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0943310 上传时间:2019-09-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耕作学课程教学大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耕作学课程教学大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耕作学课程教学大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耕作学课程教学大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耕作学课程教学大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耕作学课程教学大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耕作学课程教学大纲.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耕作学课程教学规范I、 本课程的地位与作用耕作学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技术体系及其理论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耕作学把农业生产当作一个系统,从农业发展的全局研究综合的农业技术体系,解决农业生产在时间、空间上的优化问题。耕作学主要培养学生具有现代化农业的总体战略观点和组织指导生产的能力, 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辨证地、全面地认识和分析农业生产问题。II、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总的目的和要求是使学生获得:(1)耕作制度发展的战略目标、资源分析方法;(2)作物布局、复种、间套作、轮连作、土壤耕作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技术;(3)初步掌握耕作制度设计的综合技术。III

2、、 本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和内容第一章 耕作制度引论1.1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耕作制度、种植制度、养地制度等概念, 理解耕作制度的基本内容、基本功能;(2)了解世界与中国农业的发展历史与趋势;(3)理解耕作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了解耕作学发展简史、研究内容与方法。1.2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 耕作制度的含义与功能一、 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内容耕作制度、种植制度、养地制度的概念与内容。二、 耕作制度的功能技术功能,宏观调控与决策。第二节 世界与中国农业的发展一、 世界农业发展历史的过程,现代化农业的基本特征,世界农业发展趋势。 二、中国农业发展中国农业50年的回顾,*中国农业特点与问题,恩格尔系数的概念,

3、中国农业发展趋势。第三节 我国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一、 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的关系。二、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多熟种植、节水农业、保护土地、营养管理、综合防治、农制改革、高新技术。第四节 耕作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一、 耕作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任务二、 耕作学发展简史三、 耕作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二章 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2.1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多熟种植、持续农业、光能利用率等基本概念;(2) 理解我国耕作制度的战略目标,提高土地生产力与经济效益的技术途径;(3)了解资源条件与耕作制度的关系。2.2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 我国合理耕作制度的目标一、精致农作*提高土地

4、生产力是我国耕作制度的中心目标,主攻年单产,多熟种植。二、经济高效经济高效是耕作制度的主要目标,#以产出定投入,报酬递减率等。三、持久发展人类活动对资源环境的两重性,用养结合,持久发展。第二节 自然和社会资源条件与耕作制度一、资源环境组合与耕作制度我国的光温水土地貌等资源、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因素与耕作制度。二、土地生产力及开发我国土地生产潜力,耕地生产潜力开发及提高年单产的途径。第三章 作物布局3.1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作物布局、作物生态适应性、农业结构、种植业结构等概念, 理解作物布局的内容与意义;(2)明确影响作物布局的因素,掌握作物布局的基本原则;(3)理解作物对光温水土和地带地貌的适应

5、性;(4)了解我国与江苏作物布局及农业结构调整现状与趋势。3.2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 作物布局的含义与原则一、作物布局的含义二、作物布局的意义三、作物布局的原则*人的需要是前提,生态适应性是基础,社会经济科学因素是重要条件,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坚持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四、结构调整结构的层次,结构的稳定性与变动性,*合理结构的标准五、农产品开发方向与作物布局第二节 作物的生态适应性一、作物对光的适应性二、作物对温度的适应性三、作物对水的适应性四、作物对土肥的适应性五、作物对地带地貌的适应性第三节 我国南方作物布局的特点和内容一、 我国南方作物布局的特点*适宜种植的作物种类多,普遍实行复种,作物

6、生长季节紧张。二、作物布局的内容*作物种类布局,熟制布局,品种布局和搭配,秧(苗)田布局。第四节 江苏省的作物布局一、 江苏省自然经济条件特点二、农业生产特点:三、江苏省的作物布局现状和调整途径第四章 复种4.1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复种、复种指数、复种方式、多熟种植、叶-日积等概念, 了解复种在提高资源利用潜力中的作用;(2)明确影响复种的因素,了解我国熟制带的划分,掌握复种方式的热量需求和提高复种指数的技术;(3)理解复种指数的计算方法和复种效益的综合评价,了解南方(江苏)主要复种方式与特点。4.2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 复种的概念与意义一、复种及有关的概念复种、复种指数、多熟种植、休闲、撂荒

7、、叶-日积等概念。二、复种的意义第二节 复种效益原理一、提高光能利用率二、提高热量利用效率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四、复种对地力的集约利用五、复种与经济效益第三节 复种的条件和技术一、复种的条件*#热量、水分、肥料、劳畜力、机械化条件与复种的关系。二、提高复种指数的技术*选择适宜的作物组合和品种,采用套作,采用育苗移栽,采用新技术,促早发早熟。第四节 南方(江苏)主要复种方式与特点一、南方(江苏)主要复种方式的组成二、主要复种方式的特点第五章 间、套作5.1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单作、间作、混作、套作、带状间作、立体种植、立体农业、土地当量比、边际效应、生化他感、带宽等概念;(2)明确间套作群体

8、的竞争与互补作用,掌握间套作的技术,了解南方(江苏)间套作的主要类型。5.2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 间、套作概念与意义一、间、套作概念单作、间作、混作、套作、带状间作、立体种植、立体种养等概念。二、间、套作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增产和调节茬口,增加效益,稳产保收,协调作物争地的矛盾。土地当量比的概念。第二节 间套作效益原理一、空间上的互补与竞争*间套作的可适当提高密度和叶面积系数,间套作透光,能充分、经济地利用光能,间套作通风,能改善CO2的供应。二、时间上的互补与竞争*一是充分利用全年的生长季节,二是避免农耗。三、地下养分、水分的互补与竞争四、生物间的互补与竞争边行优势与劣势,减轻自然灾害,分泌物(

9、生物化学)的相互影响。生化他感的概念。第三节 间套作的技术特点一、选择适宜的作物及其品种生态适应性的选择,不同特征特性作物的选配,要求经济效益高于单作。二、确定合理的田间结构*密度、行数、行株距、幅宽、间距、带宽。三、采取相适应的栽培技术适时播种,保证全苗;加强水肥管理;大力应用化学调控技术;综合防治病虫害等。第四节 间、套作主要类型与方式一、主要间作类型与方式二、主要套作类型与方式 三、发展间套作应注意的问题统筹兼顾,合理规划;因地制宜,保证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增长;高投入、高产出、保持生态良性循环;讲求实效,产销对路。第六章 轮作与连作6.1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轮作、连作、复种轮作、复种连作

10、、水旱轮作、茬口的概念,了解轮作在现代农业中的重要意义;(2)掌握不同作物对连作的反应和轮作的农田生态效应,理解连作障碍的消除途径,了解南方(江苏)的主要轮作方式。6.2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 轮作的概念、类型与作用一、轮作的概念与类型轮作、连作、复种轮作、复种连作、水旱轮作的概念。二、轮作的作用*减轻农作物的病虫草害,协调、改善和合理利用茬口,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作物产量。三、轮作的意义第二节 连作一、连作的利弊二、不同作物对连作的反应*忌连作的作物,不耐连作的作物,耐短期连作的作物,耐连作的作物。三、连作的应用*连作应用的必要性,连作应用的可能性。第三节 茬口一、 作物茬口特性的形成茬口、茬

11、口特性的概念,茬口特性的表现。 二、各类作物的茬口特性 *养地作物,兼养作物,用地作物。三、茬口顺序与安排四、南方(江苏)的主要轮作模式第七章 土壤耕作7.1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耕层构造、基本耕作、表土耕作、翻耕、深松耕、宜耕期、耕性、少耕、免耕等概念;(2)掌握土壤耕作的实质,明确耕层构造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理解土壤耕作的任务,了解翻耕的作用与技术;(3)掌握少免耕的基本依据与配套技术,明确少免耕的优缺点。7.2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 土壤耕作的实质与任务一、 土壤耕作的实质土壤耕作、耕层构造的概念,*土壤耕作的实质。二、土壤耕作的任务*调整耕层三相比,创造深厚的耕层与适宜的播床,翻埋残茬、肥料

12、和杂草。第二节 土壤耕作措施的作用与技术一、土壤耕作的机械作用松碎土壤,翻转耕层,混拌土壤,平整地面,压紧土壤,开沟培垄,打埂做畦。二、基本耕作措施的作用与技术翻耕,深松耕,旋耕。三、表土耕作的措施与作用耙地,耱地,中耕,镇压,作畦,起垄。四、土壤耕性与耕作土壤耕性和宜耕性的概念,影响土壤耕性的因素。五、土壤耕作措施的选用与配套看天、看地、看作物、看经济效益。第三节 少耕与免耕一、 少、免耕的概念和类型常规耕、少耕、免耕的概念与类型。二、少、免耕的依据*土壤具有自调性,以生物措施替代土壤耕作,采用化学措施和其它新技术代替土壤耕作,采用更先进的耕作措施和机具代替传统的耕作措施,一机多用或一次完成

13、多次作业。干湿交替与冻融交替的概念。三、少、免耕优缺点 *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土壤理化生物性状,节省作业成本,适时播栽,提高作物产量。但也存在杂草、土壤结构与肥力、有机肥与化肥施用和效果、倒伏早衰等问题。IV、 学时分配序号章 名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备注讲授实验上机讨论习题其它小计一耕作制度引论44二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44三作物布局66四复种44五间、套作44六轮作与连作44七土壤耕作66V、 本课程建议使用的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 教材:(1)曹敏建主编.耕作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2、 主要参考书目:(1)刘巽浩. 耕作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编制人员:庄恒扬(负责人),刘世平2007年1月12日中部石漠化综合防治水土保持区,要加强林草植被的保护与恢复,加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加强石漠化综合治理,遏制石漠化蔓延,增强区域水土保持能力;东部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区,要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流域水土流失区综合治理,切实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特有自然景观,增强森林生态系统功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