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doc

上传人:q****9 文档编号:100885746 上传时间:2019-09-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7年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7年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年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年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一、简答题1 新公共管理理论对公共部门改革的指导意义在国际社会上得到了。普遍的认同,越来越多的国家依照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本国公共部门实施改革。但新公共管理理论自身也存在着问题,你是如何看待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呢?你认为新公共管理理论该如何指导公共部门的改革呢?【答案】(1)关于新公共管理理论及产生背景新公共管理以自利人(self-interest )为假设,基于公共选择代理人理论及其交易成本理论,以传统的管理主义和新泰罗主义为基点而发展起来的,其核心点在于:强调经济价值的优先性、强调市场机能、强调大规模使用企业管理的哲学与技术

2、、强调顾客导向的行政风格。新公共管理毕竟代表着现实世界中人们持续不断改进政府、实现理想政府治理的一个努力方向。在70年代,新公共管理已经成为了西方“行政改革”浪潮中的重要实践和理论,而它的产生也是有一定的时代背景的。从本世纪70年代开始,传统的公共行政遭受到新的外部环境的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其近乎刻板、僵化的科层体制愈来愈不能适应迅速变化的信息和知识密集型社会和经济生活,政府面临着日益严重的问题和困难:政府财政危机,社会福利政策难以为继,政府机构日趋庞大臃肿,效率低下,公众对政府能力失去信心等,“政府失败”论开始占主导地位。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新公共管理在80年代的英美两国应运而生,并迅速扩

3、展到西方各国。与以往传统的公共行政框架内进行的变革不同,新公共管理不是对现存行政管理体制和方式进行某种程度的局部调整,或仅仅是为了降低行政管理的成本,减少行政费用开支,更重要的是,它是对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的一种全面清算和否定。新公共管理理论特征及主张法汉姆及霍顿(Farnham and Horton , 1996, 259-260)综合其他各家的看法,提出新公共管理的特征:a. 采取理性途径的方式处理问题,亦即在设定政策目标及阐明政策议题时特别强调战略管理所扮演的角色及作用。b. 重新设计组织结构,其目的在于使政策制定与执行相分离,并且对服务的传输都必须建立起一个赋予责任的行政单位。c. 改变

4、组织结构,促进官僚体制更为扁平化,授权给管理人员,以利绩效目标的实现。d. 依据经济、效率、效能等标准来衡量组织成就;发展绩效指标,使组织的成就能够被加以比较和测量,并据此进一步提供信息来作为未来决策的参考。e. 改变现行的政策,使公共組织能在被传统公共服务价值所支配的文化中,转换成为“新公共服务模式”,强调与市场及企业价值相适合的文化。f. 运用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其目的在于淡化集体主义的色彩而采取个人主义的途径,包括寻求动员员工的支持和承诺,来持续地进行结构与组织的变革。g. 试图建立一种弹性、回应性及学习的公共组织,并发展一种将大众视为顾客、消费者及市,公共服务不再由专业的供给者来支配,而

5、是以回民的“公共服务导向(public service orientation)应人民真正的需求来提供公共服务。h. 以契约关系(contractual relationship)来取代传统的信托关系。对新公共管理的评价a. 积极评价第一,新公共管理理论视人本精神为公共管理的灵魂,把公民作为顾客,主张以顾客为导向,提高服务质量。这是对原有政府管理模式的革新,有利于促使机构有效运作,发现和消除浪费,将资源集中到关键领域,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效能。第二,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政府的“掌舵”责任,主张政府的有限性,建立在对现代社会结构分析之上。有利于科学把握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个

6、人之间的关系,界定政府角色,规范政府职能。第三,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公共管理主体多元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政府无法包揽所有公共事务, 需要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参与承担。与政府相比,第三部门有明确的服务对象,具有更贴近基层的优势,有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第四,企业一些先进的管理方法确实能够改进政府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这己为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实践所证明。第五,新公共管理的法治取向,有利于政府始终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取向,始终贴近社会现实,贴近公众需求,建立健全一整套行政法规和人事法规, 实现法治化。b. 消极评价第一,公共管理者是企业家吗对企业家精神的置疑企业家精神意味着每个政府代理人应该以自

7、己或代理机构的利益为基础来行动。这个理念使他们像所有者一样思考,纯粹把公共的资金看成自己的,以激发个人利益来实现管理的目的。这种观念赞扬了单个自利的个人的创新潜力,否定了公众在资金开支的确定以及公共方案设计上的作用。公众才是公共资金的所有者,所以,公共管理者不应是追求自己或代理机构的利益,而是要追求公共利益,必须重视长期存在的责任和回应性。企业家精神追求经济、效率和效益,但是很难承担起整个社会发展进步的责任。因而,让公共管理者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又保持责任心具有相当的难度。第二,民主与公平优先还是效率优先公共管理核心价值的弱化新公共管理把“三E”作为自己价值的基础,忽视了公共管理中人对公平愿望的要

8、求,无力担负起公共行政捍卫民主与公平的政治责任,也无法实现道德水准的责任。第三,是“顾客”还是“公民”对公民身份的忽视公共服务的消费者不仅仅是“顾客”,他们更重要的是“公民”。公民与顾客这两个概念是不同的。公民不仅是政府的顾客,他还是委托人和所有者,是主人。“公民与政府之间多种多样的关系顾客、委托人、选民、主体暗示着顾客这个称号正在受到特别的限制。”并且,与私人部门不同,公共部门识别其服务的对象顾客也是相当困难的。第四,追求个人利益还是公共利益对竞争机制的怀疑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并不能必然的推动公共利益的实现,市场的作用抑制了协商的发展,合作比竞争更能推动公共利益的实现。通过竞争解决冲突总是显得不

9、那么令人满意和缺乏稳定性,而谈判和调解是争论处于对话之中,民主的对话总比政治市场能产生更好的政策。(2)新公共管理理论对公共部门改革的指导意义将竞争机制引入政府公共服务领域使公共服务市场化。缪勒曾说“无论何时,只要可能,政府就会像独家垄断者一样行事;无论何处,只要存在竞争,它就会趋于对效率产生一种有益的影响,这与企业之间竞争的效果是相同的。”因此,我们可以开放一些公共服务的市场,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和鼓励私营部门进入公共服务领域。一方面可形成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另一方面也可以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同时,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日益多元化的物质文化需要。例如,中国的航空运输市场就是如此,中

10、国的航空产业仍属国有,只是在航空运输上引进竞争机制。外国航空公司可以进入中国的航空运输市场,便大大提高了服务质量,推动了中国航空运输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在改善政府与社会关系方而,我国政府应尽快实现从全能政府到有限政府的转变,实现管理主体的多元化。促进公民社会的发展,充分发挥社会多元主体的作用,大力发展民间组织,加强政府与其合作,实现国家市场与公民社会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在相互依存的环境中分享公共权利,共同管理公共事物。转变政府职能,推动政府改革。经过几次政府机构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灵活、高效的政府管理模式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一方面,政府管了许多管不了

11、也管不好的事情;另一方面,本该由政府管理的职责却做得不够好。所以,我国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环节是:还权于企业、社会和公民,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不以公共权力主体的身份介入私人关系领域。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确取得了不少成就,综合国力明显提高,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政府管理观念落后,管理方法陈旧,政府工作低效率,而善治是对治理失效的回应和救治。善治的基本要素是合法性、法治性、透明性、责任性、回应性、有效性和参与性等,其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依法行政和合作共治。我国应尽快实现从善政到善治的转变。继续完善官僚制行政方式的同时,合理借鉴私企的管理方法。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公共行政管理实际发展水平来看,官僚制对于我国行政发展并未完全过时,我国在政府改革中,有必要努力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官僚制行政方式,但这并不排斥我们在政府改革中借鉴私企的管理方法。比如目标量化、项目预算、绩效评估、结果控制等都是可以借鉴和学习的。增强政府服务中的顾客意识。“只有顾客驱动的政府,才能提供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并促进政府服务质量的提高。”在我国政府实践中,应推行政务公开、政务超市、社会承诺制、电子政务等产品和服务,最大限度地追求零顾客成本。为了使这些以顾客为导向的改革措施落到实处,我国一、简答题Yseno搜考试作业资料考研试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