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盆特点,1.骨盆组成:髋骨,骶骨,尾骨 2.髋骨组成:髂骨,耻骨,坐骨(三块骨头在16岁左右融合成一块完整的髋骨) 3.髂骨与耻骨和坐骨的面积比约为2:1:1 4.髋骨有两处关节:耻骨联合与骶髂关节,骨盆特点,1.骨盆组成:髂骨,骶骨,尾骨 2.骶骨岬和两侧髂骨弓状线、耻骨梳和耻骨结节形成的环形线,将骨盆分为大骨盆与小骨盆 3.大骨盆内多为消化器官,小骨盆内为泌尿生殖器官骨盆骨性标志,1.髂前上棘 2.髂后上棘 3.髂前下棘 4.坐骨结节 5.骶正中嵴 6.耻骨联合 7.髂嵴,,骨盆旋移常见病症,1.腰痛 2.腿痛 3.髋、膝、踝病变 4.步态异常 5.脊柱力学失衡 6.产伤 7.盆腔脏器病变 8.痛经 9.不孕不育 10.性功能异常 11.心理疾病 12.呼吸功能异常,骶椎特点,骶骨的形态:呈倒三角形,底朝上,尖朝下底部宽大与第五腰椎相连、尖部与尾椎相连 骶骨的结构:骶椎有5节,骶骨前凹陷,有4对骶前孔,骶骨前面相对光滑骶椎特点,•骶椎后面较粗糙,正中线上的骶椎棘突融合成骶正中嵴,正中嵴外侧有四对骶后孔 •每侧骶后孔的外侧,有断续的骶外侧嵴,它是由骶椎的横突形成的 •骶骨的基底部与第五腰椎形成了腰骶关节。
•骶骨后下方有部分缺损,缺损区域的上端与骶管相连,故这部分缺损区域也称为骶管裂孔或骶管裂隙 •骶管裂孔表面有一层坚硬的纤维膜覆盖,骶角位于它的两侧与骨盆相关肌肉,躯干与骨盆相连肌肉 1.背阔肌 2.竖脊肌 3.多裂肌 4.腹直肌,腹横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 5.腰方肌 骨盆与下肢相连肌肉 1.髂肌 2.股直肌 3.缝匠肌 4.大收肌 5.长收肌 6.短收肌 7.耻骨肌 8.股薄肌 9.臀大肌 10.臀中肌 11.臀小肌 12.阔筋面膜张肌,与骨盆相关肌肉,骨盆与下肢相连肌肉 13.梨状肌 14.上孖肌 15.闭孔内肌 16.下孖肌 17.股方肌 18.闭孔外肌 19.股二头肌长头 20.半腱肌 21.半膜肌,与骨盆相关神经,1.股神经 2.闭孔神经 3.股外侧皮神经 4.臀上神经 5.臀下神经 6.坐骨神经 7.阴部神经 8.股后皮神经 9.臀上皮神经,与骨盆相关神经,,,与骨盆相关神经,与骨盆相关神经,与骨盆相关神经,骶骨歪斜,骶骨在生长发育中出现骶骨正中线向左或右的偏歪,使两侧骶椎发育不对称骨盆旋移的体征,1.坐、立弯腰试验(+) 2.长短腿 3.阴阳脚 4.骶、腰、腹部三角的异常 5.特定位置的压痛,腹三角,腹部三角的三个点:1.肚脐 2.右侧髂前上棘 3.左侧髂前上棘 腹三角的作用:测量患者髂骨有无内外旋错位,腰三角,腰三角的三个点:1.第五棘突(或是腰椎其他棘突) 2.右侧髂后上棘 3.左侧髂后上棘 腰三角的作用:测量患者腰椎棘突偏歪情况,骶三角,骶三角的三个点:1.臀正中沟纹头处 2.右侧髂后上棘 3.左侧髂后上棘 骶三角的作用:测量患者髂骨有无前后旋转错位,髋骨前倾的体征,1.患侧的髂后上棘相对向上移动,患侧骶三角的一边变长。
2.俯卧位时,患侧下肢变短 3.臀横纹变浅 4.患侧骶骨外下方压痛明显 5.骨盆正位片:髂骨翼变大,闭孔变小,髋骨前倾的快速复位,1.患者俯卧位,患侧位于床的外缘做屈髋屈膝 2.术者助手用大腿辅助患者患侧做最大生理活动幅度的伸髋动作 3.术者用手压住患者的骶骨 4.两人同时发力,让助手与术者发力形成合力,快速复位髋骨前倾的缓慢复位,1.患者仰卧位时,患侧屈髋屈膝到生理极限 2.术者一手压住患侧膝盖及胫骨前缘,嘱患者患侧的腿做伸髋动作患者应保证中立位),髋骨后倾的体征,1.患侧的髂后上棘相对向后移动,患侧骶三角的一边变短 2.俯卧位时,患侧下肢变长 3.臀横纹变深 4.髂后上棘偏下处,压痛 明显 5.骨盆正位片:髂骨翼变窄,闭孔变大,髋骨后倾的快速复位,1.患者俯卧位时,患者伸髋,术者可在患侧大腿前侧垫枕 2.术者站在患侧,一手压住患侧髂后上棘靠近髂嵴处,向前、向下冲压患侧髋骨后倾的缓慢复位,1.患者俯卧位时,患者伸髋到最大生理活动幅度,术者可在患侧大腿前侧垫枕 2.术者站在患侧,嘱患者用力屈髋保持患者中立位),髋骨内旋的体征,1.患侧的髂前上棘相对向内移动,患侧腹三角的一边变短 2.仰卧位时,患侧下肢为阳腿 3.患侧的股骨头后方与骶髂关节压痛明显 4.患侧的股骨沟变窄 5.骨盆正位片:髂骨翼变窄,闭孔变小,髋骨内旋的快速复位,1.患者侧卧位,患侧在上。
2.术者用手拉起患侧的髂前上棘前缘,向外侧用力髋骨内旋的缓慢复位,1.患者仰卧位,患侧外旋,整个下半身成4字 2.术者用手压住患者膝关节内侧,嘱患者患侧向内用力做个等长对抗髋骨外旋的体征,1.患侧的髂前上棘相对向外移动,患侧腹三角的一边变长 2.仰卧位时,患侧下肢为阴腿 3.患侧的股骨头前方与骶髂关节压痛明显 4.患侧的股骨沟变宽 5.骨盆正位片:髂骨翼变宽,闭孔变大,髋骨外旋的快速复位,1.患者侧卧位,患侧在上 2.术者用手压住患侧的髂骨的前1/2处,向下冲压髋骨外旋的缓慢复位,1.患者仰卧,患侧内旋,整个下半身成反4字 2.术者用手压住患者膝关节外侧,嘱患者患侧向外用力做个等长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