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岁前的教育影响孩子的性格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0087472 上传时间:2017-10-06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59.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几岁前的教育影响孩子的性格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几岁前的教育影响孩子的性格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几岁前的教育影响孩子的性格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几岁前的教育影响孩子的性格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几岁前的教育影响孩子的性格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几岁前的教育影响孩子的性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几岁前的教育影响孩子的性格(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一、几岁前的教育影响孩子的性格1、出生前后与孩子的接触对孩子未来的影响?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下午好!这里是 MSN 中文直播室,今天的直播话题是关于孩子的心理,就是说,孩子在几岁前是心理性格形成的一个最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里,父母应该做什么,对孩子未来性格的形成,乃至命运的形成最有帮助?在这里,我们请到的是北京同仁医院的心理督导师,这是一个很高的级别,给大家就这个问题详细地解释一下。赵教授,你好!赵梅:您好!下午好!刚才问到几岁,虽然定的这个话题,但是我觉得这个话题很专业,这个学派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非常重视人的童年经历对人一生的影响。我们在治疗现实中成人的情感情绪,包括一些精神问题的时候

2、往往会辐射到他的童年。每个年龄阶段都有不同的对孩子的影响,5 岁之前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它就像是盖楼的时候打地基一样,5 岁之前是地基。其实不光是 5 岁,还有很多其他的影响,在 5 岁之前有很多孩子重要的心理体验在潜意识里留下来。主持人:带一生?赵梅: 带一生。2主持人:中国一句话叫“三岁看小” 。赵梅:“三岁看小,七岁看老” 。过去一些哲人先知的经验说起来是古话,但是是符合心理学意义的。主持人:在 5 岁,是不是一年一年的给大家捋一下好,还是以别的方式说好呢?赵梅:按照你说的来讲吧。比如说出生,国际的一些精神心理学家已经研究到怀孕的时候对孩子的影响,用很多科学的方法探索孩子在子宫里的心理

3、变化。孩子出生以后,妈妈马上给了妈妈,皮肤要接触,让孩子趴在妈妈的胸前,这是有安全感的,他从产道出来以后,跟空气有一个刺激,通过这个刺激以后,马上又回到妈妈的怀抱里,在子宫里听到的心跳声,这是他在子宫里听到的心跳声,这是他熟悉的。这一点,我们是非常科学的预测。如果孩子本身是健康的,当你需要用暖箱的话,那就再说了,但是我们发现这是非常重要的。曾经有人还做过一个实验,孩子特别需要情感。比如双胞胎出生以后,其中一个孩子有生命危险,当时一个护士就把健康的孩子放在暖箱里,让他和姐妹拥抱在一起,结果这时候孩子慢慢的就好起来了,又健康的活下来了。这一点也被科学家非常重视,说明孩子出生的时候,一出生就要寻找他

4、在子宫中非常熟悉的感觉,不要让孩子觉得有马上的分离感,这一点特别符合精神的学派。出生以后,在月子里要跟妈妈接触,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现在人们非常重视母亲在怀孕期间和出生以后的一段时间里面的情绪变化,如果孩子出生3以后,出现产后抑郁,这个时候孩子和妈妈之间有一些隔阂,被妈妈拒绝了。所以,我们要治疗妈妈,把妈妈的产后抑郁治好了,就接受孩子了,有的时候有的人就不管了,她觉得太累了,情绪不好了,被长辈带走吧,被月嫂带走吧,带到另外一个房间,这一段个例对孩子也是有影响的。这些所有情感的依恋,包括肌肤的接触,都非常重要。我们在治疗的时候,我们的治疗是长久的治疗,有的时候是以年来算的,这样长期的心理治疗当中

5、,重新走过他心理成长历程的时候,他回忆到他的童年、早年的时候,都会有对他现在生活有影响的因素。有的人说这根本就是无稽之谈,不是做过心理医生和来访者不会理解。2、怎么协调婴儿时期孩子对父母的依恋关系?主持人:比如这个孩子出生以后就没有和母亲接触,比较独立,过早的让他离开妈妈,强势让他独立,这种孩子会怎么样?赵梅:我们说的依恋关系主要指的是 1-2 岁,出生的时候一定要和孩子在一起,1-2 岁不要和妈妈有太多的分离。有的母亲在孩子出生以后,国外有的是 3 岁之前不工作,这一点很科学,因为孩子感到很安全。有些朋友就谈到,他 2、3 岁的时候,妈妈就是在厨房做饭都没有关系,它觉得妈妈在,就会安全的去玩

6、儿,心里暖洋洋的,特别的高兴,自己玩儿都没有关系,这就是心理的力量。但是有的孩子回忆,有的时候家长不在家,把他放在家里,非常非常的可怕,感觉孤独,感到世界都不要我了。大人觉得一会儿就回来,但是孩子是永久性的,他建立的记忆和理解就是他自己的,那个年龄段的理解就是“你不要我了,把我抛弃了!”这是建立母婴的关键期。4主持人:中国在生产建设阶段的时候,孩子 2 岁左右就已经到幼儿园了,这种是不好的。赵梅:这是有问题的,这也是我们和国外的心理家讨论的问题,挪威的心理学家在孩子住院问题上起到了改变儿童医院制度。因为最开始发现一些孩子住院时离开母亲的一个因素,我们看过一个纪录片和资料,妈妈把孩子送到医院里,

7、妈妈离开了,在离开的瞬间,孩子的眼神中有绝望、失望、恐惧,孩子要经历痛苦,还要经历陌生的护士和大夫,他不会像大人那样感谢大夫。挪威的心理学家儿童研究员发现了这个,让所有的儿童住院的孩子,必须要有母亲陪伴。我们国家有幼儿园全托,我们国家有,其他的国家没有。主持人:我小时候就是全托,是北京最好的幼儿园,全托班是星期天晚上送去,他们在夕阳下离开,到现在我都特别恐惧夕阳,那时候是 3 岁,永远记着那一天,到现在我都特别的抵触夕阳。全托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很不人性的,至少在 2-3 岁的时候。赵梅:对,2-3 岁的时候我们不建议全托。还有一点是送到姥姥姥爷、爷爷奶奶家,这一点本身脱离太早也不行。还有转送幼儿

8、园,你是主体,客体是一个稳定的日好幼儿园,所以与你的父母分离,你慢慢地也会习惯你和大家在一起的美好感觉。所以说,我觉得一件事情,不能完全说它的问题,有另外5好的一面,但是我们今天讲的是有创伤性的尽量避免,最好在孩子小的时候不要送走。你可以去上班,但是你要给孩子稳定的感觉,让孩子会觉得“妈妈还会回来” ,不要让孩子产生分离焦虑。如果环境不变,然后有别人进来,妈妈晚上还回来,这样对孩子就会好多了,分离焦虑就会减少,这是我们建议的方法。信任感是 1 岁就开始建立的。主持人:大了以后,会是一个什么状态?赵梅:怎么叫建立信任感?这个时候分离了,孩子突然被送到爷爷家了,送去以后,爸妈就没有了,不见了,在孩

9、子 6-7 个月的时候出差半个月,回来之后发现,孩子在那个时候形成一个被抛弃感,没有人要他了,这对孩子来说是生与死的恐惧,非常的可怕!他不再相信别人还爱他!孩子长大会出什么?会出现很大的人际关系问题,他不信任别人。当然,如果后来弥补,比如回到家以后,母亲或者亲人弥补,重新弥合关系,那就好了。大部分人是不出现问题,有 1/3 的人可能会出现心理障碍,留下来这种感觉会影响他的人际交往,包括普通的人际关系中的问题,也包括亲人之间的关系,他无法信任别人,甚至无法信任这个世界,老在怀疑的状态下,深深不安全感。3、成人的性格状态跟小时候有什么关系?主持人:有的?人特别哀愁善感,有的人比较敏感,有的人比较皮

10、实、麻木,这个多愁善感跟小时候有关系吗?我老是在想,我有时候觉得自己多情善感和黄昏的时候被送走也没有关系。6赵梅:你这个问题又是生物结构的问题了,我们说人的心理发展由几部部分组成,一个是基因,是神经系统的特点,比如疾病类型;还有一点是你后天的环境,就是刚才我说的人际关系。这两点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有人生下来就是特皮实,但是现在形成的科学论断认为是在很多病人身上看到这个问题,它是重复的。如果你的生活中没有出现什么问题或者是正常的,那就不用管它了,如果你在某些方面确实造成了问题,甚至影响你的生活和工作的一些情况了,那么这就是心理的一些问题,我们可以做一些治疗,治疗其实可以帮人把之前的阴影给抹掉。

11、主持人:就是把之前的阴影给它摩擦掉。赵梅:对,这是在治疗中可以做的。主持人:你刚才说的依恋感是很重要的。赵梅:所以母亲要跟孩子建立一种信任感“我妈妈爱我的!”主持人:这种依恋关系到什么时候应该逐渐的分开,不让孩子依恋的得过分?赵梅:1-2 岁建立安全感,在安全关系的情况下,有的时候你也要抽身,关键是在不能伤孩子的情况下抽身。比如说你送到一个地方,很多人因为他自7己不知道,妈妈老觉得送到幼儿园之后赶快跑、躲开了之后就没事了,孩子会觉得“呦,她怎么就没了?”你应该事先告诉孩子, “妈妈给你送到幼儿园,什么时候妈妈去接你” ,你一定要告诉他,知道妈妈就是去上班了,上完班之后就会回来。他就想起来了。这

12、个过程也是孩子建立一个互信的过程,所以我觉得我们不是要完全鼓励不溺爱孩子,但是该有的一定要有。主持人:在保护的前提下,在不伤害的前提下。赵梅: 你刚才问的这个问题,也是我们心理学家讨论过的,原来把它叫依赖性,现在的观点是依恋是必须要建立的。孩子为什么缠你呢?你让他觉得你一离开就走了,所以他老想拽你。有的人说“这个人的的依赖性特别强是他妈给惯的” ,一种是养成的依赖,一种是他缺,应该给他补。还有我们的家长不跟孩子聊天、不说、不表达,是让孩子痛苦的一种原因,其实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能让孩子从过去童年的痛苦经历中走出来,才回味出来“过去妈妈是爱我的!”这时候已经换角度了,我们把其中的情节给处理了,

13、慢慢的解决了问题,他才发现妈妈的爱,因为之前他找不到,妈妈不说只做,这也有好处,做本身也是行为的感染,同时也别忘了情感是怎么回事,你怎么感觉,孩子不知道。主持人:要是说了可能会事半功倍。赵梅:是,所以交流不是聊,或者真实的告诉他情况,孩子内心的潜意识的功能是非常强大的。8主持人:这个时候男、女孩子的性格有区别吗?赵梅:现在问题区别不大,前期和母亲的依恋,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父亲也别躲开,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父亲了呢?差不多 3岁左右的时候,我们叫三角关系的形成,在原来的心目中就是妈妈和孩子的关系,我说的是重点。但是等到 3 岁左右的时候,心里面出现三个人了,妈妈、爸爸和孩子,

14、爸爸在孩子的心目中越来越重要了,这个时候父亲的角色特别重要,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2-4 岁的时候建立独立性、约束性、大小便管理,这是很重要的,这个时候出现一个规则,这是父亲的规则,父亲代表规则的一方。这个时候,妈妈的情感关系依然存在,妈妈一直在无条件的爱着孩子,妈妈不会因为你是听话或者没听话就爱你,永远是慈母,妈妈是无条件的爱,是因为你的存在的爱。主持人:是不是有点溺爱?赵梅:不是溺爱,是一个健康的,是稳定、健康、有价值的,没有条件的爱。如果孩子感受到这一点的话,自己会产生根本性的自信,这一点很重要。我们精神分析学派的弗洛伊德就说过这样的话,他说:“母亲跟孩子之间的爱是一生中是自信和成功的,不

15、会因为挫折放弃奋斗” ,他出生就是有意义的,不论因为好看还是难看,无论是聪明还是笨。但是现在父母和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你学习好,我才给你买礼物,这是不对的,无论他学习好还是不好,在过年的时候就应该穿新衣服。能够做到这一点,孩子就会感觉“我是一个可爱9的人” 、 “我是一个被世界接纳的人,我的出生是有意义的。 ”,这是很多人长大以后建立自信,千辛万苦去克服困难的重要原因。4、异性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如何建立?主持人:这是一个性格的大背景,在这个大背景下,父亲再制定规则。赵梅:用父亲的形象制定规则。在孩子 5-7 岁的时候建立异性父母和他的关系,这个时候女孩最重要的是跟父亲建立关系,这是她生命中第一个

16、异性,她要建立稳定、亲密、信任的关系,父亲要爱孩子,要对孩子宠爱,包括价值的肯定,还包括对她的欣赏,母亲这个时候要退掉。没有关系,别嫉妒,这是正常的。儿子要跟母亲建立比较稳定的母子关系,这也很重要,他长大以后,他会建立正常的异性关系。主持人:这个好象也有人说过,在这个时候,父母的角色可能决定他以后的婚姻状态,所以父亲是一个非常严厉,非常让她很畏惧的,她以后找男朋友的话,她就可能找一个非常窝囊。赵梅:那叫反向形成。我们举一个国外酗酒的案例,父亲是酗酒的酒鬼,回家打孩子,打母亲,他从小看到,可是特别奇怪,他还是去找一个酗酒的男朋友,为什么呢?后来分析,她的潜意识里形成了这样一个东西,就好象生来10就要帮助男人的,要丧失自己的需要帮助别人,这成为他的一种感觉,好象自己就应该这样。这怎么办呢?这说明你和父母的关系特别重要,这是反向形成,你越发脾气,我就找一个不发脾气的,因为我太痛苦了。主持人:这个我能理解。赵梅:各种情况都有,人在碰到一个关系的时候,他将使什么方法对付这个关系?我们叫防御心理,有的叫认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