么,这首沁园春长沙则展现出青年毛泽东“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壮志豪情。(二)背景简介这首词写于革命形势日趋高涨的1925年,当时工农运动蓬勃兴起。一方面,“五卅”

2、运动和省港大罢工,显示出了中国工人的伟大力量;另一方面,农民运动的怒火也开始点燃,湖南、广东、江西、湖北等省的农民运动诗人日益发展。同时国共两党的革命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1925年2月,毛泽东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在湖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1925年10月,毛泽东到广州,创建全国农民运动时途经长沙,重游汀江橘子洲头,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岁月,创作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沁园春”是词牌,古诗词的一种形式,属和长调。双调,114字,上阕13句,四平调;下阕12句,五平韵。风格:旷达疏放,豪迈悲壮。“长沙”是题目。(三)内容简析上片重在写景:开头点明时间、地

3、点、特定环境(生讨论回答)中间七句:眼前所见湘江秋景图 特点:多姿多彩,生机勃勃发出感慨:表现诗人博大胸怀特点:写景中融入抒情,景中寓情(景:万山红遍一派壮丽秋景小结:看湘江秋景发诘问下片重在抒情:由旧地重游引出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同学少年”早期革命者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诗句)设问作结:含蓄回答“谁主沉浮”写人中蕴含豪迈之情,抒情中显露凌云之志(情:风华正茂一段峥嵘岁月下片小结:忆少年英姿抒豪情(四)鉴赏要点情景交织的崇高美:雄奇壮丽富有立体感的湘江秋景,辽阔的视野,浓重的色彩,富有蓬勃向上的生命活力。运用对比手法,描绘形象鲜明。极富表现力的语言。从诗中找出重点词句,作以简要赏析。(五)当堂背

4、诵这首词。二赏读相信未来(一)意象:融入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诗的语言特点:用丰富的意象,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地表达情感,意思表达具有跳跃性。有韵律,节奏感强。(二)讨论前三节的意象所表达的意思,诗人的情感。1.“蜘蛛网”、“灰烬的余烟”、 “失望的灰烬”、 “美丽的雪花”2.“紫葡萄”、“深秋的露水”、“凝露的枯藤、”3.前三句中字前后部分意思的连贯。“孩子的笔体”(三)有感情地朗读、诵读。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致青年公民六月,我们看海去雨巷比较诵读一 读指导参看课本第14页示例。二 分诗诵读三 诵读情况检查让部分学生上台诵读(自荐,小组推荐)第三课时一 歌朗诵会二 作业:1 以自己对青春的理解、

5、感受,自命题写一首小诗。2 阅读语文读本“青春颂”部分的五首诗沁园春长沙教案【教学目标】 1、 通过感知分析语言文字,再现诗中意境,品味其组成的宏大气势。 2、 了解两首诗的创作背景,结合诗中博大、生动、雄浑的意境展开联想,体会诗人壮阔的胸怀和豪情壮志。 【教学重点】 作者对湘江秋景的描写、融情于景的抒发。 【教学难点】 作者笔下景、胸中情的关系及二者交融形成的整首诗的情感基调的体悟。 【教学思路】 这首词是语文诗歌阅读欣赏中的第一课。在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毛泽东词作博大、生动、雄浑的意境 。 本课时以词的上片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这部分里作者将生机勃勃,明丽可爱的秋景和昂扬、奋发的革命精神有机

6、的融合在一起。通过本课时的教学,力求让学生体会到一个伟大人物的崇高情愫,深广胸怀和精湛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对意象的感悟能力。 【课型及方法】 1、 课型:诗歌讲读鉴赏课 2、 方法:播放录音、反复诵读、教师讲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 二、题解: (提问:回忆词牌作用,问本词词牌和题目) 词,又称为长短句,是我国诗歌中的一种题材 ,萌芽与南朝,形成于宋,盛行于宋。它原本是配合燕乐( “燕”通“宴”)曲调的歌辞,但在发展中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每一首词都有词牌。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词的题目,可用可不用。不同词牌规定的 各种词调和

7、词体,都有特定的字数、句数和格律。 “沁园春”是本词的词牌名,与词的内容无关。沁园: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沁园春词牌,相传由此得名。据词谱载,沁园春双调,114字。上片13句,四平韵;下片12句,五平韵。(联系沁园春 雪)。长沙是题目“长沙”是词的题目,和词的内容有一定的关系。 三、学生齐读 注意读音:沁园春(qn)百舸(g) 峥嵘(zhngrng) 寥廓(lioku)挥斥方遒(qi)浪遏飞舟() 四、写作背景介绍。 这首词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请同学们重温历史的画面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本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8、。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同学们了解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就可以更好的理解词的主旨,体会作者的革命精神) 五、播放录音,欣赏一下毛泽东的手迹,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 六、朗读、领会,品评、鉴赏。 上片: (一)起三句:注意“独” 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有语序倒装,有成分省略,要明白地读懂诗句的意思

9、,我们就要进行合理的调整和补充。本词的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是这样。哪位同学能按调整好的正常语序,把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 (生: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师:说得不错。我们叙述事情的习惯一般是先说时间,在说地点人物最后在说情节。“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者其他的词语呢? (生:不行。“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师:对。联系当时的背景,军阀赵恒惕正在通辑毛泽东。诗人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秘密到达长沙,独自来到橘子洲头。可见一个“独”字再现了当时的特定环境,但诗人身处险境仍然“独立寒秋”,坦荡从容。请同学们集体

10、朗读一下这三句,在来看一看这三句描述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独立寒秋图) (二)分析湘江寒秋图 :注意:“看”字统领 一个“看”字,领到哪里?(生:“万类霜天竟自由”) 师:对,共7句。 这在诗词中这叫“一逗领起”,俗称“领字”,是词学中的专用名次,一般上下阙都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 在朗读的时候 因为“看”是领字,所以要稍加停顿,以下几句要读得抑扬顿挫,还要注意关键字的重读,要情绪饱满,充满兴奋喜悦之情。 (师范读此7句)。现在大家再齐读这7句(生齐读)。 这几句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有谁能找出它有哪些意象? 山、林、江、舸、鹰、鱼 师:这几句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极有特色

11、。 前两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诗人是怎样看的?(生:放眼望去。)对,是“远眺”,(师演示)这写的是“远景”。 接下来两句“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诗人的视线又怎样?(生:收回来。)这是“近观”, 师演示。这写的是“近景”。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又是怎样看?写的是什么景?生:“俯瞰”,写的是“低景” (师演示) 师:真是“远近高低各不同”啊! 师:好。在这几句中,哪几个动词用得好?(生:染、击、翔) 师:“染”为什么用得好?(生:用了拟人手法。) “争”字活现出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击”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 “翔”字用的好吗?我感觉用游是不是好点呢

12、?鱼儿怎么能在天空中翔呢? 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你想,蓝天倒映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儿像在天空中游动,在天空中游动不是很像飞翔一样吗? 师:其实诗句里不光这些动词用得精练形象,在诗人眼里,山是万山,林是层林,江是漫江,舸是百舸,而且万山红就要红个遍,层林染就要尽染,漫江碧就要碧个透,所有这些,都让我们感受到毛泽东同志用词是生动传神。 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什么? 特点:色彩斑澜 生机勃勃 绚丽多姿 充满生机 师:最后一句总括了所有的景致:“万类霜天竞自由”由眼前景物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并

13、做了哲理性升华。既然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的生活,在斗争中获得生存自由,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不是更应该竞自由吗?这实际是对被压迫人民的一种什么? (生:号召和呼唤。) 对,如同说:饥寒交迫的奴隶 起来为生存自由而斗争。 古人写秋多悲秋、哀秋,如大屏幕上所视几句都是作者在秋天中所抒发的忧愁之感。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楚辞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 登高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曹雪芹红楼梦 那么,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何如此绚丽多姿、充满生机吗?为何如此与众不同呢?这与一个人的什么有关? 生:与气度、胸襟、心境、性格、身份有关。

14、 毛泽东最与众不同的是什么?他是一介普通书生吗? 生:不是。他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杰出的政治家。 是的,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哪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 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境界开阔,气势磅礴,充满豪情。 古人云:“诗的品评在意境的高下,而意境的高下,又决定于人的品格的高下。” 怪不得最后诗人不是顺势而问“秋光正好,何日再游?”而是出人意料地提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怅寥廊,向苍茫大地,谁 主沉浮?”一个“怅”字的含义是十分丰富的,课本注释说,它原指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其实,“怅望”不

15、是一般的望,而是心有所思,心有所想的望,是心有所念,心有所忧的望,也就是说“怅望”这个词包含着一个深邃的心境。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蓬勃、绚烂,而现实社会却又是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仰天俯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谁来主宰你的盛衰荣枯? (三) 煞尾三句: “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师:词人由大自然的胜衰荣枯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书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壮志豪情。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诗的“诗眼”。上阕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