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19 草船借箭

上传人:jw****88 文档编号:100718421 上传时间:2019-09-2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19 草船借箭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19 草船借箭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19 草船借箭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19 草船借箭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19 草船借箭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19 草船借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19 草船借箭(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草船借箭教学设计指导思想:本文应以生的大量阅读为主,师处于导读地位。导读即教师引导指路,学生阅读为主。教师的谈话、讲授、板书等均应着眼于更好地“导”着学生去“读”,使其尽可能地“自求得之”。导读必须定向。导向何方?导致学生达到何种程度的听说读写学习能力?这至关重要。因此,导读须在教学目标 (目的、要求)相当明确具体的情况下进行。教者“导”的思路应与学生“学”的思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导读教学过程 既体现学生学为主体,又不失教师主导作用。一、教材分析:这篇课文讲的是我国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

2、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课文情节曲折,故事性强。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想一想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二、教学设计:学生比较喜欢三国的故事和人物,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讲学结合,一学为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加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水平。三、学情分析: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地发展是重点。课文第三段是故事的高潮,具体叙述了诸葛亮用草船借箭的经过,也是文章的重点。采用指导朗读及介绍时代背景的方法解决重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既是重点也是教学难点。采用教学时,先从理清故事的内容入手,把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弄清楚,然后透过现象看本质解决难点。三、教学目标

3、:(一)、知识与技能:1、学习生字、生词,读通读懂课文。2、了解古代军事知识:都督、军令状、水寨、弓弩等。(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快速阅读:了解文章叙述顺序(事情发展顺序)。找出文章的主要人物(诸葛亮)。2、通过自主阅读: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从哪几个方面表现出来的:识天文地理(预测大雾,风向),识人(周瑜、鲁肃、曹操),识策略(军令状、擂鼓呐喊)3、复述课文:有条理地说说“草船借箭”成功的因素有哪些?4、通过角色朗读:了解人物的特点(诸葛亮神机妙算、周瑜妒忌、鲁肃忠厚守信、曹操谨慎多疑)。(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深刻领会诸葛亮神机妙算在什么地方。1、文

4、章最喜欢谁?说说你的理由。2、草船借箭“借”字妙在何处?“借”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文眼、线索)3、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相关部分丰富对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等人的看法。3、四、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五、教学流程设计:1回答课文中设计的问题、勾画重点词句。2通过重点词深入理解课文。3情境采访,深化认识。4课外拓展。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学生质疑。 1、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长江边,曾经有无数的英雄豪杰演绎了无数神奇的故事,今天,我们共同

5、学习其中的故事。板书课题:草船借箭。 课文选自三国演义,你熟悉这部书中的哪些主要人物,哪些故事?通过预习,你对草船借箭的背景有哪些了解? 2、审题,质疑。学生齐读课题,老师设疑:同学们读了课题以后,想知道什么? 学生回答:谁向谁借箭?为什么要借箭?借到箭没有? 设计意图:紧扣课题,引导学生质疑。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造成了悬念,不仅帮助学生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教学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主动探索的地位,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并自己解决问题。 2、让学生了解事情发展的顺序,并找出与之相对应的段落。 三、紧扣重点,再

6、次质疑。 1、读了课文,谁来说一说这课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主要讲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 2、围绕“神机妙算”这个词,结合主要内容,再次质疑。 (1)质疑。 师:文中用一个合适的词语概括了诸葛亮在借箭中所表现出的才能,是哪个词语? 生:神机妙算。 师:结合主要内容,围绕这个词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 (2)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设计意图:紧扣重点,再次质疑。紧扣重点设疑问难,以学定教,为下边的阅读明确了方向。 四、合作研讨,领悟“

7、神机妙算”。 1、我们知道,凡事都要多问个为什么?下面老师就提示你们研究的方法:抓住前后句子间的联系,思考:诸葛亮是怎样做(说)的,为什么这样做(说);诸葛亮预见了什么,预见得准不准。 设计意图:“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了学生质疑,还要教学生解疑,我让学生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去自主研究刚才提出的问题,这样降低了难度。 2、个体自动:学生自由读文,批画出有关的词句。 3、小组互动:小组快速讨论、交流,准备汇报。 4、全班互动:交流研究成果,教师相机引导品读,感悟。 设计意图:在“自动”的基础上“互动”,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探究”。通过自主学习,读懂自己所能读懂的内容,为合作交

8、流准备条件;明确自己无法独立读懂的问题,为合作探究准备内容。通过“小组互动”,讨论、交流,寻找自己满意的答案。通过全班互动,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1)算到第三天有雾:“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引导学生根据鲁肃、诸葛亮看到了大雾时不同的心情来读这句话,比如:鲁肃会很吃惊、害怕,而诸葛亮却暗喜、得意。) 光读这句还不够,必须结合前面这句话:“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动静;直天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这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2)算到了人。 算到了曹操的性格谨慎多疑。“诸葛亮

9、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抓住句中的“笑”字来指导学生朗读第一句话。说说诸葛亮他在笑谁,根据诸葛亮笑的不同,进而读出不同的语气;指导学生练笔,写出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算到了鲁肃忠厚老实。(找出的句子读一读) 知道周瑜心胸狭窄。(找出的句子读一读) 设计意图: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教学手段,也是理解课文、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采用什么形式朗读,如何组织朗读,这都将直接影响到朗读

10、作用的发挥。在本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主要抓了两处非常形象的语言点进行品读。让学生在品读中品出语言之美、语言之妙,品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品出人物的精神、人物的内涵。 3、懂地理: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头,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追出来不及了。” 4、巧安排: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诸葛亮吩咐把二十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小结: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他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再加上自己的巧安排,这便是他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五、情境

11、采访,深化认识。 1、这几个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他们来到了我们六(2)班,同学们,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他们呢?请大胆地提出来。 选择班上的几位同学扮演罗贯中、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 其他同学当小记者向这几位提问。(如:问罗贯中:“课题您为什么用草船借箭,而不是骗箭呢?;问诸葛亮:“您明知道他陷害您,您为什么还要立下军令状呢?;问周瑜:“都督,您才华横溢,名冠江南,面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您有何感叹?”问鲁肃:“您怎么去帮助诸葛亮,您不是当叛徒了吗?”问曹操:“您为什么不派兵去攻打,而只是下令放箭呢?”) 3、教师当记者采访学生:在座的各位同学,对于故事中的人物,你们也许有更多的话

12、想说,把你们最想说的用一句话表达出来,送给故事中的他们,也送给今天的我们。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极富现场感,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问与答,说与听的过程中锻炼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深化对课文内容的领会和对文中人物的认识,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总结:在不断深入的学习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知人善用、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千百年来,他的形象成了中华民族的化身 2、拓展:谁还知道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其他故事? 3、延伸:如果同学们还想进一步了解诸葛亮或者其他三国中的英雄人物,你们课后可以去看看三国演义这部名着。 4、课后把草船借箭的故事讲给你们的父母听。 设计意图: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把课堂延伸到课外,让学生课后去看看三国演义这部名着或把草船借箭的故事讲给父母听,从而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板书设计: 草 船 借 箭 识天象 大雾弥漫 周瑜 心胸狭窄神机妙算 知人心鲁肃 忠厚老实 曹操 谨慎多疑 晓地利 顺风顺水教学反思:开放的课堂,给了学生开放的思维空间;开放的要求激起了学生读的兴趣和自信,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探究,大大丰富了读的内涵,提高了读的质量。还课堂给学生,探究深读,凭自己的知识积累、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自己探究问题,做学习的真正主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