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3.白杨(第一课时)

上传人:jw****88 文档编号:100718665 上传时间:2019-09-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3.白杨(第一课时)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3.白杨(第一课时)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3.白杨(第一课时)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3.白杨(第一课时)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3.白杨(第一课时)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3.白杨(第一课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3.白杨(第一课时)(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五年级下册白杨教学设计涪陵城七校:秦迎萍【教学背景分析】白杨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也是本单元的重点课文,文章讲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因此教学这篇课文,要让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言物托志,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白杨一课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借物喻人的文章。学生对西部大开发的情况了解甚微,所以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个难点。只有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人们的无私奉献,才能感受到文中作者对白杨的敬意,实际上是对建设者的赞美。【教学策略】根

2、据本课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情况分析,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一定要抓住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小组交流、观看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爸爸的话,从中了解到爸爸介绍白杨的三个特点。【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2、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3、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教学重点】1、 通过白杨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的品质。2、学习“只晓得”的排比句,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要表达的孩子们“不晓得”的意思。【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是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课前准备】组织学生上网查阅新疆建设者的有关资料【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出

3、示课件,戈壁滩上的白杨树(学生带着对戈壁的好奇之心,进入课文,产生激情,收到引情激趣的效果)。2、师:同学们,在我国的西部茫茫的大戈壁上,生长着一棵棵高大挺拔的白杨树,“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一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今天我们就和现代作家袁鹰一起来欣赏戈壁滩上的白杨。(板书:白杨 作者袁鹰)3 、复习生字词语。(课件出示生字词语。)生字:晰 伞 抚 绍 疆 陷 词语:清晰、插嘴、分辩、抚摸、介绍、陷入、浑黄一体区别“分辩”与“分辨” 。齐读课文中的注释 戈壁:蒙古语意为难生草木的土地,是一种粗沙,砾石

4、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2、师:同学们,刚才大家带着深厚的感情朗读课文,并学会了生字新词,能谈谈你的印象吗?生1、白杨能在“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大戈壁上顽强的生长,它的生命力太顽强了!生2、无论遇到自动样的艰难险阻,白杨树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生3、老师,我还发现作家袁鹰表面上是在写白杨,其实他是在写人,就像我们以前所学过的课文落花生一样3、师:听了同学们的交流,老师真是太高兴了,从大家的交流中我看到同学们学习能联系以前学习的内容,真是太好了!下面,我们再次阅读课文,看看白杨生长的环境。三、再读课文,深化认知1、

5、出示课件:大戈壁(课件出示这句话。让学生感受到大戈壁恶劣的环境)2、师:这就是茫茫的大戈壁。谁能在课文中找出描写大戈壁的句子来?生“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线并不那么清晰,都浑黄一体。”3、齐读这段话。师:在读这段话时,你读出了什么味儿?生1、这段话形象的写出了大戈壁环境十分恶劣。生2、这段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结合课件重点理解:浑黄一体4、出示课件:大戈壁上的白杨图 (学生感受到白杨树生活环境的恶劣及性格的坚强,为以后的言物喻志打下伏笔。)5、师,看着窗外不时闪过一棵高大清秀的白杨,兄妹俩发生了一场小小的争辩。他们是在争论的?6、分角色朗读课文第19自然

6、段。重点理解“高大挺秀”和比喻句“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四、精读课文,体会情感1、师:孩子们小小的争论引起了爸爸沉思,“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那么,爸爸是怎样评价白杨树的呢?2、重点朗读第12节爸爸对白杨的评价。课件出示:“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也不动摇。”指名朗读;教师范读;全班齐读。3、师:从爸爸的这段话中,你们又体会到了白杨的什么特点?生1、我看出白杨树的高大挺秀,“它从来就这么直”。生2、白杨树它很坚强,不怕任何自然灾害。生3、白杨树生长的范围很广,“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生4、老师,我想爸爸的这段话表面上似乎是在写白杨

7、,实际上他是在告诫孩子们要做像白杨那样的人。4、师:同学说的都不错,特别是刚才的这位同学体会真是太深刻了。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第13节:“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指导学生理解这一设问句。一个“也”字,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爸爸看到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在托物言志。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爸爸说的那段话。五、激情阅读,升华情感1、指导朗读:片断一:“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片断二:“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的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2、教师激情

8、简介“新疆建设兵团”。3、指导学生感悟“许许多多的白杨树”,那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千千万万的劳动者。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使我们的民族更加团结,我们的祖国更加富强!4、师:爸爸“他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那么你们明白了爸爸要表白的是什么心迹?生1:看到白杨树,爸爸更坚定了他扎根边疆的决心。生2:爸爸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像老一辈的建设者一样,将来为建设祖国的边疆做出自己的贡献。生3:孩子的爸爸可以是在呼吁更多的人像白杨树一样,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成为栋梁之才!5、师:课文中写道,“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你能说说孩子们多了一点什么知识,你又从中懂得了什么?生1:做人,就应该像白杨树那样,“哪儿需

9、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生2:做人,就应该不怕困难,无论遇到任何艰难险阻,都要“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生3:做人,就应该不计名利,脚踏实地,努力工作。6、孩子们现在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小组交流)7、欣赏品味,出示重点句:“突然,他的嘴上又浮出了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到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品味:“爸爸的微笑消失了。”“他的嘴上又浮出了一丝微笑。”爸爸的嘴上为什么又浮出了一丝微笑?(“现在呢,孩子们又多了些知识。”“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理解:“高大的白杨树”和“几棵小树”分别比喻什么?体会这段

10、话的深刻含义。师:在课文的结尾处,作者再一次通过父亲神情的变化,来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爸爸自己已经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像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这句话反映了老一辈西部开拓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博大胸怀。8、指导情感朗读最后一自然段。六、回顾总结,拓展延伸1、小练笔。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2、情感朗读、背诵爸爸赞扬白杨的那段话。附:板书设计借物喻人 高大挺秀(大戈壁 卫士) 扎根边疆3、白杨 生命力强(哪儿哪儿) 爸爸 建设边疆(袁鹰) 坚强不屈(不软弱,也不动摇) 无私

11、奉献 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孩子教学反思 在教学白杨一文时,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了“激趣导入初读课文再读课文精读课文情感升华延伸拓展”的教学思路。在开课时我首先是以文章开头进行激趣导入,通过欣赏白杨图片,结合课文第一自然段及课前收集的白杨资料引导学生初步感受白杨内、外在特点,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和愿望。接着学习父子三人之间谈对白杨的认识,在孩子谈白杨部分,主要通过该对话,抓住父亲表白,引导学生感受两个孩子的天真可爱。“父亲是怎样介绍白杨的呢”直接过渡到12自然段的学习,主要通过抓“哪儿哪儿不管不管

12、总是”这一词组,引导学生用实际借地名替换,“哪儿”感受白杨的无私奉献,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完成“不管不管总是”的朗读,感受白杨的坚强执着。让学生明白爸爸是在借白杨树来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美好心愿。并能理解白杨树指的是像爸爸那样为边疆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这样既让学生明白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又体会了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引导学生由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最后以课文结尾中一棵高大的白杨树和几棵小白杨的关系,联系“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启发学生体会“孩子们”将会怎样?给学生留下了自主想象的空间。总而言之,这堂课,我重视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指导学生理解词句,引导学生把课文读熟,把词句弄懂,才能体会出作者的内心,否则,学生的理解就会是肤浅的。这堂课学生懂得了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以及句子本身的含义和特殊所含,既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又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达到了预期效果。不足之处:在教学中有些环节做得不够扎实,有走过场的现象,如:学生在评读中,学生的能力没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交流的时间较短。后面的回顾拓展中留给学生的表达的时间不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