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中国教育史考研题库.doc

上传人:q****9 文档编号:100917806 上传时间:2019-09-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中国教育史考研题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7年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中国教育史考研题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年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中国教育史考研题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中国教育史考研题库.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年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中国教育史考研题库一、名词解释1 六学二馆【答案】六学二馆是唐代中央官学的简称。六学指国子监所属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和律学。二馆指门下省所属的弘文馆和置于东宫的崇文馆。隋唐时官学有了较完善的发展,唐在隋的基础上,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六学中前三学似属大学性质,学习儒家经典,后三学似属专科性质,六学属于直系,归国子监统领。此外,唐还设有崇文馆、弘文馆和医学,属于旁系。弘文馆、崇文馆这“二馆”为收藏书籍、校理书籍和研究教授儒家经典三位一体的场所。 2 大同书【答案】大同书是康有为在晚年出版的

2、一部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代表作,全书约20万字,共30卷,分为10部。在书中,康有为构造了一个大同式的社会理想蓝图,没有国家、没有阶级、没有家庭,全世界人类尽为平等,是一个具有高度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社会。在大同社会中,分阶段进行教育,男女平等接受教育。全书从大设“育婴院”、“小学院”、“中学院”、“大学院”同社会的政治原则、经济基础、社会结构以至社会道德风尚等方面,详细而系统地描绘了康有为理想中的未来人类社会的美景。大同书里的教育理想,虽然也反映了一些封建主义的教育思想,尤其是德育方面,含有封建主义的色彩,但是总体来说,其实质是以资本主义教育制度为蓝本而加以理想化,甚至带有空想社会主义的色彩。虽

3、然在当时不可实现,但是也包含着一些合理的成分和科学的内容,如男女平等教育、义务教育、注重年龄特征、强调校舍的选择等。 3 陕北公学【答案】陕北公学是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培养干部的学校,1937年成立于延安。其任务是对于知识青年给予“对抗战必要的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和训练,主要是培养行政干部、民运干部和文化工作干部,学习期限为23个月,校长是成仿吾。陕北公学的课程是叮分军事七分政治,科目有社会科学概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民众工作、游击战与军事常识、时事讲演等。1941年与女大等校合并成立延安大学。陕北公学从1937年到1941年四年之中培养了一万多名干部分赴华北、华南、华东各抗日前线。 4

4、 学田【答案】学田是政府为学校置拨的田产、校产,以充办学经费。北宋熙宁兴学、庆历新政时,实行由政府向地方官学普遍地划拨一定量官田作为学田,以其租人充作办学经费的办法,在不增加百姓赋税的前提下,利用财政外收入巧妙地解决了一个极其重要和迫切的经费问题。此后,学田成为地方学校的生命线。学田制度,将封建国家和社会私人办学的积极性结合起来,有效地解决了当时地方官学的经费问题,扩大了社会教育面。它为封建人才的培养和从文化教育上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形成多层次衔接的教育体制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5 不愤不启【答案】不愤不启是孔子所主张的教学原则之一,即启发诱导原则。孔子十分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一次精

5、辟地表达了启发诱导原则,即“不愤不启,不啡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与啡是内在心理状态在外部容色言辞上的表现,朱熹论语集注说:“J 喷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J 啡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返者还以相证之义。复,再告也。”孔丘说这段话的意思是:在教学时必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已经思考相当时间但还想不通,然后可以去启发他; 虽经思考并已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辞表达出来,此时可以去开导他。教师的启发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启发之后,应让学生再思考,获得进一步的领会。 6 乡村教育思潮【答案】乡村教育思潮是中国20世纪20年代中期兴起的教

6、育思潮。其基本观点为:主张把教育活动中心由城市转向农村,致力于农民教育和农村社会改造; 要求加强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改善农村的经济与生活,加强教育的社会化、社会的教育化,提倡教学做的统一。主要代表人物有黄炎培、陶行知、晏阳初和梁漱溟等人。它的出现是中国农村社会矛盾极端尖锐化的反映,也是对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农民革命的一种反应。它冲击了中国传统的教育教学理论,但乡村教育运动的失败也证明教育救国的改良主义是行不通的。 7 设科射策【答案】由于太学里没有严格的授课和年级制度,考试作为一种督促、检查学生学习,衡量学生文化程度的手段尤受重视。太学的考试基本上采用“设科射策”的形式。“策”是指教师(主考)

7、所出的试题。“射”是以射箭的过程来形象描写学生对试题的理解和回答过程,正“科”即是教师(主考)用以评定学生成绩的等级标记,从优到劣依次分为甲科、乙科(有时也细分为甲、乙、丙三科或上第、中第、下第等)。学生所取得的实际等级是授官的依据,通常甲科(上第)为郎中,乙科(中第)为太子舍人,丙科(下第)为文学掌故。随着时间的推移,太学考试的年限和设科的标准有所变更,西汉一年一试,东汉则基本上两年一试。设科标准最后则完全以通经多少为依据。学生通过考试取得一定的科品,获得相应的官职后,仍可以参加下届考试,以获得更高的等级和官品。太学以此鼓励士人博通儒家的“五经”。 8 次相授业法【答案】次相授业法是汉代私学

8、所采用的一种转相授受的教学方法,汉代高等私学一般称“精舍”、“精庐”。汉代高等私学经师身份大致有二:一是官吏兼经师,所谓“居官教授”; 二是经学专门家,所谓“隐居教授”,经师们的教学风度颇有不同,生徒身份也有区别,有及门弟子和著录弟子之分。及门弟子,指亲自到精舍,向经师问学,直接从师受教的学生:著录弟子,是列名某一经师门下,有师弟子之名份,但不必亲自来受业,没有授受经学之实的学生。史书记载,有的经师门下,著录弟子达数千人或万余人。即使是及门弟子,人数若太多,经师也不得不采用高年级学生教低年级学生的办法,使弟子次相授业。这种弟子间转相授受的办法,非常流行,形成了以名儒讲诵为主、弟子们转相授受为辅

9、的教学方法,由此可以说汉代的私学教学还是个别教授。二、简答题9 简述王守仁“知行合一”学说的主要内容。【答案】王守仁是我国明代中叶的一位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与陆九渊一样,更重“尊德性”重视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提出了“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论。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而是指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原是一个工夫,王守仁批判地吸收了朱熹的“知行相须”“行重于知”的思想,扬弃了朱熹“知先行后”的割裂知行统一的观点。他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王守仁把知行合

10、而为一,知就是行,行就是知,行中有知,知中有行,行在知在,知在行在,相互包含,彼此融通。这就混淆了知行界限,否定了知行的本质区别,否定了知行的对立统一关系。但从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小行”(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销行以为知王守仁本是反对朱熹的“知先行后”说的,然而实际上,他的“知行合一”说中也有知决定行的含义,认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所不同的是,朱熹,先天具备。至于“知”在“行”主张“行”之前,先须向外求“知”; 而王守仁则认为“不假外求”的

11、前面,二人则是一致的。总体而言,王守仁的“知行合一”的实质,是以“良知”为标准,统一于“良知”的内心活动,宣扬了道德动机论与先验论。他所谓只说一个知,己自有行在,是以知为行,把行的客观内容主观化; 他所谓只说一个行,己自有知在,是以行混知,把知的复杂过程简单化。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论,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结于个体的自觉行动,看到了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作用,表现了对道德的自我意识感的重视及对道德行为的能,在中国古代动性的极大强调。从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上看,他反对“知行脱节”与“知而不行”教育思想史上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他的“知即是行”、“以知为行”的结论,抹煞了两者的差别,混淆了知行概念,而且他的理论体系根本上是唯心主义的,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 10儒家和道家教育观比较。【答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促使思想战线空前活跃,私学的兴起和养士之风盛行,直接推动了各种学派的发展,形成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影响最大并与教育关系最密一、名词解释Yseno搜考试作业资料考研试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