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暨南大学文学院807阅读与写作之中国文学史考研仿真模拟题.doc

上传人:q****9 文档编号:100892936 上传时间:2019-09-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暨南大学文学院807阅读与写作之中国文学史考研仿真模拟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7年暨南大学文学院807阅读与写作之中国文学史考研仿真模拟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7年暨南大学文学院807阅读与写作之中国文学史考研仿真模拟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年暨南大学文学院807阅读与写作之中国文学史考研仿真模拟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暨南大学文学院807阅读与写作之中国文学史考研仿真模拟题.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年暨南大学文学院807阅读与写作之中国文学史考研仿真模拟题一、名词解释1 浙西词派【答案】浙西词派是清代前期最大的词派之一,影响深广。其创始者朱彝尊及主要作者都是浙江人,故得此名。该词派其他主要作家还有李良年、李符、沈暤日、沈登岸、龚翔麟。随着清朝统一全国,走向鼎盛,阳羡派悲慨健举、萧骚凄怨之声,渐成难合形势要求的别调异响,以朱彝尊等为代表的浙西词派顺应太平,以醇正高雅的盛世之音,播扬卜下,绵亘康、雍、乾三朝。2 原道【答案】原道是唐代韩愈政治思想和哲学理论的代表作。收入韩昌黎集杂著部。全文中心是反对佛老,发挥儒家正统思想。认为唯有孔孟之道是“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的治世良方; 老

2、子“去仁与义”、佛教“灭其天常”都与封建伦理纲常相违背,应当坚决禁绝。以仁义为“道”的内容,第一次提出儒家的道统说,认为“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车可之死不得其传焉。”3 “桐城中兴”运动【答案】“桐城中兴”运动是曾国藩为使桐城派适应时代需求而进行的一场革新运动。曾国藩自称论文师从方苞、姚鼐,为文义法也取自桐城派。但他颇不满于某些桐城末流文章的拘谨平淡,因此在文章表现的内容上强调了经世致用; 而在文章的表现形式上,则吸取了汉赋的优点,高洪雄健,呈现出阳刚之美。这就将桐城派发展到了新的阶段一一以湘乡派为主流的阶段。自此,以桐城

3、地域命名的“桐城派”应运而生。所以,曾国藩实有“中兴”桐城派之功。 4 正始之音【答案】正始之音是指正始时期诗人的风尚言论。正始诗人的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诗歌表现出与建安诗坛迥异的风貌,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由于正始玄风的影响,诗歌逐渐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的 除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辞源解释为:“魏晋之际,尚玄学清谈,后人称当时的风尚言论为正始之音。”可见,辞源认为“正始之音”是一个哲学史概念。后世将正始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正始文学也称为“正始之音”。 5 四始六义【答案】“四始”是指风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篇的诗,分别

4、是关雎文王鹿鸣清庙。“六义”是关于诗经分类的一种说法,“六义”说源自毛诗序,毛诗序因承周礼“六诗”说,提到“诗有六义”的说法。“六诗”,即风、雅、颂、赋、比、兴,源于周礼中的一段话。毛诗序中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二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其分法与周礼相同,只是把“六诗”叫做“六义”。“风、雅、颂”是诗经按音乐性质的不同而分的类,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歌的乐调;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赋、比、兴”是指诗经的三种基本表现于法,具体内容,众说纷纭,其中,朱熹之说较为人们所接受。 6 熏浸刺提【答案】熏浸刺提

5、是梁启超提出的关于新小说的文学主张。语出其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梁启超认为“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而人们特别偏爱小说的原因,在于小说能够提供一种新的境界,使读者得到想象中的满足,能够帮助人们认识生活,认识自身。他将小说作用概括为“熏”“浸”“刺”“提”四个方面。“熏”是指感情潜移默化,“浸”是指感人至深,“刺”是指使人感情受突然刺激,“提”是指读者随书的感情而变化,把自己融入其中。 二、简答题7 简析“盛唐气象”成因。【答案】“盛唐气象”,着眼于盛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感情饱满,基调高亢,“文质取半,风骚两挟”,形式完美,体裁皆备,风格明朗,技巧精纯,语言清丽,音律和谐。

6、诗歌中洋溢着一种昂扬进取、积极振奋的时代气息,回荡着热烈奔放、乐观欢快的青春旋律。这一切合起来就成为盛唐诗歌与其他时期的诗歌相区别的特色。“盛唐气象”的成因主要有:(1)从客观条件来说,唐代多样多彩的生活,为文学的发展准备了丰富的土壤唐代曾经是我同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时期,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思想的兼容并包,文化上的中外融合等,创造了对文化发展极为有利的环境,极大地丰富了文学的创造力,一也给文学带来了昂扬的精神风貌。同时,它也经历过安史之乱这样一场空前战祸,在士人面前展开了杀戮破坏、颠沛流离、灾难深重的生活。这样丰富的生活并不是每一个朝代都有的,这为文学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题材,扩大了他们的

7、视野。(2)从文学发展自身说,唐文学的繁荣乃是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己经朝着独立成科的道路迅速发展,骈体文把散文美的形式推向极致,同时也暴露了它的弱点。诗歌的声律形式已具雏形,将要影响我国千余年的一种新的诗歌体式己经呼之欲出。原有的多种文体的写作目的与写作规范正在发生变化,新的文体不断出现。这些都说明,魏晋南北朝文学已经为我国文学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做好了一切准备。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唐人创造了全面繁荣的一代文学。 8 举例说明苏轼诗如何体现出“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赵翼瓯北诗话)的特色。【答案】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

8、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苏轼作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其诗歌有着鲜明的特点:(1)说理中显趣味,以理趣取胜宋代诗歌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说理,而苏轼却是一说理大家。理趣大体上就是诗中所含之理富于生机与灵气,即宇宙、社会、人生的哲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诗人眺望庐山,看到山岭连绵,峰峦环列,高低巍峨的景象,横看、侧看、远看、近看,视觉不同,看到的情况各不相同。于是作者想到,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就因为身在庐山之中,只看

9、见庐山的一个局部,或被某种现象所迷惑。这告诉人们:凡是主观片面,各执一端,都不能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 想见到真相,需要走出自身局限,进行全面洞察。全诗融景物、感情、哲理于一体,是一首不朽的哲理诗。苏轼诗的理不是直截了当的说出来,而是通过形象表现出来,让读者通过作品的形象去感受、联想,然后悟出一些新颖而深邃的哲理。又如他的和子由渑池相会:“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骞驴嘶。”这首诗表达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和往事旧迹的深情眷念。前四句比喻生动奇妙,单行入律,一气呵成,后四句再以所闻所见所忆的情景深化“雪

10、泥鸿爪”的感触,使前后两部分紧密相连、虚实相生。全篇带有普遍性的人生体验,蕴涵深邃的人生哲理,故能动人深情又发人深思。(2)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苏轼的诗既具有杜甫诗的现实主义精神,又具有李白诗豪放不羁的浪漫主义风格,其现实主义精神首先表现在他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对穷奢极欲的统治者的不满。他的李氏园揭露了官僚贵族兼并土地的罪行,他们为了建筑“美园圃”不惜“夺民田”,“破千家”。苏轼的荔支叹揭露了官僚为了“宫中美人一破颜”,不惜造成“惊尘溅血流千载”的丑态与罪行。其次苏轼的现实主义精神表现在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心上。苏轼主张抗击辽和西夏,在他的诗中,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圣朝若用西凉薄,白

11、羽犹能效一挥。”(祭常山回小猎)“臂弓腰箭何时去,直上阴山去可汗。”(答陈季常惠一揞巾)表现了他愿意效命疆场的豪情壮志。苏轼时常关心边事,因此,每当他得知边境告捷,常常表现出由衷的高兴。如:“汉家将军一丈佛,诏赐天池八尺龙。似闻指挥筑上郡,己觉谈笑无西戎。牧臣不见天颜喜,但惊草木放(一作皆)春容。”(闻姚西捷报)写熙宁五年(1072)洮西大捷。又如元祐二年(1087),擒获吐蕃首领鬼章,苏轼写诗称颂道:“坚垒千兵破,连航一炬烧。擒奸从窟穴,奏捷上烟霄。”但他也清醒地告诫说:“羌情防报复,军胜忌矜骄。慎重关西将,奇功勿再要。”(获鬼章二十韵)苏轼一向认为,山水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他时时想着要做大自然的欣赏者,他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倾注在大自然身上; 他从大自然中获得了乐趣,浪迹山水禅寺,寻求美的享受,领略人生的哲理,表现出一种达观的浪漫主义精神。他在应试的答卷咏怪石中写道:“谁知兹石本灵怪,忽从梦中至吾前”,“骇然觉坐想其语,勉书此诗席之端。”写怪石向苏轼托梦为自己辨解,实际上是苏轼借怪石之口热烈歌颂怪石的高贵品质。这表明苏轼从青年时一代就具有豪放不一、名词解释Yseno搜考试作业资料考研试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