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民版)专题复习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0088316 上传时间:2017-10-06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20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民版)专题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民版)专题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民版)专题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民版)专题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民版)专题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民版)专题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民版)专题复习(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民版)专题复习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提示】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从整体上讲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 1 课) ;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 2、3、4 课) 。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主要有:王位世袭制(“家天下”制度) 、分封制、宗法制等,重点掌握分封制和宗法制,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首先,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在此基础上理解该制度下包含的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

2、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其次,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秦始皇创立(形成) ;“汉承秦制” ,并有所创新,如中外朝制度(巩固) ;隋唐三省六部制度(完善) ;宋设“参知政事” ,元朝的行省(加强) ;明朝的内阁制,清朝设立军机处(强化) 。第三,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第四,结合地理环境等知识,认识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必然性及其历史影响。【知识梳理】一、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1、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1)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 , “家天下” (即王位世袭

3、制度)形成。(2)影响:宗族关系开始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2、西周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1)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 (2)内容:周天子将土地和人口分封给子弟和功臣及亲周先代贵族(分封对象) ,使其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贵族集团形成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等级序列。(3)主要封国:见书,分封的主体是王族子弟,可见,血缘宗族关系仍是西周基本政治关系。(4)诸侯的权利和义务: (5)影响: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但蕴含分裂割据的危机3、西周的宗法制 (1)含义(实质):宗法即宗庙之法,宗族之法,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

4、治联系的政治制度。(2)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4)作用(影响):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具体体现为分封制 (两者互为表里),强化王权,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1、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秦朝)(1)背景:“六王毕,四海一” (秦的统一)统一经过:灭六国、击匈奴(收、占、筑) 、征南越(凿灵渠、置郡县) 、征“西南夷” (辟五尺道)意义:A 结束;B安定,发展,C 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D 促进民族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概括国家统一的历史条件和历史作用。

5、(2)确立:皇帝制度的创立:皇帝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建立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A 内容: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御史大夫(监察) 、太尉(军事)九卿和“朝议”制度B 三公九卿制评价:分工明确,互相牵制,最后集权于皇帝;“家国同治” 。郡县制在全国的推行:A 由来:郡、县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推行郡- 2 -县制。B 内容: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也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别执掌行政、军事、监察职责。县隶属于郡。郡县长官都由中央(皇帝)任免。C 特点和作用: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调动任命,不得世袭,是官僚政治取

6、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郡县制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3)影响:具有开创性,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初步奠定了祖国的疆域,巩固统一,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秦朝的国力增强,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强化皇帝的专制权威,激化阶级矛盾,秦朝短命而亡。(4)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三公九卿不得世袭 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三公九卿分工精细,既能提高行政效率,又能互相牵制,有助于管治全国和巩固政权。2、中央集权

7、制度的演进和强化(汉到清政治制度演变)(1)中央行政制度的变化(主要围绕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汉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中朝主要由皇帝的亲信近臣组成) ;唐朝:三省六部制、政事堂设立;三省: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 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 尚书省(执行政令) 。六部意义:三省的长官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保证了君权的独尊。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一定程度上说是皇权专制下的民主,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宋朝:中书门下的设置,又增设“参知政事” 。元朝:中书省、宣政院明朝:废丞相,中国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设内阁。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权,地位十分巩

8、固;内阁,只是皇帝的咨询机构,无决策权,升降由皇帝决定,对皇权起不到制约作用;清朝:设置军机处 特点:跪奏笔录、上传下达,简、速、密。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2)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主要围绕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秦朝 东汉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地方建制 郡县制 州郡县 道州县 路州县 行省制度 废行省设三司 省道府县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重点掌握:郡县制;州的形成:东汉末;行省制度(中国省制的开端):十个行省:行省官员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宣政院直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

9、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3、古代监察体制的完善(1)秦 :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 (2)两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设刺史 (3)历朝设立的主要监察机构:御史台、都察院等,汉代以后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健全。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专题提示】基本线索可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屈辱史) ,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过程(抗争史和探索史) 。学习过程中,具体可以按以下三个小专题进行概括分析:一、列强侵略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过程(屈辱史)1840 年至 1900 年间西方列

10、强的侵华战争有:18401842 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18561860 英法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831885 法国挑起的中法战争;18941895 日本挑起的中日甲午战争;19001901 英法德俄美日意奥发动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南京条约 、 马关条约 、 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 3 -的签订,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近代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以反侵略为内容的抗争史)列强的侵略,造成中国严重的民族危机,是导致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斗争的根本原因。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政府官兵英勇抵抗和人民大众自发组织抗击外敌入侵,构成 19 世纪中国军民捍卫

11、民族尊严的壮烈画面,如,三元里抗英、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和团反帝斗争。20 世纪 30 年代持续 14 年的抗日战争,国共两党在民族危机面前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汇成全民族抗战的洪流,最终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谱就了共御外侮的最瑰丽的篇章。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抗争史和探索史)近代民主革命是实现近代民主政治的主要途径之一,由于各国生产力水平、社会性质的不同,因此民主革命的内涵也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为革命任务、领导阶级、指导思想、革命的前途目标不同。本专题主要反映了近代中国寻求民族独立(反侵略)和社会进步(反封建)而进行的斗争,主要有农民阶级领导太平天国运动;资产阶级

12、领导的辛亥革命;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学习过程中,要用分析比较的方法,通过各阶级进行民主革命的纲领、历程、结局的比较,认识无产阶级完成民主革命任务的必然性。要注意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角度去认识中共在民主革命的各个时期的方针政策及活动。重点关注以下问题:1、 南京条约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等不不平等条约,注意从条约的内容去分析列强侵华的目的、特征及对中国的影响。2、联系甲午战争、抗日战争,归纳整理日本对中国犯下的罪行与侵略史实,反思中日之间的战争的原因及中国战败的原因,用全球史观正确面对中日之间的未来。3、掌握历史上国共合作的主要史实,注意从背景、目的、方式、结果等方面去

13、认识国共合作的必要性,总结国共关系的经验教训,看今天两党关系的趋势及台湾问题。4、从目的、主张、结果及评价等方面把握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从而认识农民阶级的阶级和时代局限性。5、认识辛亥革命和临时约法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里程碑意义。6、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队伍的开端,注意从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角度去比较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的不同点。7、认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革命道路。【知识储备】中国近代史的框架结构时间:1840 年鸦片战争1949 年新中国的成立。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革命任务:反侵略

14、(反帝)反封建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间:1840 年鸦片战争1919 年五四运动中 (1)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和南京条国 约 、三元里抗英;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近 旧民主主义革命 (2)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法战争;中日甲午代 (近代前期) 阶段 战争和马关条约 、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史 和团反帝斗争;维新变法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阶段 时间:1919 年五四运动1949 年新中国的成立(1)中共创立和国民大革命(19191927):五四运动、中共- 4 -成立、中共二

15、大、中共三大、国民大革命(国民党一大和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伐战争、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2)十年内战(19271937,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南昌起新民主主义革命 阶段 义、秋收起义、井冈山根据地建立、工农武装割据理论、(近代后期) 红军长征、遵义会议。(3)全民族抗日战争(19371945):(4)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全面内战爆发,战略反攻、战略决战、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知识梳理】一、列强侵略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过程(屈辱史)1、国门洞开,中国开始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六十年代)(1)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18401842)背景 世界形势: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中国形势:封建社会末期,国力衰微;地广人多,资源丰富。 根本原因(必然性):英国要开辟中国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结果:签订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 (内容及危害)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2)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影响:中国半殖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