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上传人:jw****88 文档编号:100702547 上传时间:2019-09-2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3.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贵港市港北区新世纪小学 李勇梅教学目的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有关的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第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3感受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教学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1课件2有关周恩来同志的图片,有关生平和当时社会状况的资料。二、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把课文读通,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2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周恩来同志生平和当时社会状况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了解人物,引入新课1出示周总理的图片或

2、课件。(有条件可用不同时代的图片)让学生看后问:“你们知道这是谁吗,你们对他还有哪些了解?”(让学生交流相关资料,加深对人物的认识,教师作补充。)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课题生齐读)3提问:读课题后谁来说一说课题的意思。(崛起:是兴起的意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那是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呢?(生答)师板书:周恩来。二、初步读文,扫清文字障碍。鼓励学生自主识字1指名读全文,正音。2同桌互读,并交流积累的词语。3测读生字,并提醒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注意其读音。(注重对后进生的测读和鼓励。)4指导书写难写的字。如:“崛”、“嚷”等

3、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1自主学习(1)课文有几个自然段?(2)你从每个自然段中读懂了什么?(3)课文写了少年周恩来的几件事?2合作交流(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读课文。(2)同桌同学交流读文所得。3小组交流4指名汇报学习和交流情况(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写了少年周恩来的哪几件事?试给课文分段。第一件:讲伯父嘱咐周恩来,不要到外国租界地。周恩来对此迷惑不解。第二件:讲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从而体会了“中华不振”的含义。第三件:在修身课上,周恩来铿锵有力地告诉大家,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试给课文分段。第一段(第16自然段

4、)写:少年周恩来听到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而感到疑惑。第二段(第79自然段)写:少年周恩来在租界看到中国人受欺凌,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体会到伯父的话。第三段(第1016自然)写: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写:周恩来少年时代就心系中华的振兴,立下大志。5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并学习归纳主要内容。 四、精读课文,体会人物思想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16节)(1)读课文,提问:周恩来的内心感到怎样?(很疑惑)。疑惑什么呢?(生答)板书:中华不振。(2)在文中画出有关产生疑惑的语句。A、为什么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B、为什么那是

5、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C、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3)自由读这些句子,请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4)指名读,评价所读效果。(5)同桌同学练习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2学习第二部分。(第7-9节)(1)仔细阅读这部分。(2)提问:此时,周恩来的心情是怎样的?(气愤)。是因为什么事感到气愤?(外国人轧死了中国人,没有愧疚之情反得意扬扬。中国巡警没有惩罚洋人,反而训斥受害人。围观的人见此情况尽管气愤,但没有人敢说。)让学生用“因为所以” 的句式说。(3)想象练习,让学生体会情感。A、这位妇女的遭遇悲惨吗?这里仅仅只写这位妇女吗?从书

6、上找出描写妇女可怜的语句。(很悲惨,这里不只是写这位妇女,她是代表中国同胞。)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泣着什么B、边读边想象,她怎样哭诉?在哭诉什么?C、此时周恩来体会到了什么?(“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什么让他体会到的?(他看到中国人受欺凌。)板书:中国人受欺凌(4)思考:第九自然段里为什么不把周恩来沉思的内容写出来,这段在这到什么作用?(因为这段主要是一个过渡段,第一句紧承上文周恩来在租界里的切身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第二句巧妙第把课文引入下文对修身课上这件事的叙述。这段话在这主要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3学习第三部分。(第1015节)(1)朗读课文,(2

7、)思考:周恩来沉思什么,你从哪里知道?(沉思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修身课上。)板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3)分析少年周恩来的读书目的与其他学生的读书目的到底有什么不同?这里作者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其他学生的读书目的是:为明理、为挣钱、为吃饭,这些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采用“对比”的方法。在这样的对比中,容易使我们感受到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板书:博大胸怀、远大志向。4.学习第四部分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五、联系全文,深入思考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因为他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所以他立下了这个远大的志向。课文中的三件事之间是什么关系?(因果关系。前面两件事是原因,后面一件事就是结果。)文章是怎样把三件事连一起的?(多处应用“过渡句、过渡段”衔接起来的)。六、课堂小结同学们学习的很认真,对课文有了较深的理解,对有关的写作方法也有所了解,我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活动中,要做到:“学有所获、学有所用”。七、布置作业1自己收集有关“爱国的格言”。2找一些有关周恩来总理的故事读一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