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法学院814马克思主义综合之《概论》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doc

上传人:q****9 文档编号:100879423 上传时间:2019-09-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法学院814马克思主义综合之《概论》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6年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法学院814马克思主义综合之《概论》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6年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法学院814马克思主义综合之《概论》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6年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法学院814马克思主义综合之《概论》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年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法学院814马克思主义综合之《概论》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6年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法学院814马克思主义综合之概论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一、简答题1 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文化纲领的主要内容。【答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文化纲领的主要内容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2 如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答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

2、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就要做到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卞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1)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要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必须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2)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根本上说是由它们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此外,还因为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3、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促使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既要对它们鼓励和支持,又要对它们进行引导。(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3 什么是资源节约型社会?【答案】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它不仅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它要求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

4、用为重点,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4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及实现的可能性。【答案】(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

5、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2)过渡时期总路线实现的可能性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由于现代工业的固定资产中官僚资本占80,国家没收这一部分资本,不仅建立起了在国民经济中起领导作用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而且成为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开端。国营企业大多技术比较先进,劳动生产率比较高,职下在国营企业中主人翁意识强、生活稳定、劳动热情高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明显地表现出相对于其他经济成分的优越性。到1952年,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实际上己居于相对强大的地位。这为党提出向社会

6、主义过渡的总路线提供了物质基础。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党在一些老解放区大力推广农业互助组,并着手组织以土地入股为主要特征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合作社。党总结这些经验,认为这些互助合作形式是帮助贫苦农民战胜自然灾害、克服困难、增加生产、避免农村重新出现两极分化、引导农业向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的适当形式。事实上,与个体农业相比,农业互助合作组织的增产一般比较明显。这也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提供了重要依据。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

7、家资本主义形式。这些本来主要是为了帮助私营工商业克服生产困难而采取的措施,不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有效的利用和限制,也很自然地加深了它们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之间的联系,引起它们在生产关系上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国家在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成为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这也成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新中国成立后,尽管帝国主义对我国军事上侵略威胁、经济上严密封锁、政治上孤立遏制,但当时资本主义国家也很不景气。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社会主义国家正充满向上发展的活力。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己经显示出相对

8、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对我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此外,朝鲜战争停战也使世界的形势开始和缓。这为实行过渡时期总路线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5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答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进的关系。(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6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案】(1)社会主义市

9、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一是必然体现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二是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2)作为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公有制企业与其他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平等竞争、共同发展,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注重社会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

10、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3)市场经济与不同的经济制度结合就会体现出不同的制度特征。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就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离开了这些特征就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最重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二、论述题7 联系现阶段个人收入差距现象,如何理解现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政策?答 :(1)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

11、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打破了平均主义、“大锅饭”制度,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出现了城乡、地区、行业和部分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持续拉大的现象。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2)在个人收入分配方面的政策是: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强化支农惠农政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使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收入随着经济发展逐步较多地增加;努力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通过采取多种措施,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使更多低收入者进入中等收入者行列;切实对过高收入进行有效调节。正确运用税收手段,使过高收入者的一部分收入通过税收等形式由国家集中用于再分配;取缔非法收入。严格执法,对偷税漏税、侵吞公有财产、权钱交易等各种非法收入依法取缔和惩处:规范垄断行业的收入,引入竞争机制,打破经营垄断; 规范垄断性企业资本收益的收缴和使用办一、简答题Yseno搜考试作业资料考研试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