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传播学教程》近年本科生期末试题汇编.doc

上传人:q****9 文档编号:100878981 上传时间:2019-09-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传播学教程》近年本科生期末试题汇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6年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传播学教程》近年本科生期末试题汇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6年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传播学教程》近年本科生期末试题汇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6年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传播学教程》近年本科生期末试题汇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年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传播学教程》近年本科生期末试题汇编.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6年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传播学教程近年本科生期末试题汇编班级_ 座号_ 姓名_ 分数_ 一、名词解释 1 媒介发展的30年法则 【答案】媒介发展的30年法则是指由美国加利福尼业州未来研究所所长保尔。萨佛提出的关于媒介发展的理论。他认为,在过去5个世纪的人类传播史中,新技术、新媒介取代旧技术、旧媒介的速度(如果可以取代的话),并不如人们想象得那么迅速、那么顺利。它往往至少需要30年的时间,即所谓的“30年法则”。 2 刻板印象 【答案】刻板印象是李普曼在他的代表作舆论中提出的概念,又称刻板成见,这个概念是指人们对特定事物所持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这

2、种观念或印象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刻版印象可以为人们判断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人们对新事物的接受。个人有个人的刻板印象,一个社会也有其社会成员广泛接受的通行的刻板印象,因此,它也是社会控制的一种手段。 3 媒介事件 【答案】媒介事件就是指经过某“组织”(政府、政党团体、企业、社团等)有计划、有目的的策划并执行,以大众媒体为媒介和渠道,向受众进行有目的传播的事件及其过程。媒介事件这个概念包含两种理解: 丹尼尔布尔斯廷提出“假事件,即经过设计而刻意制造出来的新闻,具有人为策划、适合传媒报道的事件; 丹尼尔戴扬和伊莱休卡茨在媒介事件中定义的“对电视的节日性收看,即关于那

3、些令国人乃至世人屏息驻足的电视直播的历史事件”。 媒介事件具有二个特点: 突破空间界限,使观众直接参与到事件的进程当中; 打破时间的限制,让受众以改变日常的生活规律为代价,投入到“表演”的收看当中; 由于媒介经过了提前的策划和电视参与,使得媒介事件在转播之前就产生相当的“知名度”。 4 “使用与满足”理论 【答案】使用与满足理论是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一个有关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的传播理论。传播学家E. 卡茨的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是这一理论的代表作。 使用与满足理论把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特定需求的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该

4、理论认为,受众面对大众传播并不是被动的,实际上,受众总是主动地选择自己所偏爱和需要的媒介内容和讯息,而且不同的受众还可以通过同一媒介讯息来满足不同的需要,达到不同的目的。因此,不是媒介在操纵人,而是人在使用媒介。而人使用媒介只是为了满足其需要而已。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以及这些接触满足了他们的什么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开创了从受众角度考察大众传播过程的先河。二、简答题5 简述使用与满足理论并指出不足。【答案】使用与满足理论是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一个有关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的传播理论。传播学家E. 卡茨的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是这一

5、理论的代表作。(1)“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主要内容使用与满足理论把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特定需求的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该理论认为,受众面对大众传播并不是被动的,实际上,受众总是主动地选择自己所偏爱和需要的媒介内容和讯息,而且不同的受众还可以通过同一媒介讯息来满足不同的需要,达到不同的目的。因此,不是媒介在操纵人,而是人在使用媒介。而人使用媒介说到底只是为了满足其需要而已。(2)“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意义开创了从受众角度考察大众传播过程的先河。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以及这些接触满足了他们的什么需

6、求,来考查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开创了从受众角度考察大众传播过程的先河。把能否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基本标准,这个视角具有重要意义。a. 它认为受众的媒介接触是基于自己的需求对媒介内容进行选择的活动,这种选择具有某种“能动性”,这有助于纠正“受众绝对被动”的观点。b. 它揭示了受众媒介使用形态的多样性,强调了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c. 它也指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具有一些基本效用,这对过分强调大众传播无力的观点也是一种矫正。(3)“使用与满足”研究的局限性过分强调个人和心理的因素。该研究过分强调个人的和心理的因素,行为主义和功能主义色彩较浓,对社会条件和社会结构因

7、素的作用未能进行充分的考察。不能全面揭示受众与传媒社会关系。它脱离传媒内容生产和提供的过程,单纯地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因而不能全面揭示受众与传媒的社会关系。“使用与满足”研究中受众能动性有限。这些研究指出了受众的某种能动性,但这种能动性是有限的,它仅限于指出受众对媒介提供的内容进行“选择接触”的范围内,而没有反映受众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有着传播需求和传播权利的主体所具有的能动性。6 “报纸上最近接连报道,政府限制房价过快增长措施奏效,房价持续下跌。对此,尽管我还是不打算买房,但我认为,其他人应该会相信是出手买房的好时机了。”你认为哪一传播效果理论可以较好地解释这一传播现象? 请简释这一传播

8、效果理论。【答案】“第三人效果”理论可以较好地解释这一传播现象。“第三人效果”理论的提出人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W.P. 戴维森。1983年,他在公共舆论季刊上发表了一篇论文,题目是传播中的第三人效果。文章中他提出:人们在判断大众传播的影响力之际存在着一种普遍的感知定势,即倾向于认为大众媒介的信息(尤其是说服性信息或宣传以及负面信息)对“我”或“你”未必有多大影响,然而会对“他”人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由于这种感知定势的作用,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通常不是在传媒指向的表面受众中直接发生的,而是通过与他们相关的“第三人”的反应行为实现的。戴维森把这种现象或这种影响机制称为“第三人效果”。题目中,“对

9、此,尽管我还是不打算买房,但我认为,其他人应该会相信是出手买房的好时机了。”反映了人们在评价大众传播的影响之际,通常会认为最大效果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而是发生在“他人”(广义上的第三人)身上。这符合“第三人效果”的理论观点。三、论述题7 试述大众传播负功能的产生原因、一般表现及克服方法。【答案】从功能释放的效应来分,大众传播的功能可分为正功能和负功能两种。早在1948年,美国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在大众传播的社会作用一文中就提出大众传播的一种负功能:麻醉社会。大众传播的负功能是指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产生阻碍个人或社会正常发展的作用。(1)大众传播负功能产生的原因。经济原因。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科学技

10、术的飞速进步,各种各样的大众传播媒体不断涌现。在全球经济市场化的大环境下,绝大部分媒介都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为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许多媒体通过刊登暴力、色情、娱乐等方面的消息,甚至制造假新闻,以争取受众,吸引广告。在利益的驱动下,媒体已开始利用新闻自由的幌子冲破大众传播道德的底线。政治原因。在当今社会,许多政治家和政治团体都意识到,在政治斗争中,媒体是“一件最强有力的武器”。通过媒体,他们可以迅速而广泛地向受众传播他们的信息。所以,许多政治家和政治团体通过媒体宣传他们的政治理念,抨击政敌的言论,有的还揭露政敌的隐私,甚至于利用捏造涉及对方的丑闻来贬低对方的公众形象。社会原因。受

11、众在长期的传播过程中形成一种“只追求数量和效益”的态度,很少去考虑信息来源的渠道、信息是否正确等问题。同时,越来越多的受众从大众传播中获取信息的目的已不是“认知世界”,而是“娱乐身心”。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受众对大众传播普遍存在一种“接受”心理,众传播中所发出的错误信息有的可以满足受众的某些需要,所以有的受众会主动寻找大众传播中的错误信息,这就形成了大众传播负功能产生的温床。(2)大众传播负功能一般的主要表现。破坏功能。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破坏社会发展的正常秩序,导致社会秩序混乱,严重影响社会的正常发展并直接或间接侵犯人类或客观实体的利益。抑制功能。信息的传播使受众习惯于接受信息中包含的各种结论,而不再去对原始材料进行细致地筛选、分析、调查、判断,受众的主观选择性被弱化。这样它抑制促进社会正常发展的积极因素。催化功能。信息传播中有的信息携带着错误的符号,当这些错误符号的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影响受众的行为,使受众做出错误的行为。从而强化阻碍社会正常发展的消极国素。(3)大众传播负功能的产生是无法避免的,因为传播的信息中总会存在一些不确切的符号。班级_ 座号_ 姓名_ 分数_Yseno搜考试作业资料考研试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