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沈从文的边城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0727792 上传时间:2019-09-2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沈从文的边城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试论沈从文的边城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试论沈从文的边城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试论沈从文的边城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试论沈从文的边城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论沈从文的边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沈从文的边城(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试论沈从文的边城摘 要 长期以来,人们对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边城的解读都倾向于“人性美”的一面,认为边城是一幅描绘人性美的风俗画,一首讴歌人性镁的赞美诗。本文将同样对沈先生的边城进行论述,但论述的重点主要是换个角度去解读边城,探寻其“人性美”光环下的真正内蕴。关键词:沈从文、边城、内蕴正文:边城自问世以来,就被称为是“歌颂人性的至美”、“表现人性美中的力作”,是“人性美的赞美诗”。阅读边城,可以确实的感受到,书中的人生形式是那么诗意盎然,田园牧歌的情调令人心驰神往,淳朴自然是优美人性的表现,主人公翠翠的冰清玉洁,晶莹剔透也着实令我们感慨万千,可以说翠翠美好的灵魂是人性美的盖世范本。沈从文先生自己也

2、曾说过:“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然而,边城真的纯粹是一首人性美的颂歌吗?边城中的人性真的是优美而健全的吗?我觉得执有这种看法的人,仅仅看到了作品中美丽的光环。事实上,当我们对作品的思想内蕴作进一步的探究,就会发现在人性美光环的笼罩下,却有着人物非正常死亡、离家出走、爱情破灭等一系列极度不协调的事件。沈先生曾经争对读者自己这部作品的评价时这样说过:“我作品能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近于卖椟还珠。你们能够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够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显然,沈先生认为自己的作品并没有被

3、大多数读者所完全理解。的确,很多读者对边城的解读只停留于文字优美,故事动人这一层面上,缺乏对其内在意蕴的探究。那么沈先生为何要将不完美写进优美的边城?又为何故意将边城中美好爱情设置成悲剧,让整部作品总是笼罩于一片淡淡的忧郁之中呢?作品的背后为何有作者隐伏的悲痛呢?沈先生是京派主要代表作家之一,作为京派作家的他在写作观念上注重表现对淳朴、原始人性、人情的赞美。沈先生之所以重视讴歌淳朴、原始、美好的人性,重要的根源就是他对近代中国特别是都市半殖民地化过程中人性异化现象的憎恶与不满。他看到大都市生活的丑恶和腐败的一面,看到资本主义金钱势力对一切的腐蚀和扭曲,因而更加怀恋和向往较多保留着古朴民风的内地

4、农村,尤其是湘西一带留存着不少原始风俗习性的农村。当年,青年的沈先生因为不满当时现实湘西社会黑暗、罪恶的统治,忍受不了家庭既定的生活道路,所以他怀着对新的人生和新的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从荒僻、闭塞、落后、黑暗的湘西来到大都市的北京。然而,欢迎他的并不是一个明媚和谐的世界,而是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官僚集团共同统治的黑暗天地。都市的一切更令沈先生感到深恶痛绝,他开始转而怀念起湘西那还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污染的人性美、人情美和未被完全摧毁的淳朴民风。沈先生的社会理想是希望用古老的湘西文化给这个颓废腐败的中华民族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一种蓬勃的原始生命力。但是,当他回到湘西却又痛苦地发现湘西社会的隐患和烂

5、疮:湘西文化已不像过去那样纯净,它正在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人们内心深处已产生了唯实唯利的价值观;统治者残害无辜,人民活得糊涂而悲惨;湘西人民与自然妥协,结果终将不适应潮流,被赶出历史舞台。回到家乡的所见令沈先生十分心痛与失望。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沈先生的大部分作品在渲染湘西人民朴素敦厚的风情人情的同时,在其中又或明或暗地挑剔湘西社会的隐患和烂疮。好在五四运动的精神给沈先生巨大的思想鼓舞,使他愈来愈相信要脱离目前的苦难,唯有重造有型的社会和无形的观念。因此,重造国家、重造民族品德成了他文学创作最热切、最坚定的追求,接着发生的大国难更加加深了他以创作经典去改造国家、重造民族品德的信念。不可否认,边

6、城以大量的篇幅对湘西人性美进行了热情的描绘和歌颂。从而体现作者“理想的人生形式”,对生命自由的追求,但这毕竟是其美好的意愿,不能代表作品的全部内涵。事实上,边城的结尾是一个出人意料的变奏,一个特定的结局,却也是现实意义上的悲剧。这个悲剧显示人在生命瞬间的不确定性。但这并不是作品的最终指归。作品的主干及结局旨在通过这种不“确定性”。揭露人性的阴暗面深藏于民族心灵中的瘤疾。正是这种瘤疾,在关键时候兴风作浪,最终成为主宰人物命运的因素。沈先生明了故事的全部原因,但他对“人性向善发展”的追求,又使其不忍心过于痛揭人性的阴暗面,不忍心将主人公的命运推向悲剧的结局,他渴望笔下的人物都会有一个合理的人生安排

7、,因此,他不惜花费大量笔墨来表现人性美人情美的一面。然而,即使他使人物越过了现实的障碍,漠视封建宗法和金钱势力而追求自由爱情,却无法拭去传统天命思想投射在淳朴人性中的阴影。正是由于这阴影,才造成了优美人性的不健全,演出了一场不知归期的悲剧。一、 人物缺乏主体意识 让我们走进边城,去认真地考察边城中人物的行动,就可以发现他们作为人的主体意识的明显缺乏,缺乏现代人所具有的那种主动追求,积极沟通的性格。翠翠是个带着童稚气的纯情少女,她常常“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没有人能体会一个少女的感情,她也从不主动地向他人倾诉,所以她感到“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

8、而翠翠在感情的表达上也是羞涩的、含蓄的,在爱情的追求上更是不勇敢、非主动的,从整部小说来看,翠翠似乎一直生活在一种梦幻中,对于爱情她始终消极等待甚至回避状态,因而现实离她更加遥远,尽管她和傩送两人一个有情,一个有意,但最终却有情人难成眷属。翠翠自始至终从没有采取能代表她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主体性的行动,相反,当机会来临的时候,她却把它放走了。翠催对待爱情的所有表现,很大程度上说明,翠翠是被动地而不是主动地,是不小心失足滑入爱河中而不是奋不顾身地跳入爱河中。由于她性格上的缺陷,决定了她没有能力抓住属于自己的爱情,是她自己亲手葬送了本该属于她的幸福。或许我们不能这样苛求翠翠,她不过是一个才十六岁、情

9、窦初开的怀春少女,但小说中的其他人物也何曾与人主动地交流过自己的情感,敞开过自己的心胸?勤劳朴实、任劳任怨、乐善好施的老船夫,对于天保、傩送两兄弟的选择,他一直没有明确告诉过翠翠,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翠翠爱情的顺利进展。老人在抑郁而死之前仍在争取翠翠的幸福做最后的努力,但他无能为力,却也从未向任何人求助和诉说。在他撒手人寰的瞬间明白让翠翠幸福的希望又一次落空了,他只能带着无比的遗憾和对翠翠的依依不舍永远的离去了。再看寄寓着沈先生理想的人物,勇敢、豪爽、英俊、热情、勤劳的傩送,他对爱情也缺乏主动追求的意识和精神。为了爱情和哥哥“决斗”,夜半上山在月光下为翠翠歌唱,却并不为心上人所知;面对向竹林里

10、跑去的翠翠和老船夫那“畏畏缩缩”“极不得体”的说明,明白自己“命里或只许我撑个渡船”的他,居然就只是感到“有一点愤愤不平,有一点气恼”,从未向翠翠和老船夫直接表明过自己的心意,致使“有边”的事情变得“无边”,他最终也负气离家出走,不知漂泊到何处在作者看来,不管是翠翠,老船夫还是傩送,他们都没有在自己所生活的社会环境里建立起积极交流互动的社会关系。事实上,只要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主体意识增强一些,在他们性格中多那么一点主动追求、积极进取的现代因子,相信翠翠的爱情悲剧就不会发生。二、 可怕的宿命思想 茶峒地区边民的生活环境也不总是美妙并富有诗意的,他们一直生活在闭塞的空间,缺乏坚实的生活依靠。小说一开

11、始对茶峒这个小城的介绍就让读者感到浓郁的孤独感。这种浓郁的孤独感弥漫在整部小说之中,挥之不去,紧随而来的,自然就是寂寞。因此,在边民们流动的血液里充满了孤独和寂寞的因子,这些因子必然会造成边城人民过于内倾的性格特质,而这种特质又会导致他们感到人生的渺小,进而产生认为天命难违的宿命思想。面对自然灾害,他们只知道消极地顺应,无助地呆望,认为这是上天的安排,从不积极应对。比如,“河中涨了春水,某一年水若来得特别猛一些,延河吊脚楼必有一处两处为大水冲去,大家皆在城上头呆望。受损失的也同样呆望着,对于所受的损失仿佛无话可说,与在自然的安排下眼见其他无可挽救的不幸来时相似。”边城人的宿命思想,由此可见一斑

12、。面对人事的不幸,他们也似乎只会默默地把悲伤深埋心底,强迫自己平静地接受不幸的事实,而把一切的根由都归因于“天意”。比如,翠翠的母亲“到未了丢开老的和小的,却陪那个当兵死了。这些事从老船夫说来谁也没罪过,只应天去负责。翠翠的祖父口中不怨天,心却不能完全同意这种不幸的安排。摊派到本身的一份,说来实在不公平!说是放下了,也正是不能放下的莫可奈何的一件事!”在老船夫眼里,女儿的殉情和自己中年丧女的不幸,全都是上天事先安排好的,是自己的宿命,是无法抗拒和逆转的。边城人民淳朴美好的人性下深藏着严重的天命迷信思想,这种消极的宿命思想,致使他们把一切责任都推给了外在环境,他们认为祸患都渊源于冥冥之中的“天数

13、”,是一种报应,是自己的命该如此。它不仅仅禁锢着人们的思想,还致使人们遇事消极对待。长此以往,人的个性更加内趋,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各怀心思,因为误会、猜疑而导致隔膜,从而感到与他人交流的困难,惟独缺少对自己生命的真正体验和内省,往往导致了事情的发展愈加劣化。可见一切的“不凑巧”和“不如意”,其实是由宿命思想这只无形的手拨动的。如果边城人没有这种可怕的宿命观,如果他们可以积极应对所有事情的发生,相信所有的悲剧都可能不会发生。三、 阶级分化和唯实唯利说到边城,大家自然都会想到朴实憨厚的边城人民、仁 厚淳朴的土性风情、青山绿水的江南美景一幅美妙的画卷,一个人人向往的世外桃源。 但当你走入边城深处

14、,就会发现这儿并非真正的世外桃源,因为在边城人民中已有了贫富差距而导致的阶级分化,以及唯实唯利的思想观念。 首先,我们可以从船总顺顺和老船夫之间的关系,就能看出贫富差距导致的阶级分化和阶级的不平等。顺顺一出场,作者就赋予了他爽朗大方的秉性,但是,他在茶峒有着明显的优越地位和不同于普通人的高贵身份,每一次老船夫与顺顺碰面交谈或是宴请,都能明显感觉到面对船总的老船夫是多么的小心翼翼、卑躬屈膝和受宠若惊。 其次,我们可以看出导致翠翠婚姻道路崎岖坎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碾坊”对“渡船”的挤压。茶峒的人们没有谁不知道“管理一个碾坊比管理一个渡船有趣味,一看也明白。但一个撑渡船的想有一座碾坊,那是不可能的

15、妄想。凡碾坊照例是属于当地的小财主的。”边城人民对那座碾坊都是羡慕不已,这说明拥有财富在他们心中的地位已十分重要,不再是所谓的“粪土”了。就连老船夫自己看到碾坊,也是“转着那双小眼睛,很羡慕的去欣赏一切,估计一切,把头点着”并且以十分欣赏的口气向翠翠描述他所欣羡的碾坊,这固然是庄户人出身的“老船夫对于水碾子原来就极有兴味”的生动表现,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老船夫潜意识里对财富的羡慕和渴求,他的心中已然有了世俗功利的阴影。乡民之间朴素自然和谐的关系已被功利玷污了。 然而,场面上的头面人物,集中代表了边城人民重“义”轻“利”美好品格的船总顺顺对“碾坊”的巨大诱惑同样也难以抗拒。他是一位古道热肠的通达之

16、人,但透过他对儿子婚姻的考量,我们可以发现一向“大方洒脱”的船总顺顺,面对团总以一座新碾坊作陪嫁的诱惑,也不能做到无动于衷、心如止水。顺顺对傩送与翠翠间的感情是清楚的,但他心里依然要让二老娶团总的女儿。龙舟竞赛时,团总的女儿被安排在顺顺家“当中窗口”最好的地方,而翠翠却没有受到同样的对待,这足以见出一座新碾坊在顺顺心中的分量,他的心自然早已倾向碾坊那一边了,直到傩送出走前,顺顺都没有改变过决定,可见,碾坊这巨大利益在他心目中的重要性。 显然,边城人民已并不具有重义轻利这方面的美好人性。尤其在体现翠翠的爱情悲剧中,利在中间作梗,面对利和义的抉择,他们更倾向于利或者被利左右着,他们同样有着重利轻义的人性阴暗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