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各具特色的民居素材

上传人:sj****5 文档编号:100901066 上传时间:2019-09-25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1.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各具特色的民居素材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各具特色的民居素材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各具特色的民居素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各具特色的民居素材(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京的四合院在北京城大大小小的胡同中,坐落着许多由东、南、西、北四面房屋围合起来的院落式住宅,这就是四合院。 四合院的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或西北角,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砖石砌成的台基上,比其他房屋的规模大,是院主人的住室。院子的两边建有东西厢房,是晚辈们居住的地方。在正房和厢房之间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四合院的围墙和临街的房屋一般不对外开窗,院中的环境封闭而幽静。 北京有各种规模的四合院,但不论大小,都是由一个个四面房屋围合的庭院组成的。最简单的四合院只有一个院子,比较复杂的有两三个院子,富贵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好几座四合院并列组成的。中间还有一道隔墙。 京四合院,是由东、

2、西、南、北四面房子围合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北京四合院作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驰名中外,世人皆知。 其次,四合院的构成有它的独特之处。它的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又有游廊连接彼此,起居十分方便;封闭式的住宅使四合院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关起门来自成天地;院内,四面房门都开向院落,一家人和美相亲,其乐融融;宽敞的院落中还可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迭景,居住者尽享大自然的美好。 四合院,是华北地区民用住宅中的一种组合建筑形式,是一种四四方方或者是长方形的院落。 一家一户,住在一个封闭式的院子里,过着一种安逸、消闲、清静的日子,享受家庭的欢欣、天伦的乐趣,自然有一种令人悠然自得的气氛

3、。苗族民居我们祖国地大物博,各民族各有特色,特别是民居。有被称为“世界民族奇 ”的客家民居,有土家族的吊脚楼,也有移动方便的蒙古族蒙古包.这次我主要介绍的是苗族的民居。苗族的民居建房很有讲究,他们大多建在山上,既不能建在山脚下,又不能建在山顶,要建在半山腰上。并且,家门口前要有一条天然形成的小山路,也要尽量靠近有山泉的地方。苗家房屋大多数是用竹子建,主梁是用特别结实的木头支撑的。 苗居大多建三层,第一层是空的,因为房子建在山的自然斜坡上,顺着山势,一楼几乎不住人。第二层是主层,主人的卧室、迎客厅和餐间都在这一层。同时这也是苗族一家人的活动中心。第三层则是杂物间,也有是客人卧室的。他们的房子是用

4、竹子建的,又是在半山腰上,通风好,风景又美,冬暖夏凉,空气清新。而后,他们还会建一个架空的仓库,专门来放食物的,之所以建成架空的,是因为要“防盗”,防止那一些小动物来偷粮。苗家民居的外形和傣家民居几乎一致,可用处却大相径庭。傣家民居的用处只是来防潮、放酷热和湿气。而苗家民居的用处是:因山势而建、用于防盗。傣家民居把家禽养早房下的空地里。而苗家民居下面几乎没有什么东西,另圈地来养家禽。苗族人民十分好客,总是用最好的东西来招待客人。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各民族的民居各有特色,真是姿态万千呀!蒙古包蒙古包的成因生活需求.游牧不同于农耕,牧民所有的吃穿用住都来源于牲口,而草原是一种季节性非

5、常强的地貌,植被衰败很快.为了保住自家牲口,牧民必须依照放牧需要经常搬家.因此蒙古包需要轻便可装卸的结构.建筑材料就地取材,由毛毡铺成,还需要轻便的栅栏和长杆.草原地区风势比较大,轻便的毛毡容易被吹散,圆锥形房顶容易用绳索固定而且防风.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毡、绳带三大部分组成.制作不用泥水土坯砖瓦,原料非木即毛,可谓建筑史上的奇观,游牧民族的一大贡献.蒙古包的架木:蒙古包的架木包括套瑙乌尼、哈那、门槛.苫毡的裁制:由顶毡、顶棚、围毡、外罩、毡门、毡门头、毡墙根、毡幕等组成。蒙古包的带子、围绳、压绳、捆绳、坠绳的作用是:保持蒙古包的形状,防止哈那向外炸开,使顶棚、围毡不致下滑,在风中掀起来.总之,对保持蒙古包的稳固坚定和延长寿命都有很大关系.木栅蒙语称“哈纳”,是用长约2米的细木杆相互交叉编扎而成的网片,可以伸缩,几张网片和包门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圆形的墙架,大约60根被称作“乌尼”的撑杆和顶圈插结则构成了蒙古包顶部的伞形骨架.牧民们用皮绳、鬓绳把各部分牢牢地扎在一起,然后内 外铺挂上用羊毛编织成的毡子加以封闭,一个精美观的蒙古包就建造完成了,可以说是用最简洁的手法和最省料的工艺完成的一种极富表现力的创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