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无论如何在本世纪的最后几年所剩下的似乎就是文化很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00689135 上传时间:2019-09-24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无论如何在本世纪的最后几年所剩下的似乎就是文化很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最新无论如何在本世纪的最后几年所剩下的似乎就是文化很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最新无论如何在本世纪的最后几年所剩下的似乎就是文化很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最新无论如何在本世纪的最后几年所剩下的似乎就是文化很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最新无论如何在本世纪的最后几年所剩下的似乎就是文化很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无论如何在本世纪的最后几年所剩下的似乎就是文化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无论如何在本世纪的最后几年所剩下的似乎就是文化很(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VII無論如何在本世紀的最後幾年所剩下的似乎就是文化。很顯然地文化這個概念適合將所有的異質性聚合在一起。這個概念所要表明的 文化將什麼納入進來,什麼排除在外 始終不夠清楚並且受到爭議。比起社會人類學家,文化人類學家似乎鍾愛其它論題。在派深思的一般行動理論裡也有一個相應的區別 但是這個區別只限定在一個分析的重要相關性上 這個區別所要說明的是,沒有社會的及文化的意義關連的話,行動是無法出現的。自十八世紀末以來,文化概念帶有著一個反省的成份。在運用時,這個概念告訴我們,也可以有其它的文化存在著。這就強使我們去實行一個雙重區別,也就是說,一方面是不同的諸文化,另一方面是在與非文化的關係下文化所應指出的

2、事物。對此人們有一些秘密的協助方式,但是現在已被徹除 例如舊有世界裡多民族意識,或者將文化與文明自然或技術區別開來這樣的可能性。文化這個概念可以為分隔(Einteilung)奠定理據,並同時藉由一個對反概念的多樣性,使得它自己真正所要意指的東西保持未決。197-198自從十九世紀末以來出現了第二波值得注意的擴展情形,而且這個擴展方向是往下的。從文化裡面人們發現,在文化之下尚存在著諸文化。很久以前人們就在談本土文化(Eingeborenenkultur)。接著是對勞動者文化有興趣若是勞動者也有文化的話,這樣的興趣也不會是多麼激進多麼糟的。在今天也出現了吸毒文化或之類的文化。 文化這個概念所具有的

3、功能性抽象能力(funktionale Abstraktion)允許人們往下做出界限劃分,甚至還談到軀體文化 不只是在廣告上才談到軀體。198然而,在這個概念裡關注的方向還是往上的,而且這種情形似乎就激起人們往下的偏好。這個概念承諾某些“較好的事物 - 例如說,文化是潤滑油。就像Bourdieu以許多例證而讓人信服的說法:文化概念正當化了區別。無論如何,在不久之前文化還是一個中產階級的概念。然而,階序性涵義所做出的內在限定也正在瓦解。也就是說,這種限定的前提是標準化(Standardisierung),例如說典型生活的或特定氛圍(Milieu)的標準化 這些氛圍愈來愈凋零了。在一般熟悉意義下的

4、文化是必須為自己帶來訝異的。文化在“不是這樣 / 也不是這樣(das nicht / auch das noch)這樣一個經驗裡,發現到自己的界限,以及發現到一個要求:跨越過這個界限。文化雖然將自己掌握為諸個體的文化,但這也意謂著說,諸個體必須相應地對自己課以紀律。198-199如果社會秩序與相互的可期待性應該是可能的話,那麼人們幾乎無法全然放棄上述的情形。但是,現在的趨勢似乎是走向“框架的個別化(Individualisierung der frame),人們在自己那兒為自己取出這個個別化來使用。 199在這個意義下,人們找尋著認同其它可能的認同抗議的認同,一直到把自己指認為是無功能性的或者

5、也指認自己為一種附近周圍同一性Nischenidentitt 這種認同是複雜社會所提供的。文化不再只是能使人訝異以及限定在訝異上(berraschungsfest),它在自己那兒也裝置了訝異所帶來的震驚(berraschungsschock)。正式的藝術裡已經正當化了這種行動方式(Vorgehensweise),而且就此說來,這種正當化 毫無疑問地 就是藝術。我們可以在街上,在美的事物上,也可以在政治的事物那兒,看到這種正當化。 對文化來說,帶著意圖去做就夠了。而且,人們為了個別的自我框架(self-framing)而要求並實現出來的自由,會以某種方式表達出:整個說來就是這麼回事。199-20

6、0我們已經藉由極為理論的思考這是一種自我框架嗎?而宣稱,觀察者與世界是以所區別及標示出來的事物而相互隔離開來,雖然兩者,即觀察者與世界,依然是無可觀察的。文化會是對此合適的工具嗎?也就是說,文化可以用來對抗無知嗎?如果說這些框架愈來愈是按個人而設計的話,那麼,人們是否可以及必須這麼說?200我們現在進到最後一個可能的概念裡頭。文化就是一切有助於開展弔詭的事物 當觀察者追問他所使用的區別的統一,例如系統 / 環境知 / 無知觀察者 / 被觀察事物這些區別的統一之時,就會遇見弔詭。弔詭的開展是指:再將同一性引進來Wiedereinfhrung von Identitt,這些同一性能使進一步的運作得

7、以可能。這在邏輯上是無法發生的,因為弔詭是處於邏輯的界限之外,而且,邏輯本身是一種文化,即它是一種為了安排計算所進行的對弔詭之開展。在存有或思想那兒都不會提供明確的指示,告訴人們該如何開展弔詭。弔詭之開展只能是以跳躍方式,只能以創造方式這可不是說,任意地來進行。而且,文化應該是一種媒介,弔詭之開展的形式可以在它之中取得穩定的對當時來說是穩定的同一性。文化是一個交易所,在那兒可以對開展弔詭的諸多選項進行協商。200-201在被人們多所重視的分析裡,Ulrich Beck發現了人們對社會所推動的風險感知與“新個體主義“之間的關連。 新社會運動“的新穎之處可能也在於,此運動必須從已改變了的個體性現狀

8、出發,或者,直接歸因到他們身上,即歸因到諸個體 這些個體正在以自己的方式找尋著認同,他們雖然數量眾多,但都只是為了自己。Helmuth Berking曾對此加上一個弔詭式的診斷:“個體化 . 事實上是指,學習去處理社會對行為的弔詭式苛求。因為,個體化同時意謂著,主體自由空間的提升與對市場的完全依賴表達行為的主體化與標準化提升了的自我反身性與從外而來的過多控制。“ 人們還可以再補充:在愛情中一個人是因為對方的另一種樣子而愛上他,即便說這表現出了愛情自我摧毀的傾向,即避免愛在治療中變質,而且至少維持住這個區別。201這些問題都是要向社會與它的文化提出來的。心理系統一直到穩定的病理程度上都是極有韌性

9、的,生命的有機系統也是如此。對此也存在著一些文化描述,例如關於疾病的圖象。但是,社會以遮掩了的弔詭形式苛求個體去操心自己的同一性,因而為自己製造了特有的問題,這個問題,就如同生態問題一樣,是重大的且可能發生在相同的層次上。換句話說,存在著一些文化形式,它們提供了個體必須能習得的問題與動機。在生態問題上對無知的遮掩應該就是這樣的一個問題。對此所提供出來的動機早就已不再是正式高層Establishment所想像的那樣。正是擔憂警告抗議的動機會以某種方式凝結成社會運動或者只能在媒體中凝結成一些表達。202抗議運動並不必然宣稱自己特有的知。它的起因是將無知轉成無法忍耐。它是藉由以下的知來取代無知:無論

10、如何我們無法再忍受等待了,因為知 如果真的有知的話 來得太晚。抗議運動藉著對於知的反省,就凌駕於所有對它的抗拒。但也正由此使得人們無法規定出,哪裡才是不負責任。我們已經有了一種為找尋目標而憂心的文化,一種為了說不而修繕出來的畏懼文化。是否我們將會把這些情況帶到一種無法被他人說服的理解文化,目前還不能下定論。202VIII我們到目前為止的思考是停留在全社會系統這個層次上。如果有人期望著能有效地應付生態問題的話那麼在我們的社會裡這個期望的接收人是組織。有人這麼認為組織對不確定性之吸收有一個內部的技術。 組織被專門化來製造對未知事態加以“因素化這些可能性或者能這麼作的組織至少有較好的生存機會。 全社

11、會系統與組織系統之區別的意義可能就在於:全社會透過組織的設立而使自己有能力去做某些事 - 否則它就沒有能力去做某些事 - 也就是不確定性之吸收。203我們不須要去懷疑這些看法但卻可以問組織是如何應付那些它無法辨識的東西。一個已建立起來的研究領域伸及到教育的與心理治療的組織,這些組織所從事的是,在正常情況下或者在非正常的被定義為病態(pathologisch)的情況下,進行人事改變。一般的組織社會學對此並沒有做太多的貢獻,反而只是為特殊的問題態勢,即為那些不具有技術(Technologie)的組織,做出一個特別類型。此外,人們對此的應付之道是,把解決問題的期望從組織轉移到專業上去,也就是把無可認

12、識這樣一件事的處理看成是特殊的專業知識,並且看成是一個引發並安置人事的問題。 在生態問題上,這樣的問題轉移策略是不能派上用場的。似乎只有遭多次批判的“end-of-the-pipe這個意識形態是一個可用的替代品,此意識形態侷限在,以生態的觀點來改善自己的廢棄物。 在簡短的問題勾勒下,我們當然無法擬出一些對於組織的建議。但是,我們卻可以追問,如果人們提出組織如何應付無知?這個惱人的問題時,組織理論以及範圍特殊來說的組織社會學能提供什麼呢?203-204古典的組織理論曾對此提出一個模式,在過去人們將這個模式描述成機器模式平庸機器輸入-轉換-輸出模式或者人們以tight coupling概念來描述此

13、模式。前提是,如果必要的輸入供作使用,並且轉換過程不受到干擾的話,那麼根據特定的規則(綱領),我們可以達到既定的目標(輸出)。人們計劃一個汽車工廠,將它設立起來,讓生產進行著,並且到最後出廠的是能賣出去的車子。去假設說,整個過程能進行下去,並不是不切實際的。204-205平行於此而發展起來的組織社會學已經思考到了一些副產品性的事物(例如激起製造效能的動機),並且將它們歸到上述的模式之下,即便說人們在此所談的是“human relations。從經濟與人的角度來看,其進行過程並不像此模式所要求的那般完美。 不過,目前對此模式的批評愈來愈多,也愈加徹底了,並且還將內部之吸收不確定性的技術這個看法嵌

14、入到一個對立模式裡。人們仍然不會懷疑,車子依照著計劃被生產出來,而且還是存在著像多留意人的問題在議程中多一些結構彈性這些附屬性要求。可是去追問人們以何種有組織的方式來應付無知時,就打開了全然不同的視界。如此追問的一些理論可以道出例如以下的看法:205(1)組織並不是一個實現目標反而是找尋目標的系統。 組織是致力於不斷地對其特有的運作做出詮釋(即觀察)並且是要尋找目標可能的話是尋找新的目標這些目標使得發生了什麼或者已經發生了什麼變得可以清楚理解並且可以被作出決斷。計劃(Planung)是廣泛地對系統的備忘錄加工處理。205-206(2)所有的計劃綱領化引導都是來自運作這些運作必須在系統裡完成所以

15、也是在系統裡受到觀察。在計劃那兒所發生的事並不是來自於計劃本身而是來自於對計劃的觀察可能的話是來自於對計劃受到觀察這件事的觀察。這個實在是按著“second order cybernetics模式運行著。組織是對觀察進行觀察的系統。 206(3)組織是非平庸的機器也就是說這個機器是對自己特有的輸出或者對自己特有的當下狀態做出回應所以它的運行因此是不可信賴的。這些機器可能擁有平庸性的技術這個技術將輸入轉成輸出但是這些機器是依照自我指涉的過程(因此也是按照著其當下所處狀態)來對使用平庸性的技術這件事作出決斷。在這個意義來說它們是歷史性的機器這些機器在每一個時刻將自己建構成新的機器 - 這當然不排除說它們始終做同樣的事它們的運轉是能讓人信賴的但也正因此無法利用一些可能性來尋找目標。 206(4)複雜的系統只有與相互影響解扣(entkoppeln)開來才能達到穩定性。較早的操控論已經談到了級次功能(Stufenfunktion)及超穩定(Ultrastbilitt)。 Herbert Simon曾強調垂直性層次分化(即階序的建立)對於運作的平面性解扣(Entkopplung)的意義。 現在人們則是偏愛鬆散耦合 / 緊密耦合loose coupling / tight coupling這些術語。 鬆散耦合是將激擾集中在一定範圍內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