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上传人:jw****88 文档编号:100706211 上传时间:2019-09-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4.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深入理解“故人”“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的丰富内涵。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古诗,积累诗句,培养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在诵读中感受朋友之间的深厚友情。4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二、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三、教学难点:1.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四: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1播放名曲送别,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

2、别诗。在这样的一种音乐声中,你能不能激起情感的浪花,想起送别的诗来。(李白赠汪伦、高适别董大、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揭题导入同学们为什么古代有这么多送别的诗呢,古代交通不便,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所以写送别诗就成了当时送别的一种习俗,有无数文人写下了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诗句。我们今天的课文古诗两首就安排了这样两首送别的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3.回忆学习古诗方法。学习新课之前,请大家回忆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是什么?(知诗人读诗文解诗意悟诗情)4揭题释题。(知诗人)(1)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板书诗题,注意“孟”、“浩

3、”、“陵”的写法)看老师写课题,写字要一笔一划,做人也要认认真真,如果同学愿意可以举起你的小手和老师一起写。“孟”第一笔注意是横撇。“浩”三点水三点位置要摆好,右边“一口咬掉牛尾巴”。“陵”要特别注意右边“土八下面是折文”。陵:古代多用作地名。跟老师把“陵”右边再写一遍,下课了还能记住这个字么?(是的,课堂学得好,课后不用学)(2)简介作者。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李白大家都不陌生,谁能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学生自由交流。教师可适当补充。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蜀

4、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逝世于安徽当涂县。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3)释题自己读一读课题,看看从课题中能看出哪些内容。师生互动,了解黄鹤楼课件展现黄鹤楼雄姿;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最新一次修葺黄鹤楼,竣工于1985年。出示长江示意图,明确黄鹤楼、广陵的地理位置;孟浩然(资料)孟浩然:李白的好朋友。之

5、:到达。广陵:即扬州。交流资料,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真挚友谊的故事。师讲述李、孟真挚友谊的故事,为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依依惜别的深情作好铺垫。学生完整表达诗题的意思。(设计意图:讲解李、孟之间交往的生动故事,为学生理解诗句埋下伏笔)(4)读题。诗题的意思我们都了解了,谁再来读一读诗题。二、读通读顺。(读诗文)弄明白诗题,下面我们进行第二步读诗文。1自由练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预设:如学生充分预习了,可直接进入第二环节。昨天预习了吗?都读了几遍?谁愿意来试一试。2指读正音。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读通、读顺、读熟)三、理解诗意。(明诗意)1.读准字音读通字句,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来

6、看看诗句中每一句话的意思都读明白了呢,下面请大家默读诗句,出示自学要求:A、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B、有不懂之处作上标记。(求助热线1多读看图,用心思考;2看注释或查工具书;3向他人求助)2.集体交流。(1)结合板画弄懂“西辞”的含义。理解“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碧空”、“尽”、“唯”的意思。(2)质疑解疑。有没有不懂之处了?(3)练习完整地讲述诗意。四、赏析佳句,入境悟情。(悟诗情)1 赏析“烟花三月”的含义。(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想象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一幅美景。(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意蕴,想象美景。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如:江边水气缭绕,

7、笼罩在淡蓝色的薄雾中,雾气时聚时散令人产生无限遐想。(3)拓展理解:“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沿途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美好春景。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境。(4)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播放画面欣赏,感受“烟花三月”令人神往的美景。(5)指导朗读前两句。(设计意图:抓住“烟花三月”的“烟”,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想象,联想长江两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再欣赏图片加深感受,最后有感情朗读,让学生感受、理解、表达融为一体。)2品析“碧空尽”、“唯”的含义。(1)品第三句,各抒己见,谈谈对“碧空尽”的理解,体会诗人仁立凝望远帆的情景,体会李白目

8、送帆船远去时间之长,对朋友感情之深。为什么是“孤帆”?“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又是什么?(2)从最后一句中,体会诗人寄情于浩荡的一江春水,对挚友的一片深情。 讨论: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3)指导朗读后两句。师引读师:这句话内涵这么丰富,怎么能读好呢,看看插图,李白站在江边,假如想象一下我们现在站在江边,船已经开了好一会儿,李白还在望啊,不禁想起两首诗生读。师:船已经越来越远了,真是师:这船已经消失在碧水蓝天了,李白想起了他们在一起的情景,于是他脱口而出这样两句,读从这两句诗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板书:情深意

9、长。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读到这里,同学们你们对故人有更深的了解了吗?他们只是一般的朋友吗?(忘年交、生死之交、非常好的朋友、情深意重)我们怎么把这种情深意重读出来,站起来读可以,坐着读也可以,看怎么把这种意境读出来。读。1自由组合练习读。2展示个性指名读。3师生互动背诵读。(设计意图:自由组合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读中悟情;教师引读,可点拨学生如何读出抑扬顿挫,触发学生深入体会;展示个性读,可引发学生展示自身独特体会,多样化的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的必由之路。)五、回顾全诗,拓展延伸,归纳升华。1归纳总结全诗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2苏教版黄鹤楼送别拓展阅读。3激发学生体会第二首诗及其他送别诗的兴趣。六、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故人 碧空烟花三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