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季《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期末考核

上传人:A11****业论文 文档编号:100695185 上传时间:2019-09-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9.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秋季《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期末考核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8年秋季《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期末考核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年秋季《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期末考核》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秋季《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期末考核(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期末作业考核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满分100分一、 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 双重进度计划答:双重进度计划把传统的分科制与独班制结合起来的一种做法,具体地说,就是对学生同时进行两种分组,半天按能力分组,学习语音、词汇、拼写、语法、阅读、社会知识等必修课程;在剩下半天内,则不分级,学习数学、科学、艺术、外语等选修课。2.教育投资体制答:教育投资体制是一个国家组织、领导和管理教育投资活动所采取的基本制度和主要方式、方法。3.“两个必须”答:“两个必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4.义务教育答:义务教育是指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对适龄儿童实施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强迫

2、的、免费的学校教育,这种教育要求社会、学校予以保证,对儿童既是应享受的权利,又是应尽的义务。5.古儒学校答:古儒学校公元8世纪以后,印度出现的一种学校。“古儒”是指对婆罗门教义有较深研究而又愿意致力于教育工作的人。这种学校一般设立在“古儒”的家中,学生入学年龄一般为7或8岁,学习内容主要有识字、阅读、书写以及计算等基本知识。二、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简述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的基本目标。答:所有的美国儿童入学时乐意学习;中学毕业率将至少提高到90%;美国的每所学校要保证所有的儿童具有应付挑战的能力,并会合理用脑,使他们为做有责任感的公民、进一步学习、在现代经济中谋求有创建性的职业做

3、好准备;美国学生在自然科学和数学方面的成绩要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每个成年美国人将能读书识字,并将掌握在全球经济中进行竞争的本领;每所美国学校将没有毒品和暴力,并提供一个秩序井然的有益于学习的环境。2. 简述选择学校运动的兴起。答: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小学兴起了一场“选择学校运动”,要求公立学校实行开放入学,给与家长和学生选择学校的自由,通过学校之间的自由竞争来促进学校的自我发展。这场运动在90年代中后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美国小学陆续产生了一些新变化,如出现了特许学校、上级接管学校和公校私营等。几乎与美国同时,英国也出现了择校运动。英国1980年教育改革法中就提出,自1982年起赋予家长

4、对其选择的学校“表示偏爱”的权利,地方教育当局则有义务将这种“偏爱”纳入考虑;学校有义务提供关于学生考试成绩、课程、办学宗旨、学校设备等方面的信息,以使家长做出选择。3. 简述初等教育改革的类型。答:关于初等教育改革类型的划分,我们可以有不同的依据标准:(一)根据教育改革的范围、规模划分:宏观的教育改革和微观的教育改革所谓的宏观教育改革是指教育的长远的和全局性的改革。例如教育政策的改革、教育制度的改革、学制的改革、教育结构的改革等。而微观是相对于宏观来说的,即教育的具体方面的改革,尤其是操作性方面的改革,如教学方法的改革,教材的改革、教学组织内容的改革等。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宏观对微观有制约作用

5、,同时宏观又通过微观来实现 ;微观要服从宏观,同时也制约宏观的发展。(二)根据教育改革的目标的远近划分:远期改革、中期改革、近期改革对于远期、中期、近期的划分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们应是有机结合的、相互协调的。远期的改革要使教育面向未来,避免急功近利,中期改革就要使长远战略发展与近期的变革联系、统一和衔接,是教育改革又可望又可及的目标,近期的改革就是使教育的变革与发展有踏实的起点,又是长远发展的始发动力。教育改革设计者和领导者应从全局战略出发,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远、中、近期的教育改革不断进行调控,使之协调一致,分期变革,确保达成最终目标。 (三)根据教育改革的对象划分:教育

6、目标改革、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教育财政体制改革、教学改革、学制改革等4. 简述我国初等教育目标改革的特点。答:初等教育改革,作为一种变革,与其他领域的变革一样有着共通的特点,而它的本质又决定了他的特殊性。基于历史的考察和理性的透视,我们将其特点概括如下:(一)创造性 即是一种创新,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表现在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的新颖性,指导理论的科学性、先进性,改革目标的超前性,改革方略的高瞻远瞩以及处理新情况、新问题的灵活性、机智性。(二)进步性 这是初等教育改革的本质特点之一。力求使教育在不同层次上获得进步和发展,大而言之可以使整个教育水平有新的提高,小而言之可以使具体的局部的教学方法得到改进

7、。(三)系统性 教育改革涉及到多种因素,因而表现出系统性,横向上各因素协调一致,纵向上各环节紧密联系和统一,使其构成一个有机的完整的过程。总之无论单项还是整体,改革都要以系统的理论与方法作基础。(四)配套性 是指教育改革与有关的各项社会改革的配套以及教育内部各项改革的配合一致等。(五)科学性 改革是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改革的决策要科学,即要保证对教育改革各种条件估计的充分性,又要保证对教育改革结果预测的准确性;改革的领导与管理的科学性;方案的设计要科学,即改革的各项因素的调配要一致,功能的协调要统一,经过严格的科学论证,以及方案设计的语言文字表述要规范、准确;实施的过程要科学,即要保证过程的有序

8、、灵活并赋有逻辑性和创造性;评价要科学,即评价资料要准确、客观,评价结果要正确、有效。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试分析国际初等教育政策的发展趋势?(结合具体国家说明)。答:(一)教学组织形式多元化单纯的班级授课制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教学发展的要求,在世界初等教育教学改革中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如小组教学、协同教学、分化教学等,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教学评价上有较大发展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在世界教学改革中教学评价的改革与发展是一个重要内容,其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1.教学评价对象多元化。传统的小学教学评价主要是采用量化方式针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检查,现在的教

9、学评价不仅要对知识进行评价,还要对学生的理解、分析、综合、创造等能力以及学生情感、态度、兴趣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2.评价方式多元化。这主要表现为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传统的小学评价方式主要是考试和测验,这种评价方式容易使教学唯分数至上,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教学评价改革的进行,许多国家开始采用学生评语、学生累积记录、报告单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从而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3.评价主体多元化。传统的教学评价主体是学校和教师,学生完全是被评价者。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对儿童研究的开展,儿童的自我评价能力得到了广泛认可,在实践中也受到了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成

10、为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被广泛应用于小学教育中的,现在已经成为当前小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它使小学教学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改变,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在美国,截止到2000年,几乎所有公立小学均已接入国际互联网,平均约每5名学生就拥有一台计算机,9名学生拥有一台上网电脑。在日本,截止到2000年3月,日本小学计算机的配置率为99.3%,小学校园网接通率为57.4%。在加拿大,1999年,联邦政府宣布全国16,500所公立小学和3400家公共图书馆已全部与因特

11、网联接。2.结合实际谈谈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系。答:改革与发展之间必然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改革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一)发展中包含着改革,改革孕育在发展之中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发展必然引起教育内部各要素的变革以及各种机制和人们教育观念、价值导向、教育方式需求等的变化,而这些都是教育改革的具体内容。 (二)改革不断促进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动力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是推动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当社会基本矛盾还没有发展为不可调和的、对抗性的矛盾时,则需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其调整手段就是改革。教育改革在本质上是对落后的教育状况或教育思想乃至教育理论进

12、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变革,使其获得预期的进步与发展。因此,教育改革也是教育发展的动力。纵观马克思主义关于不断深化教育改革的一系列论述,我们不难看出:深化教育改革不仅是经济社会与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教育的自我发展与不断完善,是最大限度地全面发挥教育功能,主动适应经济社会与人的发展的内在需求。教育改革能够通过调整和创新教育模式来促进教育事业协调发展;还能促进教育理论的不断丰富,起到更好的指导功效。(三)发展必须通过改革完成,改革的深化来自发展的证实初等教育的自身发展呼唤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也呼唤初等教育的改革。改革能不能坚持下去,有没有必要深化,首先取决于改革的必要性,同时

13、也取决于教育发展的实际证明。改革进行到一定阶段以后,促进了初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人民群众从改革和发展中得到了实际利益,就产生了继续改革和深化改革的动力。如果改革不能促进初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人民从改革中得不到什么好处,那么,无论改革多么必要,人们也是不会有积极性的。正确的处理好改革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实行大改要研究、中改要实验、小改要普遍的原则,努力提高初等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坚定理论立场和出发点,运用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来指导实践,结合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建设实际,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根据2001年5月29日发布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这一纲领性的文件,各地方因地制宜的正确落实。四、分析题(

14、共30分)公平分配教育资源终结择校费作者:于平 教育部部长周济昨日在教育部年度工作会议上说,教育部将从2005年开始实施基础教育阶段薄弱学校改造工程,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以利于解决“择校”问题。周济指出,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促进区域教育内部的均衡发展,首先是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在普及义务教育初期,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重点学校,有利于快出 人才、出好人才。现在,工作重点要有一个转移,要大力改造薄弱学校,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从而解决“择校”问题(据新华社北京12月19日电)。 择校费一直以来是中国教育的顽症,为解决这一问题,从中央到地方近年来都出台过一系列的政策,如教育

15、部出台的高中择校费“三限”政策;广州赋予中小学择校费合法性,由政府进行规范;许多地方一次次要求严禁择校费等。可以看到,这些政策虽有一定积极作用,但并没有根本解决择校费带来的教育不公,没有彻底根治择校过程中的权力寻租行为。 其实,解决择校费问题很简单之所以会出现“择校”现象,正是因为不同学校之间存在硬件和软件的差距,如果把这些差距消除了,“择校”现象就基本不会发生。所以,根治择校费,我们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对教育资源进行公平的分配,政府对学校的财政投入实行“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2005年的基础教育阶段薄弱学校改造工程是值得我们期待的,不过期待之余,我们也有些担忧,因为这样的工程实质是一个利益分配格局的重新洗牌,是对教育发展理念的一个大变革,必须要解决许多棘手的问题。 问题之一:长期以来,我国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投入处于不足的状态,据有关资料,在全国财政预算内教育事业和基建支出中,高等教育所占的份额1996年是21.79%,到2002年上升到23.55%,共增长了1.72个百分点。这一比例在2000年达到最高,为25.17%;而同期,初级中学所占的比例从20.49%下降到18.52%.这就意味着,国家对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投入是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