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7课《《雷电颂》教案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00694665 上传时间:2019-09-2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7课《《雷电颂》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7课《《雷电颂》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7课《《雷电颂》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7课《《雷电颂》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7课《《雷电颂》教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7、雷电颂【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领会历史剧的形式美,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2、掌握课文中运用的象征和夸张手法,感受其表达效果。【教学难点】领会历史剧的形式美,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挚情感。【教学过程】课文导入:每年农历端午,我们都有划龙舟、吃粽子的习俗,同学们知道这一风俗习惯的来历吗?为了纪念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戏剧屈原的节选之第五幕。以前我们学过郭沫若的诗歌天上的街市,它是怎样的诗歌?借景抒情,通过意象,隐隐流露出淡淡的忧伤,却清幽、典雅、含蓄,节奏徐缓,想像贴切新颖,有着古典诗词意境的美诗,如一首小夜曲。而今天要学习的雷电颂则如急风骤雨般直接有力地

2、表达自己的爱憎情感,气势磅礴,酣畅淋漓。风格截然不同。作者介绍【郭沫若】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学者。(见幻灯)郭沫若曾经说过:“历史研究是实事求是,历史剧创作是失事求似;“史学家是发掘历史的精神,史剧家是发展历史的精神”。【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国人。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遂投汨罗江而死。其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屈原创造了骚体,即“楚辞”。其代表作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是古今罕

3、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等等。对后代的浪漫主义文学影响极大。屈原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也可以作为学生的座右铭。了解戏剧戏剧种类很多。(1)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话剧、歌剧、舞剧以及戏曲。话剧以对话为主,如的雷雨、屈原、茶馆。(2)剧情繁简和结构:多幕剧和独幕剧。多幕剧情节较复杂,人物较多,场景变化多,独幕剧情节较简单。(3)题材反映的时代:历史剧和现代剧。历史剧如屈原,现代剧如雷雨。(4)矛盾冲突的性质和表现手法:悲剧、喜剧和正剧。屈原是正剧。整体感知1、

4、结合课后资料,了解历史剧屈原的历史背景和基本剧情。2、听音频朗读,学会朗诵激越的文章根据刚刚听到的录音,仔细揣摩语气、语调、语速,把自己当成愤怒的屈原来朗读全文。3、了解话剧的戏剧独白这种艺术形式。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提问 :全文可分为几大部分?深入探究1、文章开头部分,先交代屈原的神情和举止的作用?它在戏剧中属于什么部分? 明确:舞台说明为舞台上的屈原的动作、形象外貌作了一个必要的交代,为演员的表演提供造型,也为读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作了铺垫。我们可以看到舞台上的屈原是一个坚持真理的爱国者、受到奸佞残酷迫害的形象。也让人感觉到屈原的满腔愤怒,即刻就要喷涌而出!2、补充:本

5、来可以给大家看看这出话剧,可惜还每能找到,只能口头补充“雷电颂”的时间、地点和当时的自然环境:时间是在午夜已经过去,黎明尚未到来的最黑暗时候。靳尚前来布置和催促郑詹尹立即执行南后毒死屈原、纵火焚尸的密令。地点是东皇太一庙正殿,神像林立,奇形怪状,阴森可怖,给人以威压的气势和令人窒息的气氛。自然景象是雷电交加,狂风大作。3、过渡:大家已经概括过文章分为两大部分,咱们分别来看。第一层: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第二层:借指斥神鬼偶象来愤怒诅咒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4、你觉得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这又是如何做到的? 明确:激情澎湃,气势雄浑。全文都是屈原的内心独白。运用拟人兼呼告,最直

6、接有力地表达了爱憎;运用排比和反复,使句式整齐;多用短句和反问,表达激烈的情感,急促的语气。5、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见幻灯6、雷电颂艺术上有什么特色?想像瑰丽奇特,闪耀着革命浪漫主义的光辉。大胆的艺术虚构,展开神奇的想像,上天入地,呼风唤雷,运用夸张、象征等艺术手法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象征手法的运用,使作者难以言明的思想情感表达得更加含蓄、深沉、凝练。本文中一些物象的象征义: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增强语句的气势和情感色彩,达到了最大限度的抒情效果,以火一般的激情直接感染观众。【课文小结】 本文是历史剧屈原中的一个片段,是主人公屈原的长篇独白,也是一首激越澎湃的抒情散文诗。这篇散文诗,是“生之颤动,灵之喊叫”,波澜壮阔,气势磅礴,撼动人心。这篇散文诗,想像瑰丽奇特,把屈原和风雷电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显示了追求光明,毁灭一切黑暗的力量,使屈原的形象成为光明与正义的化身,塑造了千古不朽的爱国者的形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