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晏子使楚》说课稿和教学反思

上传人:jw****88 文档编号:100719530 上传时间:2019-09-2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7.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晏子使楚》说课稿和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晏子使楚》说课稿和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晏子使楚》说课稿和教学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晏子使楚》说课稿和教学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晏子使楚》说课稿和教学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晏子使楚》说课稿和教学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晏子使楚》说课稿和教学反思(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晏子使楚说课稿一、说教材 晏子使楚一课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晏子使楚是一篇历史故事,本文主要写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依仗着国势强盛侮辱晏子;而晏子他以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了针锋相对、将计就计、顺水推舟等高明的策略,一一加以反驳,维护了个人和齐国的尊严。读来脍炙人口,令人回味无穷、发人深省。全文共6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第1、2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交代了晏子出使楚国的背景。第35自然段为第二部分,主要围绕楚王侮辱晏子安排了三件事情即:进城门、见楚王、赴酒席。却被晏子一一反驳的过程。第6自然段即是第三部分,楚王改变了对晏子的态度。本文层次清晰,结构明了。第一部分交代了事情的起

2、因,第二部分详细记叙了事情的经过,第三部分交代了事情的结果。本文语言通俗易懂、浅显朴实,适合积累,能有效的丰富学生的语言世界。阅读楚王和晏子的对话,品味晏子语言的精妙之处,感受晏子的魅力是本文语言学习的重点。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文学习基础,具备了初步的语文听、说、读、写的能力。也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因而让他们先学后教不失为一种学习方法的选择。但是由于该年龄段的学生依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正向着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因而学生对本文几处晏子回应楚王的侮辱的话的理解还存在一定困难。作为教者的我们帮助学生建构感性的认知世界,品味语言的精妙之处,从而达到积累、运用就成为教学的重点。本文最大的

3、教学价值就在于训练学生品味语言之妙,感受晏子的魅力。二、说教学目标1、在知识与能力方面:认读 8 个字,会写 14 个字,联系上下文理解“侮辱、敝国、面不改色、尊重”等词语,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晏子是怎样一个人。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体会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会通过对话来刻画人物特点的表达方式。品味晏子语言之妙。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会他们明辨是非,理解晏子的智慧,知道他是怎样维护齐国的尊严。对于以上的教学目标,我认为教学重点是:了解故事内容,品味语言之妙,感受晏子的魅力。教学难点是:初步领会通过对话来刻画人物特点的表达方式。理解晏子的智慧。

4、三、说教学理念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有自己独特的学科性质。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打算采用以读为本、以生为本,紧扣语言文字,读读议议,品读揣摩,充分展示学习语言的过程。针对本文我认为让学生自己朗读体验、质疑问难,读文找句,合作交流能有效地体会晏子巧妙机智应对楚王的侮辱维护自己和国家的尊严,我相信让学生自己学是最好的一种学习方式,我也力求让教路,文路、学路三者合一,融为一体。四、说教学流程我带着这样的教学理念为了更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力求简简单单,扎扎实实地上好语文,真实展开我的教学流程。(一)导入板块 解释课题,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晏子使楚。理解“使”,出使。

5、2、生读课题,师介绍晏子,说明“子”是古代对对有学问有贡献的男性的尊称。3、从课题“晏子使楚”中,你知道了什么?(晏子出使楚国。)是啊,晏子出使楚国,那作者又是怎样写他出使的原因经过和结果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跟着晏子去楚国看一看。(二)品读板块我的教学就进入到了细读、品读环节。这一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是落实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这一环节我主要采用具体步骤化的表述方式,分四步进行:第一步:细读第3自然段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一回合较量:(1)标注出楚王第一次侮辱晏子的语句,并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的?(2)找出晏子回击楚王的话,自由朗读,根据提示谈谈晏子语言之妙。(让学生自由说理)(3)晏子回击的结果如何?(楚王

6、只好吩咐大开城门,迎接晏子。)(4)楚王开城门是无奈的,否则就要承认楚国是狗国,自己是狗王了。让我们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第二步:通过反复朗读,仔细思考,学生小组合作自学第4、5自然段。第三步:感情朗读,理解晏子1、用一个词语来说说晏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临危不惧 口齿伶俐 热爱祖国 足智多谋 能言善辩2、尝试分角色朗读课文。先分组准备,再课堂朗读。第四步:总观全文,理解结构(3分)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的开头、中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抓住重点句:“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趁机侮辱晏子,显现楚国的威风。”“从此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理解首尾呼应的关系。)这一板块我紧紧围绕楚王侮辱

7、晏子,晏子如何巧妙应对楚王侮辱充分展示学习的过程,让这一过程呈现板块状、步骤化,让学生沉浸在语言文字的世界里,不断地走来回,大力体现语文教学的语文味。在学生自我感悟体验的基础上教者适时地作出点拨、指导,从而让学生对晏子是个怎样的人有深刻的理解与体会,从而达到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目的。(四)拓展板块1、排练课本剧:分三组分别表演,学生自由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角色。并给出每集剧本的剧名。2、课外拓展练习:一天,德国大诗人歌德在公园散步,在一条狭窄的小路上遇到了一位反对他的批评家,这位傲慢的批评家说:“你知道吗?我这个人从来不给傻瓜让路。”歌德却说:“ 。”说完闪身让批评家过去。(而我恰恰相

8、反)通过这样的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力求内化语言,形成语文能力,发展语言素养。(五)总结板块最后,总结全文,回应教学目标,这时候我这样做全课的总结:本文通过讲述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每次都给予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齐国尊严的故事。展现了晏子外交语言的精妙与机智。晏子使楚教学反思晏子使楚是一篇非常精彩的历史故事。它讲述了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却受到仗势欺人的楚王的三次侮辱,每一次晏子都予以有力的反驳,维护了自己与齐国的尊严,最终使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在与楚王的三次交锋中,晏子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体现出超人的智慧、善辩的口才和爱国的热情,真是“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

9、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位极具传奇色彩的又极具个性魅力的人物及他的故事,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内心。因为有了这种切夫之爱,所以有了上好这篇课文的激情与动力。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对三次交锋中晏子和楚王语言的理解和朗读,体会到了晏子的聪明才智和楚王的嚣张跋扈。但是否真正感悟了呢?我就创设了个情境,练习说话,既锻炼学生即兴说话的能力,又让学生在情境说话中对人物品质有了更深的领悟。晏子的笑。在第二回合的较量中,面对楚王的“冷笑”和挑衅性语言,晏子从容不迫,以牙还牙,驳得楚王张口结舌。这时作者写道:晏子说着“故意笑了笑”。这“故意”,有两层含义:一是对楚王“冷笑”的回敬,显示出晏子不卑不亢的气度;二是对自己的

10、胜利充满了自信。这笑表面上轻描淡写,实则绵里藏针,有力地扎向楚王的心脏。在这种情况下,楚王只能“陪着笑”。这里,楚王的“笑”和晏子的“笑”相比,显得苍白而无力,这是面对尴尬处境的楚王的,用笑来掩饰自己的窘迫处境。他的笑反衬出晏子的“笑”的巨大威力。楚国大臣们的笑。当楚王“笑嘻嘻”地用不怀好意的语言向晏子发起最后一轮进攻时,楚王手下的大臣们也跟着“得意洋洋地笑起来”。“得意洋洋的笑”,既是谄媚的笑,又是恶毒的笑,更是狂妄的笑,和楚王的笑一起,如黑云压城,杀气腾腾地袭向晏子。可惜这种笑没能保持到最后,在晏子的还击下,他们和其主子一样一败涂地,自食恶果。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感觉到晏子使楚写“笑”别有

11、韵味,值得我们深入领会,细细揣摩人物的内心。认识“笑”在文中的作用,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学习课文。这是我对老课文新上法的一次尝试,课堂上,学生基本上都能按照我预设的一步步学习下去,学生对人物性格的体会也的确达到了我预期的目标。朗读的环节少了,因为时间不够,如果在之前的根据课文填空去掉,将这个时间承接后面的分角色朗读,可能教学的效果会更好。这位极具传奇色彩的又极具个性魅力的人物及他的故事,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内心。因为有了这种切夫之爱,所以有了上好这篇课文的激情与动力整个教学环节还是不错的,放开让学生自读自悟,给了学生比较多的学习讨论时间。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阵地,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

12、习中来,就需要教师能创设富有情趣教学活动,枯燥的读背,学生肯定要丧失兴趣,他们喜欢新奇事物,喜欢展示自我。表演是孩子喜欢的节目,为了演好角色,学生就必须主动去读课文,揣摩人物的心理。这是一个需要多种才能的综合活动,需要学生发挥创造能力在角色体验中感受言语的艺术。“不浸润心灵的说教是苍白的。”作为语文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融进课文,走进文本角色,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就会产生震撼心灵的阅读感受。在教学中多层次地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本剧,就是为学生营造一个角色体验的言语场景,让学生在鲜活生动的话语情境中学习表达技巧,领悟表达智慧。通过课本剧的表演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对其中蕴含的情感有了切身的体会,在动态的思维与活动中,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学完课文之后,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演课本剧,体验课文内容,使更多的学生获得展示自己的机会。不足之处是:在实施教学中因学生有些回答没达到预期效果,所以自己的引导便显得有些过急,并因此挤掉了对一些字词的体会还应当再深入一些的时间,让学生充分的体会、理解。教学之路漫漫长,我还得不断努力学习,才能力争在未来的教学中取得较圆满的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