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系801经济学原理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强化班模拟试题及答案.doc

上传人:q****9 文档编号:100877419 上传时间:2019-09-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系801经济学原理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强化班模拟试题及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系801经济学原理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强化班模拟试题及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系801经济学原理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强化班模拟试题及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系801经济学原理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强化班模拟试题及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系801经济学原理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强化班模拟试题及答案.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系801经济学原理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强化班模拟试题及答案一、论述题1 试分析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研究的侧重点以及二者的内在联系。【答案】资本循环是指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资本周转是指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的资本循环,其目的是实现在资本的持续增殖。(1)两者研究的侧重点资本运动过程,从单个资本来说,表现为资本的循环和资本的周转,但考察研究的重点不同。 考察资本循环,重点是分析资本运动过程所经历的阶段及采取的形式,以阐明资本连续运动的条件及其矛盾,揭示通过资本的循环运动如何连续地生产出剩余价值。考察资本周转则是把资本的运动当作

2、一个周转的过程,从资本运动的时间和速度,及它对剩余价值的影响的角度分析的,它从资本运动的速度方面揭示资本周转快慢对商品生产和价值增殖的影响。资本的现实运动一般是周而复始的,因此,资本循环是资本运动的抽象形式,而资本周转才是资本运动的具体形式。或者也可以说,对资本循环的分析,是在抽象形式上对资本运动进行的考察; 而对资本周转的分析,则是在具体的形式上考察资本的运动。(2)两者的内在联系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具有内在的联系,表现在: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都是资本流通运动的形式,都包含着资本运动的三个阶段(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资本循环一次的时间和资本

3、周转一次的时间是相同的,都是从预付一定形式的资本起到这个资本带着剩余价值以同样形式回到资本家手中的时间止,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2 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和怎样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答案】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分配原则。然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性质和水平决定了只能采取以公有制为主体,其他所有制成分并存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以便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吸引外国资本。即使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本身,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存在着多种经营方式,各市场主体有着各自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这一切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

4、消费品的分配方式,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坚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所有权分配相结合的原则。(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原因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分配力一式是山生产力一式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要求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形式,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要求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由此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必然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社会

5、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是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发展劳动、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由于在商品生产中,活劳动创造的价值越来越大,这就要求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 同时,由于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是商品生产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这就要允许各种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把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多层次和不够高的状况是分配方式呈现多样性的最深层次的原因

6、。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利于调动社会广大成员的积极性,把分散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动员起来进行现代化建设,实现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2)经过30多年的经济改革,我国个人收入分配逐步向市场经济的分配体制演变,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分配格局逐步形成。但要真正建立起规范高效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尽可能避免在体制转换过程中发生分配不公、个人收入差距由于非劳动因素拉得过大等间题的发生,尚须做一系列工作。要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应该作到以下几点:实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

7、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关系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重大问题。效率优先,就是在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时,把劳动报酬同劳动效率挂起钩来,不仅要衡量投入劳动的量,更要衡量劳动的质和劳动绩效。兼顾公平,就是在分配中允许拉开合理差距的同时,要防止两极分化。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 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实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要建立、健全市场分配机制,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调节作用。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以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界

8、定和制约个人收入分配,是从根本上实现分配公平和效率的保证。实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要加强宏观调控,健全法制,对个人收入分配实施有效的宏观管理。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同时要健全法制,采取相应的宏观政策。具体有:制定并实施价格政策,对垄断性强的行业实施最高限价,对一些公共产品实行价格补贴; 加强税收政策调节; 加强法制建设,要依法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要坚

9、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多渠道筹集和积累社会保障资金。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社会保障的标准和水平。同时,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总之,只要我国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不断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通过改革,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完善各种调节机制,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就一定能够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3 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试论述:(1)为什么说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2

10、)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答案】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1)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根本目的,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规定,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条件和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里事实上是抓住了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两大环节: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二是实现共同富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是服从十共同富裕这1根本目的,为其提供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的。也只有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相

11、联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才能融入社会主义本质规定。否则,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在一切新社会制度里都起作用的,就像共产党宣言中讲过,资产阶级统治不到一百年的时间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至于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与共同富裕的内涵是一致的,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条件。共同富裕就意味着剥削和两极分化的消灭。因此,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区别于以往一切社会制度的最本质规定,这是在本质前加一个最”字的用意所在。社会主义要实现全体劳动人民的共同富裕,“让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这是社会主义区别于以往一切社会制度的本质所在。原始社会没有私有制,没有阶级剥削与对立,平均分配,没有收入分配上的不公平,但由于生产力极端落后,不可能有共同富裕和美好的生活。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都存在阶级剥削与对立,存在贫富两极分化,不可能共同富裕。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快速发展生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走共一、论述题Yseno搜考试作业资料考研试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