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卷 含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100698019 上传时间:2019-09-24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2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卷 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湖南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卷 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湖南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卷 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湖南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卷 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湖南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卷 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南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卷 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卷 含解析(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2019学年湖南省衡阳八中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文科)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分)1.清代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A. 主要通过分封同姓诸侯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B. 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以巩固奴隶主专政C. 通过服饰规范等礼乐制度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D. 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结合以强化王权【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大意是:西周之所以平定天下,主要是因为政治制度的创新,西周的制度与商朝的制

2、度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以及由此产生的分封制。材料中“立子立嫡之制”、“宗法及丧服之制”指的是宗法制,“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 指的是分封制。因此,西周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即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相结合,以拱卫王室,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故D正确。分封制仅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一个方面,分封的对象除了同姓贵族,还有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此项说法片面,故A错误。世袭制自夏启就已确立,并非商周两朝的不同之处,故B错误。礼乐制度是为了维护宗法分封制形成的等级秩序,材料强调的是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密切结合,故C错误。2.礼记曲礼中记载:“道德仁义,非礼不

3、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此言论旨在强调A. 人人都应遵守符合身份和地位的规范B. 仁德观念具有深入人心的道德渗透力C. 政治强制是实现礼乐规范的有力保障D. 教育训导和百官立威是形成礼的条件【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非礼不成”“非礼不决”“非礼不定”“非礼威严不行”的信息是强调对社会规范的遵守,A项正确;材料中的目的是奉劝人们遵守社会规范,并不能说明仁德观念深入人心,B项错误;材料中强调多角度最受社会规范,并不是说政治强制是有力保障,C错误;材料中不是强调教育训导和百官立威是形成

4、礼的条件,D错误。3.钱穆先生指出“中国版图的恢廓,盖自秦时已奠其规模。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这一统一的变局还体现出A. 从血缘世袭到宗法世袭B. 从宗法封建到帝制集权C. 从世袭政治到官僚政治D. 从礼乐治理到法律治理【答案】B【解析】【详解】先秦时期由于分封制下诸侯权力较大,统治集团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朝实现全国统一,推广郡县制,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故B项正确;秦朝制度特点是官僚政治,不是血缘世袭政治,故A项错误;商鞅变法时期已经实行官僚政治,故C项错误;秦朝实行的君主专制,并不是法律治理,故项错误

5、。4.秦朝中央官职设三公九卿。其中九卿有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警卫;太仪,掌御用车马;廷尉,掌刑法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由此可见,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是A. 分工明确,彼此牵制B. 垂直管理、分层管理C. 服务皇权,家国同治D. 选贤举能,唯才是用【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说“九卿”的原先职能是皇家的内侍机构,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这种机构转为行政机构,这反映了秦朝的中央官制是为皇家服务的,“国”“家”同治的特点,故C项正确;而A项是现象,不是“本质”;B是指郡县制特点。D是选官制度,不符合材料主旨。【点睛】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内容:包括至高无上的皇帝制

6、、中央机构和地方机构的郡县制。(1)皇帝制度:皇权至上,大权总揽;“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军国大事操纵在皇帝手中。(3)地方官制废分封,置郡县(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县以下有乡、里等基层机构)(4)制订了一套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5)制定法律,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5.中国古代史中指出: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到战国、秦汉,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姓氏。下列各项与“平民

7、得姓”关系最直接的是A. 宗法制度的影响B. 小农经济的产生C. 儒家思想的发展D. 郡县制度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宗法制度主要指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度,与材料中论述的知识点不同,故排除A;小农经济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私有土地的出现而产生的,但是它与材料中的表述事实没有联系,故排除B;儒学思想的发展这一知识点与材料中论及的内容不存在关联关系,故排除C;材料中指出因为分封制度,造成贵者有姓的局面,但到了秦汉这种状况消失,因为郡县制的出现,导致这一状况的不复存在,故D项正确。【点睛】本题以姓氏的发展为考查背景,考查了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有关知识点,考查了对材料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秦统一后,在

8、全国实行郡县制,将全国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的政治体制当中。6.台湾学者许悼云评价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该论断强调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A.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B. 君主专制和官员任期制相结合C. 官僚政治开始取代贵族政治D. “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答案】D【解析】【详解】君主专制的刚性即皇权专制至上,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实为选官的手段,不断补充新鲜血液进入专制集权制度体系之内,君主专制下实行皇位世袭,体现了“家天下”的特征,在官僚政治体制下,按照才能、政绩任免官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的原则,体

9、现“公天下”特征,因此选择D;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的问题,没有涉及地方问题,排除A;我国古代并没有实行官员任期制,B错误;郡县制标志着官僚政治开始取代贵族政治,而材料没有涉及郡县制,排除C。【点睛】本题解答的关键在于准确理解材料“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的内在含义,结合所学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分析解答。7.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A. 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B. 肯定了汉初分封同姓诸侯C.

10、肯定了西汉的“推恩令”D. 否定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答案】C【解析】【详解】题干中“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郡与诸侯国交叉存在),说明当时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由“强本干,弱枝叶之势”(中央权力得到加强,地方削弱)可以看出已经实施了“推恩令”;“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等级分明、事情有条不紊)说明司马迁对“推恩令”是持肯定态度的,C正确;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与材料中司马迁的主张相反,A错误;材料中肯定的是推恩令,否定了汉初分封同姓诸侯,也没有否定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B项和D项错误。8.辞海称:“唐以后特派负责某种政务者称使,如节度使、转运使等。”唐朝,中央由工部下的屯田郎中和司

11、农寺主管屯田、营田,而州郡却无相应的主管机构或官员;中央由工部、少府监和将作监主管手工业生产,州郡亦无相应的主管机构或官员。于是才有营田使、盐铁使、群牧使等使职的设置。材料反映唐朝使职大量出现的具体原因是A. 唐朝现行官制的弊端B. 职官制度运行的惯性C. 唐朝行政制度的僵化D. 唐朝政治形势的剧变【答案】A【解析】从“唐朝,中央由工部下的屯田郎中和司农寺主管屯田、营田,而州郡却无相应的主管机构或官员;中央由工部、少府监和将作监主管手工业生产,州郡亦无相应的主管机构或官员。”可以看出,唐朝的官吏制度上存在一定的缺陷,于是才产生很多新的职称,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与材料叙述不符;C选项错误,

12、这种变化体现出唐代行政制度的完善与灵活;D选项错在“巨变”二字。9.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北宋制度设计的历史记述。据此推断,北宋制度设计记述出处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文献通考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朱子语类A. 致使旧弊虽除、新弊渐生B. 保障政府机构合理发挥作用C. 成效符合宋初君臣的构想D. 通过分化兵权铲除割据基础【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宋代削弱了地方兵权和

13、财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是造成了地方力量的衰落,无法应对边境少数民族的威胁,这说明北宋的制度设计虽然解除了藩镇割据的旧弊,但由此形成了新的地方积弱的问题,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北宋削弱地方权力消除了地方割据但造成地方积弱最终导致靖康之役的溃败,不能体现该制度保障了政府机构合理发挥作用;C选项错误,削弱地方权力造成地方积弱导致最终靖康之役的溃败不符合宋初君臣的构想;D选项表述片面,不能体现第二段材料的内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10.元朝在行省辖区和疆界范围上有很明确的划分,尤其是江浙行省所辖的“四至八到”,史书记载最为明晰,即东至大海,西至鄱阳湖与江西行省南康路接

14、界,北至扬子江与河南行省扬州路接界,南与江西行省潮州路接界,东南到漳州路海岸接界,西南与江西行省建昌路接界,东北到松江府海岸,西北与河南行省安庆路接界。从材料可以得出元朝设行省主要目的A. 加强中央集权满足中央财政需要B. 打破地理界限加强中央军事控制C. 有利于地方官员在行省内的管理D. 防止武将专权加强对地方的监察【答案】B【解析】据材料“行省辖区和疆界范围上有很明确的划分江浙行省所辖的四至八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行省制往往打破了自然地理的界限,其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行省制满足中央财政需要的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加强地方官员在

15、行省内的管理的目的,故C项错误;材料也不能反映防止武将专权的问题,也没有体现行省对地方的监察的问题,故D项错误。故选B。11.后汉书仲长统传说:“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此时的“台阁”A. 是丞相等三公的下属机构B. 是对中外朝制度的继承和发展C. 完全掌握了国家决策权力D. 形成了三省六部制的雏形【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核心信息:皇帝重用台阁和架空三公。汉武帝时实行中外朝制度,将相权分为决策和执行两部分,其中,中朝协助皇帝掌握决策,三公即外朝执行。现在连执行权也被架空,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对中外朝制度的继承和发展。故答案为B项;A项违背材料信息,台阁不对三公负责,排除;C项史实性和常识性错误,完全掌握了国家决策权力是皇帝本人,排除;材料信息是三公被架空和虚职化,与D项说法不符,排除。【点睛】本题是比较类选择题。其备考启示:其一,精准简约提炼材料核心信息。例如,材料核心信息:皇帝重用台阁和架空三公;其二,材料新信息和所学旧知识对比,寻找异同。例如,汉武帝时实行中外朝制度,将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