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上传人:jw****88 文档编号:100726260 上传时间:2019-09-2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第二课时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第二课时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第二课时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第二课时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第二课时(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德贤小学 陈伦艳【教材分析】再见了,亲人是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这篇课文,人物形象鲜明,情感丰富强烈。教学中,要使学生被一个个感人的形象所打动,感受人物心灵的美好和品质的高尚,受到国际主义教育。本文是一篇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和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意。作者是以志愿军对前来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前3个自然段的写法大体相同。首先,都是用满含恳求意愿的祈使句开头,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都饱含在这

2、一声声的恳求中,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密不可分的亲情。同时,这3个自然段还以具有充分肯定语意的反问句结尾,这样的表达避免了平铺直叙,将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这3个自然段中间叙述的内容又主要是由送别时的情景和追忆那些令人难忘的往事所组成,把现实的情景和往事结合起来,写得情真意切。课文的最后3个自然段以呼唤的方式,抒发了志愿军战士的心声,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课文感情真挚强烈,叙事抒情相互交织,语言亲切感人,在表达方法上颇具特色。【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在了解写作背景后,学生可大体读懂文章内容,了解朝鲜人民与志愿军送别的情景

3、,对人物形象有初步感知。本文情感浓烈,对于学生来说,中朝两国人民那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以及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学生不容易理解。此外,体会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教学目标】1. 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战役、封锁、硝烟”等词语。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领悟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3. 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教学重难点】重点:在读悟中感受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和惜别之情。 难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

4、点。【教学策略】小组合作:通过学生组内的合作学习,组间的帮教,合作探讨研学问题,感受“亲人”形象。 适时点拨:指导朗读,利用关键词突破难点,联系上下文。链接生活:将课堂与现实生活有效整合,补充材料,缩短文本和学生生活的时空距离 ,感受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和惜别之情。合理拓展:用志愿军在朝鲜援助中的事例作为补充材料。读写结合:通过写小练笔,升华情感,迁移写法,以朝鲜人民的角度回忆中国志愿军在朝鲜的点滴,抒发对志愿军的依依惜别之情。【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研学案【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 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战役、封锁、硝烟”等词语。2. 有感情地朗读

5、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梳理课文脉络,借助课外资料,了解抗美援朝战争背景,感知朝鲜人民与志愿军送别的情景。3. 领悟46自然段中的表达特点。【教学过程】(略)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 学会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2.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领悟课文表达上的特点。3. 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回顾“亲人” 1. 快速创设情境,重读课题。 2. 回顾课文中的主要人物。【设计意图】接着通过简明扼要的过渡语引入课文前三个自然段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进入情境为学习课文作了充分的情感准备。奠定“离

6、别”的感情基调,让学生带着期待进入文本的学习。二、聚焦场景,走近“亲人”(一)自主学习,确定研学问题1. 抓住“亲人”一词,联系课文内容,让学生自主提出研学问题。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整合,结合教学难点,确定研学问题: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朝鲜人民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是亲人?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2.学生自学,划句子,写批注,填写研学案,教师巡视指导。3. 学生小组内交流,有感情地朗读句子,交流感受,教师巡视指导,小组代表发言。 (二)走近大娘,感受大娘之爱 (1)句子: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

7、,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A.引导学生抓住“冒着”、“穿过”等词语,反复朗读,想象当时这样做的危险和艰难,从而体会大娘为志愿军不顾生命危险的精神。 B联系上下文理解“雪中送炭”,感受为志愿军而将自己生命置之度外的品质。 C留白部分词语,背诵片段。 (2)句子: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A引导学生抓住“唯一”、“丢”、“背”等词来体会。失去“唯一的亲人”对大娘意味着什么? B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大娘的对志愿军的情谊。(3)句子:八年来,您为

8、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 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A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大娘还可能为志愿军战士做过什么,感受大娘的默默奉献。B将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朗读比较,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4)配乐齐读第1自然段,领悟表达上的特点。(二)走近小金花,感受小金花之爱(1)句子:第二天传来噩耗,你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了。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啊!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就落泪了呢?A引导学生抓住“把脚一跺”、“嘴角抽动两下”等词句朗读,体会小金花内心失去妈妈的悲

9、痛。B感悟“妈妈牺牲不落泪”,可“跟志愿军告别却哭成泪人”。(三)走近大嫂,感受大嫂之爱 (1)句子:我们清楚地记得,那是1952年的春天,金达莱花开满山野的时候,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篮子上山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阵地去挖。不料敌人的一颗炮弹在您的身旁爆炸,您倒在血泊里A抓住“挖”字感受大嫂不顾生命危险为战士们挖野菜的可贵品质,感人至深。B联系“这样高的代价”,感悟“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四)感悟表达上的共同点快速浏览13自然段,感悟表达上的共同点。【设计意图】借写批注,将内心的情感得以外化与表达,深化了人物的精神品格,

10、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调。借助研学案,学生通过自主分析,合作交流,抓住关键语句品味语言,通过朗读来“传出文字的情趣”,引导学生体会抒情与叙事相结合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在深入阅读、充分感悟中品味文字,习得语感,领悟文章遣词造句之妙,感受朝鲜人民对中国人民志愿军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谊。在对比析读之中,感受作者的写法,体验真实的情感,提升学生的评价鉴赏能力。三、拓展延伸,赞颂“亲人”1. 为什么课文中写了三个亲人?难道前来送行的人就只有三个吗?2. 课文中的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什么事?拓展、罗盛教的感人事迹。3. 小练笔:引导学生想象,志愿军还可能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情?学习课文的表达特点,以大娘、

11、小金花或者大嫂的口吻写一写, 抒发对志愿军的感激之情。4. 交流小练笔,老师评价。【设计意图】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实践的一种重要方式,引导学生领悟这种抓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的写作方法,在日后写作中加以运用。在此拓展两位志愿军资料,感受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无私奉献,迁移写法,运用本文的表达方法,写下志愿军还可能为朝鲜人民做的事情。让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结合当时背景,让情感得到升华。四、情感升华,话别“亲人” 1.集体朗读46自然段。 2.引导学生将这段历史铭记于心。【设计意图】分别在即,把学生对亲人的依依惜别用朗读的形式展现出来,回读第一课时的学习内容,既注意了文本的完整性,又升华学生的情感,培养他

12、们的语言感受力和想象力,铭记历史,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五、延续情感,再遇“亲人”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2、推荐课外阅读: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依依惜别的深情【设计意图】完成课后习题要求,背诵课文喜欢的段落,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读整本书。阅读教学就是要点燃学生阅读 名家名篇的热情,拓展延伸,一篇带多篇,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自觉开展大量的课外阅读,以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生对抗美援朝这段历史了解较少,推荐这两篇文章是让学生对这段历史有更多的了解,遇见更多英雄、亲人。【板书设计】 14 再见了 亲人 依依惜别(典型人物)(直接抒情)(叙事+抒情)中国人民志愿军大娘、小金花、大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