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山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980民族音乐学之中国古代音乐史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doc

上传人:q****9 文档编号:100915971 上传时间:2019-09-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山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980民族音乐学之中国古代音乐史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6年山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980民族音乐学之中国古代音乐史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6年山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980民族音乐学之中国古代音乐史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年山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980民族音乐学之中国古代音乐史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6年山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980民族音乐学之中国古代音乐史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一、名词解释1 新法密律【答案】我国明代数学家朱载堉发明的十二平均律计算理论。最早见于其律历融通(1581年作序)。“新法密律”科学地解决了三分损益法造成的“黄钟不能还原”的千古难题。朱载堉凭他精深的数学、律学造诣,用开方的方法来计算律的长度,使十二律间的音程达到严格的均匀性,这就是他的有别于三分损益法的“新法”。他用81档大算盘,通过两次开平方,一次开立方的律学计算,求得了相邻两律间的长度比值,即朱载堉“密率”,实际上他求得了项数为12的等比数列的公比,从而实现了在学理上利用等比数列的方式,将一个纯八度的振动

2、体长度均匀地分为12份比值相等的“十二平均律”原则。这是音乐文化史上最早出现的“十二平均律”律学理论。2 鼓子词【答案】鼓子词是宋代一种说唱艺术,产生于北宋时期,因以鼓为节拍,故而得名。其音乐特点是通篇只用一个词调反复演唱,每段兼以说白,构成抒情性和叙事性兼而有之的说唱艺术特色。表演时说白和歌唱相结合,以唱为主。北宋末年赵令畴为之加上管弦伴奏,由三人以上配合表演,“歌伴”兼任和唱与伴奏。赵令畴作有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词,是最早以说唱音乐形式叙述张生与崔莺莺的恋爱故事,这是目前唯一能够确定为宋代流传下来的鼓子词,也是宋代鼓子词的代表作品。 3 蔡元定十八律【答案】蔡元定十八律由南宋蔡元定(11

3、35-1198)所创律制,记载于律吕新书中,是在“三分损益法”生出十二律后继续生六个变律(变黄钟、变林钟、变太簇、变南吕、变姑洗、变应钟),置于其同名正律之后,形成十八律。十八律解决了三分损益律音阶转调后音程关系不统一的问题,使在十二个调高上构成七声音阶时,能够统一成一种正声音阶结构模式,在律学研究方面是一个突破。由于十八律仍限用十二正律为宫,因此仍属于十二律体系。其缺点在于,仍未脱离三分损益律的局限,无法根本解决黄钟还原问题,不能循环往复地旋宫。 4 葛天氏之乐【答案】葛天氏之乐是传说中远古氏族葛天氏的乐舞。吕氏春秋古乐篇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这八支歌的内容分别是:载

4、民歌颂载负人民的大地; 玄鸟表示崇拜氏族图腾,即一种黑色的鸟,有人认为是燕子; 遂草木祝愿草木茂盛; 奋五谷祈求五谷丰收; 敬天常歌唱遵循大自然的规律; 达帝功歌颂天帝的功德,希望天帝保佑; 依地德感谢土地的赐予和地神的恩惠; 总禽兽之极盼鸟兽繁殖,为人们提供吃用不尽的肉食、皮毛。葛天氏之乐勾画出一幅远古时代人们的生活图景,反映了人类进入农业定居阶段后的信仰、观念和愿望,是原始社会极为著名的一部乐舞作品。 5 二十八调【答案】燕乐二十八调是中国古代宫调理论体系,亦称俗乐二十八调或二十八调。长期应用于隋唐五代至辽宋间的宫廷燕乐,并对民间俗乐具有深刻影响。二十八调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隋唐燕乐是四均

5、七调,即四种调高每种调高上有七种调式; 一种认为隋唐燕乐和宋以后的燕乐都是七均四调,即七种调高每种调高上有四种调式。隋唐燕乐二十八调究竟如何解释迄今尚无定论。6 “六代之乐”【答案】“六代之乐”简称“六乐”,是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大典和重大宴享活动的六部乐舞,被后世儒家奉为雅乐的最高典范。六部作品及祭祀对象分别是:黄帝时的云门大卷,用以祭天神; 尧时的大咸,用以祭地神; 舜时的九韶,用以祭四望; 禹时的大夏,用以祭山川; 商时的大漠,用以祭先妣; 周时的大武,用以祭先祖。前三部乐舞属于原始社会时期,都以图腾崇拜为主,后三部作品则是歌颂了三代奴隶制统治者的文德武功,由前三部乐舞“颂神”转向后三部乐

6、舞“颂人”,完全符合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型之际文化性质的演变轨迹。“六代之乐”除用十祭祀大典之外,还在重大宴享活动中表演,因此,它兼有雅乐和燕乐的双重性质。今日,“六代之乐”早已名存实亡,只有大武的内容、结构、歌词还部分地在文献记录中保存了下来,但它集黄帝至西周初年六个时代的史诗、音乐精华为大成,是西周统治者一项伟大的文化创举。7 潇湘水云【答案】潇湘水云是一首古琴曲。南宋郭沔(字楚望,生卒年不详)所作,最早刊印于明代朱权编撰的神奇秘谱中。南宋时期,元兵入侵,郭沔定居于湖南衡山附近。湖南境有潇、湘二水,还有传说中舜帝埋葬的九嶷山。乐曲描写了作者泛舟于潇湘两水汇合之处,欲远眺九嶷山,却被云雾遮

7、蔽,由此不禁触景生情,引发出国破家亡的伤感之情。潇湘水云原为10段,清代发展为18段,由引子、尾声和四大部分组成,通过散音、按音、泛音的不同音色以及大幅度的吟揉手法,描绘了或轻雾缭绕、水波苍茫,或奔腾翻涌、云水激荡的场景。全曲气势壮阔、结构严密、寓情于景,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一首难得的优秀琴曲,也是当代琴家经常演奏的经典曲目之一。 8 勾栏【答案】勾栏是宋代出现的百戏杂剧演出场所,又叫勾阑、构栏。勾栏,是栏杆的别名,因所刻花纹皆互相勾连,因而得名。勾栏里通常有戏台、戏房、神楼、腰棚等建筑,因而勾栏多以“棚”为名,如“莲花棚”、“牡悬棚”等,大的可以容纳数千名观众。勾栏中表演的技艺种类繁多

8、,如唱赚、诸宫调、鼓子词、傀儡影戏,还有说经书、讲史、说笑话等。与在路边流动演出的艺人不同,在勾栏中表演的艺人实际上己经是专业化的演员,他们都有自己的艺名,如张五牛、浑身眼等,有的终身只在一处演出。勾栏艺人技艺高超,宫廷经常从中挑选精彩的节目,可见此时民间技艺已经发展到可以与宫廷技艺相抗衡的水平。民间固定演出场所“勾栏”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市民艺术发展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阶段,中国音乐进入了以民间音乐为主体的新时期。二、简答题9 简述宋杂剧的演出结构、角色分工与音乐特点。【答案】(1)演出结构宋代的杂剧是由滑稽表演、歌舞和杂戏组合而成的一种综合性戏曲。北宋时盛行于东京,南宋时临安也很流行。演出时

9、一般由四个角色组成,有的增添一人。北宋的杂剧分为“艳段”和“正杂剧”两个部分。“艳段”是在正剧上演前表演的一段日常生活中的熟事。“正杂剧”又分为两段,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是杂剧的主体。到了南宋,杂剧变为三个部分,即“艳段”、“正杂剧”、“杂扮”。“杂扮”是由民间的滑稽戏演变而来的,作为杂剧之后的散段,又称“杂班”或“拔扣”。后来,北方的杂剧逐渐发展为元杂剧,南方的杂剧逐渐发展为宋元南戏。(2)角色分工宋杂剧的角色己经有“末泥”、“装旦”、“副净”、“副末”、“装孤”五种。“末泥”是主要演员兼作导演,是男主角的称呼; “装旦”即旦角,是女主角的称呼; “副净”常作滑稽表演,“副末”则是与之搭档的

10、角色,两者配合逗眼取乐; “装孤”是扮演官员的角色。从宋杂剧的角色分工可以看出,后世戏曲中“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在此时己经基本形成。(3)音乐特点宋杂剧的音乐通常来自歌舞大曲和民间曲调,与说白交替出现。武林旧事中载有宋杂剧剧目名称280个,据王国维考证,“用大曲者一百有三,用法曲者四,用诸宫调者二,用普通词调者三十有五”,由此便可看出宋代杂剧音乐主要来源状况。可惜的是,宋代杂剧的剧本已经全部失传。10简述春秋战国“礼崩乐坏”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案】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这时西周固有的礼乐制度失去了应有的约束力,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主要表现在:(1)王室文化向诸侯

11、文化下移。西周与春秋早期,周王室掌握着技术百工和文化典籍,形成了天下独尊的王室文化。在春秋中后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领域出现了与周礼要求不相融的局面,具体表现在势力强大的诸侯开始变王田为私田,变分封制为郡县制,政权不断下移,并纷纷制定自己的法律,这些都反映了周代封建社会正走向解体。公元前520年,王子朝起兵争夺王位,兵败后“奉周之典籍以奔楚”,这是我国先秦时期一次最大的文化迁徙活动,自此,楚国成为了当时新的文化中心。同时,王室的乐官百丁也陆续分散到各地,促进了侯国文化的发展。(2)礼乐等级化遭到破坏。西周音乐的等级化体现在用乐的规模上,其中,观赏乐舞规格方面规定“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这里的数字都是指“佾”,也就是乐舞的行列,即天子可以观赏八行八列的“八佾之舞”,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季桓子观看了八佾规模的乐舞,违背了礼乐制的规定,由此引起了孔子的极度愤慨。论语载:“孔子一、名词解释Yseno搜考试作业资料考研试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