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硕]之《新闻写作教程》近年本科生期末试题汇编.doc

上传人:q****9 文档编号:100877980 上传时间:2019-09-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硕]之《新闻写作教程》近年本科生期末试题汇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硕]之《新闻写作教程》近年本科生期末试题汇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硕]之《新闻写作教程》近年本科生期末试题汇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硕]之《新闻写作教程》近年本科生期末试题汇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硕]之《新闻写作教程》近年本科生期末试题汇编.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硕之新闻写作教程近年本科生期末试题汇编班级_ 座号_ 姓名_ 分数_ 一、简答题 1 简述谣言和恐慌在社交网络中是怎样传播和扩散的? 【答案】(1)网络谣言的成因与对策 谣言是指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社会谣言则是指围绕社会的某个公共事务所产生的谣言。谣言是利用各种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逢释。谣言没有真假之分,因为是未经证实的信息,所以无法确定谣言的真假。谣言在人们的生活中一直存在,在新媒体诞生之后,谣言的数量更多,传播的范围更广。因此主要分析谣言在网络社区中传播和扩散的成因和对策。 网络谣言的成因 a.

2、 互联网自身属性因素 互联网自身具有匿名、开放、公平、传播迅速等特性,造谣者只需找到合适的“作案地点”一一人气较旺的社区、网站,即可利用它在短时间内广泛散布谣言。 b. 数量众多的“易感人群” 谣言之所以能够迅速传播开去,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造谣者抓住了部分网民猎奇心理、仇官情绪乃至低级趣味,投其所好,制造敏感话题。网民受其蛊惑,不自觉地成了谣言的传载者。 c. 别有用心的谣言制造者 利用网络传播谣言,违法成本低。谣言制造者为达到泻一己之私愤、牟取小正当利益等目的,在互联网上恶意散播谣言,挑起网民公愤、扰乱社会治安、引发民众恐慌。 d. 部分互联网企业责任缺失 网络媒体作为开放的传播系统,信息流

3、动性更大、更快,为追求时效性,往往忽略传统媒体层层把关、严格管控的审查流程。部分网站监管不力,不经查证即引用、转载谣言信息; 部分网站为利益驱动,一心赚取点击率,明知谣言是陷阱仍肆意转载; 部分网站编辑职业素养缺失,审查小力,把关不严,无形之间充当了网络谣言的幕后推手。 e. 传统媒体的不当判断 当前,网络媒体迅速发展挤占了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甚至出现传统媒体被网络谣言牵着鼻子走的情况。网络谣言传播期,大众媒体(尤其是知名媒体)的介入使得谣言变得具有公信力,一些不接触网络的受众也因此接收到谣言,一些原本对网络谣言持有疑虑的受众也可能因为传统媒体的介入而放松警惕。 f. 监管部门的相关法律法规不

4、够完善 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监管部门对于互联网的规范总是滞后的。监管部门管理上存在漏洞,就会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网络谣言的对策网络谣言的传播需具备三要素,即谣言源头、传播途径和受众。因此,打击网络谣言仅凭一方努力是不够的,需网民、网站、监管部门等多方共同努力,为互联网健康发展做出贡献,推动互联网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a. 网络谣言、全球应对互联网及其新应用的飞速发展为人们生活带来极大的便捷,并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对此,各国或出台相关法律、或采取多重措施,全力打击网络谣言这一全球“公害”。b. 理性和守法是网络言论的底线作为提供平台服务的网站,也不能轻忽自身的管理责任。这不

5、仅是出于社会责任感,也是追逐自身商业利益的必由之路。网站不能纯粹为了一时的人气和点击量,而放任蛊惑人心的谣言散布。网民如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如果不能善加利用,最终会让网站辛苦搭建的平台毁于一旦。(2)网络恐慌的成因与对策恐慌是人们的一种正常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对于突发事件或者未知事件的不确定。恐慌心理的存在是非常正常的,因为个人生活常常会伴有困境和危机。个体恐慌对社会造成的影响是局部的,甚至可以忽略。而群体恐慌心理则会严重影响群体行为,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造成损害。群体恐慌的传播和扩散a. 大众传播的透明与否影响群体恐慌群体恐慌在正常传播渠道不畅通或者大众传播信息不透明的情况下传播尤其迅速。

6、这种情况下个体很容易受到群体的感染,恐慌蔓延。b. 流言会加速恐慌心理的形成流言在传播活动中完成,这是指传路不明、传无根据的言论。在有关某一重要事物信息缺乏的情况下,人们急于了解真相,得出结论,处十一种恍惚不定、紧张焦虑的情绪状态之中,更加容易恐慌。c. 群体压力也会加速恐J 慌心理的形成个体在群体中常常会不知不觉地受到群体的压力,而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倾向。因此,当群体集体传递着恐慌传闻时,人会自然而然的产生恐慌。2 简述新闻角度的定义及其选择时的注意事项。【答案】(1)定义新闻角度是新闻采写者在发现、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时的着眼点或入手处。构成事物的各

7、个因素和各个侧面都是新闻报道可以选择的角度。角度选择是否得当与新闻价值的大小直接相关。新闻角度选得准,新闻价值倍增。反之,选得不准,报道老一套、一般化,会削弱新闻价值。不同的角度讲不同的话,有不同的报道效果,角度选得好可以出独家新闻。(2)选择新闻角度时应该注意的事项选择新闻角度,首先要客观,从事物的整体和本质上全面真实地把握事实; 其次要抓特点,即这一事件区别于其他事件的最突出、最典型的方面; 再次要有新意,同样一件事,立意不同,会给人以不同的感受。从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入手选择新闻切入角度。新闻报道必须研究党的中心工作和中心任务,紧扣宣传的节拍。从这一角度切入,写出的新闻是能够吸引读者的新闻

8、,是有价值的新闻,其产生的宣传效果也更强。从“新”入手选择新闻切入角度。万物“新”为先。“新”是能否选择好新闻报道切入角度的关键所在。“新”,是指那些能充分反映事物本质和主流的最鲜活、最有新闻价值的角度。从群众关心的问题入手选择新闻切入角度。人民群众企盼什么、最关心什么,党的报纸就要反映什么。记者、通讯员采写稿件,只有从群众最关心什么、最需要什么、最想知道什么等方面提炼主题,选择报道角度,才能吸引读者,教育、启发和感染读者。从抓特点入手选择新闻切入角度。平时采访,记者总想抓有特点和“一碰就响”的问题,也是常指的抓“活鱼”。可是采访中常遇到的内容不是大同小异,就是报道价值不大。尤其是对于那些老内

9、容、老主题,只要认真琢磨选角度,也能写出新的意境,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从事物发展变化入手选取新闻切入角度。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任何事物都在不断发展变化,选择好新闻角度,要从事物的发展变化中去寻找。新角度是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结果,它不是记者、通讯员的主观臆断和笔下生花,时刻注视事物发展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才能使报道不断出新。从具有广泛共性的话题入手选取新闻切入角度。广泛共性的话题是广大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广大群众议论纷纷的问题。用事实说话的新闻报道,对于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歌颂什么,暴露什么,在客观上起着引导舆论的作用。社会上出现的带有倾向性的思想动向,群众中一时议

10、论最多的共性话题,常是新闻报道应选取的最佳角度。从事实的特殊性入手选取新闻切入角度。在五彩缤纷、千变万化的现实生活中,各个新闻事实都毫不例外地具有自己特殊的个性。紧紧抓住和围绕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去报道和宣扬,则可成为新闻写作的新角度,这样写出的报道,具有区别于其他同类新闻事实的独特风格和韵味,使其独树一帜,别具一格。新闻角度的选择,不仅是方法问题,而且是一个记者的职业敏感性问题。记者必须长期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对生活不断有新的认识、新的理解、新的感受,这样才能透过现象揭示生活的本质,捕捉到新闻的最佳角度,写出能够反映时代特点的好新闻。3 写好服务性消息的关键何在?【答案】服务性消息以提供切实可用

11、的信息、方法、忠告为己任,写好服务性消息的关键在于以下几点:(1)服务性内容要新鲜、适时同其他类型的消息一样,首先是内容决定服务性消息的优劣。服务性消息应当为读者报告新的、他们尚不知晓的而又切实可用的信息,传授新的方法。(2)着力写好实用部分,增强可操作性服务性消息是生活参谋,因此,写作中应将方法、信息、忠告交待得明明白白:方法要具体; 对所提忠告、建议,要做出说明,以便读者接受。(3)说明信息源的身份,增强可信性为了让读者对服务性内容感到放心,服务性消息应将信息来源、忠告发出者的姓名,特别是身份写具体,以证明其观点、意见的科学性。(4)亲切、自然服务性消息的热情多半表现在导语上,其导语最适合采用“直呼式”、“谈话体”,宜用第二人称,以“你”或“您”开篇,从而给人以亲切自然的感觉。4 网络新闻写作需注意的几个问题是什么?【答案】真实与新鲜,是新闻的两块基石,是衡量一个事实有无新闻价值的主要依据,也是新闻价值的班级_ 座号_ 姓名_ 分数_Yseno搜考试作业资料考研试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