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之珠 广元风韵(1、 明月峡古栈道(2、 千佛崖的佛光(3、 皇泽寺的无字碑(4、 昭化城的风月(5、 牛头山的战鼓(6、 剑门关的传说(7、 翠云廊的翠色(8、 唐家河的清幽(9、 女儿节的娇媚(10、 边城的那种风情(奇石、百花石刻、丝竹之韵、美食、小城之春)“天府之国,沃野千里凡是读过诸葛亮《出师表》的人都从这里对四川有了初步的印象,当时的蜀国就定都于益州,现在的四川省府成都四川是典型的盆地地形,四周高山,中间一大片平原,这也造就了四川独特的人文景观春夏秋冬四时分明,山川雄奇秀丽,绿水四季长流,蜀国儿女钟灵俊秀,千古流芳,古往今来多少豪杰从成都出发,向北约300公里,就是“群山万壑赴蜀道,九天开出广元城”的古利州,四川最北的边城----广元市广元位于大西南与大西北的结合部,嘉陵江上游,毗邻陕西、甘肃,正所谓:启两川之锦绣,拥秦陇之烟云广元在夏为胤侯国周显王时昭化(现广元一乡级镇)北设苴侯国公元前285年,秦昭襄王改置葭萌县,属蜀郡北魏时,广元三次置西益州,西魏(554年)改西益州为利州公元1277年,大元帝国升利州为广元府,广元一直沿用至今(也称利州)广元人文锦绣,自古繁华。
这里历来是文人骚客流连之所李白在此“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杜甫“直愁骑马滑,故作放船回李商隐剑州撰亭铭,陆放翁骑驴入剑门武则天金轮证大道,吴道子作画嘉陵江司马乌龙读史记,巴翁竹马小无猜金牛古道,多少诗韵流金,画壁生辉,堪为中国西部文化的轴心之地广元还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自古战火连绵明月峡先秦古栈道、皇泽寺、千佛崖、昭化古城、剑门关、翠云廊见证了广元千百年岁月之沧桑:“二十四史连蜀道,栈道勾连,六国豪强皆畏秦历史回声,三国风云,群雄逐鹿,画角连营六出祁山,出师未捷身先死;列营据险,此地姜维尚守城安史之乱,王气黯然;剑关开启,冠盖如云朝天古峡多坷坎,风流天子路难行两千年古栈道,碧血隐隐,历历在目三百里翠云廊,鐡甲铮铮,声声入耳广元之美,还在于山水,在于东篱之悠然晴天丽日,河岸桃花山头雪;明月清风,江岸柳色水上城藏风聚气,山川峥嵘甲天下;隐秀开泰,楮墨飘香润汗青实为天下游人的好去处温庭筠有诗咏广元曰: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改革开放后,广元的变化日新月异湿地公园,一江春色一江鹤;白龙潋滟,半湖山色半湖天。
昭化古城,三江汇流;苍溪雪梨,香飘九州青川丽色唐家河,万里江山至此幽凡是来过广元的游人,无不为广元的风,广元的石,广元的山,广元的水而流连往返;无不为广元的女儿,广元的风情,广元的历史,广元的传说而依依难舍哦,广元,你这秦岭山脉的精灵,嘉陵江水的长子,我不得不深深眷恋在你厚重的岁月和边城之美色里了广元风韵之明月峡古栈道从广元城向北25公里,陡见奇峰突起,剑戟排空,直上云霄,天地也顿时为之阴暗如果你是坐车,那感觉就是腾云驾雾,身在半空,不免时时提心吊胆车窗外望去,那黑幽幽的山峰像是突然被斧钺开山,从中一剖为二,悬崖壁立,两厢对歭对面山峰上的岩鹰等于身齐,白云悠悠身下只闻“轰轰隆隆”的巨响,不绝于耳,虽晴天丽日,也觉阴气森森原来是嘉陵江穿峡而过,怒涌奔腾,这就是著名的川陕道上的明月峡老虎嘴,所谓明月峡,大约是阳光难照,中夜明月风清吧过老虎嘴往下10余米,是距今2000多年历史的先秦古栈道栈道又称阁道、栈阁或者桥阁它是在崖壁上凿洞架木而成的一种建筑物,外形看去如一连串的阁楼,上可行人马、车辆先秦古栈道起于明月峡止于清风峡,是国家级剑门蜀道风景旅游线的起点,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栈道与长城、运河同时被列为中国古代三大杰出建筑,是蜀汉先民们勤劳智慧的结晶。
明月峡集古驿道、古栈道、纤夫道、川陕道、宝成铁路、嘉陵江航道共六道于一体,被誉为“世界交通历史博物馆”该古栈道是迄今全国所有栈道中,地理最险要、形制结构最科学、保存最完好、最具古栈道风貌的一处,在国内外都有较高知名度,香港、美国、日本等许多国家的知名媒体都多次来这里采风 明月峡存有栈孔400多个,分布在3公里长的坚硬崖壁上,从南至北分四段,其中峡南段和中段最为险峻,峡南段上下层壁眼多达三至四层,峡南第二段有三层、二层、一层之分,中段老虎口壁眼多达六至七层,孔眼与孔眼的左右距离为180厘米,上下相距200厘米孔眼口呈方形,边长43—45厘米,深39—95厘米,孔洞向内斜,孔内底端的下面有一小长方眼,为栓眼,起固定作用河底的支撑眼多为半圆孔,内壁较深1990年,栈道被洪水冲毁,91年恢复,其外形与古栈道完全一样,栈道稍仄,但也完全能感受到古栈道的历史风韵从明月峡再向北三四里路,就是朝天镇,现在已升为一个县级区朝天”二字和唐朝颇有渊源,唐天宝15年(公元756年),唐玄宗避“安史之乱”入蜀,州县官员在此迎驾,故曰“朝天”,是朝天子的意思不知道风流天子唐玄宗走在先秦古栈道上有什么感概呢?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还是“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历史兴亡都为柄,百姓从来是鱼肉广元风韵之千佛崖的佛光 从广元向北出城5公里,嘉陵江东岸,悬崖绝壁,嘉水拍岩,壁立百尺,万佛朝西,那就是四川境内规模最大的石窟群—千佛崖其南边是古栈道险阁——石柜阁,与皇泽寺隔江相望 千佛崖摩崖造像始于北魏时期,历经西魏、北周、隋朝的不断开凿,到唐代臻于极盛,五代以后趋于衰落,宋、元、明、清多为妆銮佛像之举,清代续有雕凿共历经了近1500年,在高45米,南北长200多米的峭壁上,布满了造像龛窟,重重叠叠13层,密如蜂房据清咸丰四年(1854年)碑文记载,全崖造像达“一万七千有奇”可惜在1935年修筑川陕公路时,一半以上造像被毁现仅存龛窟400多个及大小造像7000余躯全崖造像以大云洞为中心,分南北两段南段龛窟有:大佛洞、莲花洞、牟尼阁、千佛洞、睡佛龛、多宝佛龛、接引佛龛、供养人龛、神龙大佛、如意轮观音、单身佛窟等;北段龛窟有:三世佛龛、无忧花树窟、弥勒佛龛、三身佛龛、节行僧龛、菩提像窟、伎乐天人窟、地藏王龛、力士龛、卢舍那佛龛、十一面观音像、阿弥陀佛龛、飞天窟、清代藏佛洞等。
大云洞居于千佛崖中心位置,规模最大,共计造像234尊,左右两壁雕有148尊莲花观音像,窟正中一大佛立像为弥勒佛据说该尊弥勒佛是武则天的化身像唐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正式登基时,白马寺法明和尚薛怀义等12名和尚为迎合武则天当皇帝的需要,撰写《大云经》呈武则天《大云经》中称武则天是弥勒佛降生,应代替李唐做皇帝武则天看后大喜,亲笔作序,颁布于天下,且令各州要营造大云寺,以珍藏《大云经》因武则天生于利州,当地百姓就在千佛崖造大云洞,并且刻了这尊弥勒佛立像和后壁龛中二圣——高宗李治、武则天按中国传统应男左女右,而该二圣的排列是女左男右,佛龛男高女低,这体现出设计者的巧妙构思千佛崖石窟,题材丰富,雕刻技艺精湛,造像精美,可与同时期中原北方石窟相并美,是南方地区重要的石窟群,被誉为“历史石刻艺术博物馆”1961年4月千佛崖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惜政府的一纸文件抵不过一个已经疯狂了的时代和一群失去了文明荣光的狂人,在没有法律约束的10年,这些历经千年风雨和无数兵灾战火的菩萨们,没有坚持住最后的荣耀,大多数被砍头、去手、断腿,殊为可惜、痛心,后虽经多年修复,仍难以还原旧时的端严和神韵。
菩萨法力难全真, 游人唏嘘十年痕朝香路上多虔客, 直把泥身做真身广元风韵之皇泽寺的风流一个流传千年的传说:公元624年,唐朝武德年间,一年一度的端午佳节,时任利州都督的武士彟,正和家人在嘉陵江的江潭中荡桨游玩船上轻歌曼舞,管弦悠扬,其乐融融忽然,一阵阴风扑来,天上乌云密布,江面波涛汹涌,一道电光霹雳一闪,从江心猛然腾起一条金龙那金龙在空中一阵狂舞后直扑官船而来,顿时将端坐于船舱里的武夫人杨氏吓昏过去当都督夫人醒来后,风平浪静,那满天的乌云也消失得无影无踪,明媚的阳光正温暖地洒在清清的江面上杨夫人回去不久便身怀六甲,足月生下一女婴,这女孩长大后就成了中国漫长历史长河中唯一的女皇----武则天为纪念武则天,当地人民在杨氏感龙交孕的江潭处,广元城西,乌龙山下,修建了一座祭庙----皇泽寺皇泽寺背靠乌龙山,面临嘉陵江乌龙山因武则天乌龙感孕而得名山顶松柏常青,四季长绿嘉陵江水在皇泽寺前形成一个回水湾,潭深水碧,司马光曾赋诗称赞说:“髻鬟乌龙翠,衣带嘉陵碧”清代广元县令张庚谟写有“亭自江心见,泉从佛顶来”的诗句,形象地描述了皇泽寺依崖而开,泉水淙淙,亭台楼阁倒映江中的景观皇泽寺寺庙其实创建于北魏晚期,历经北周、隋、初唐的不断发展,渐成规模,至盛唐时达到鼎盛。
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后,为纪念自己的龙兴之地,赐名“皇泽”,并刻真容像于寺内,寓其“皇恩浩荡,泽及故里”之意,皇泽寺自此得名寺庙从创建距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寺内供奉有武后真容像及唐高宗、武则天二圣像和武则天父母武士彟、杨氏之像现存的北魏晚期至唐代的57个龛窟,1200余尊摩崖石刻造像皇泽寺内现保留有则天殿、中心柱窟、大佛楼、宋代墓室浮雕墙、蚕桑十二事图等则天殿是皇泽寺的中心大殿,殿门上悬温庭宽手书匾额“则天殿”,两侧是郭沫若亲笔题书楹联,上联是“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下联为“芳流剑阁光被利州”殿堂正中是武则天石雕像,神态安详,头戴着嵌有一小佛像的宝冠,身着缨络彩褂,袒露胸臂,一身佛门圣母打扮武则天石刻像历史上曾两次装金,由于年代久远,到民国时已全部脱落1993年初,四川省政府筹集资金,于当年10月重新装金现武则天石刻像以崭新的金身展现给游人另一块石碑上则是用流畅线条阴刻的武则天宫装正面像,娇艳而慧敏,有一首古诗曰:“绝代佳人绝世雄,衣冠万国冕旒崇;须眉有幸朝宸下,宰辅多才到阁中六尺遗孤兴浩劫,千秋高视仰丰功;残山剩水留纤影,依旧倾城醉雁鸿殿内完好保存着1955年出土的后蜀广政二十二年的一块石碑,这是武则天出生广元的有力证据之一。
殿内陈列有宋庆龄的题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和郭沫若写给广元县人民政府的书信,还有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利州江潭作》中心柱窟位于则天殿之上,窟约13立方米,中间有一根完整的石柱,其实是一座造型精美的经塔,三面石壁都刻有佛像,正中是释迦牟尼,左右是文殊、普贤,围绕三尊佛像刻有飞舞蛟龙,据有关人士考证为北周时所刻大佛楼位于中心石窟之上窟高7米,宽5米,深3.8米这是一龛中国盛唐时期的摩崖石刻造像作品,正中释迦牟尼大佛高约6米,庄严肃穆,气魄雄伟,左右两侧弟子和力士个个雕像逼真,栩栩如生,大佛背后刻有天龙八部,在变化多端的云彩里若隐若现,十分生动宋墓石刻寺内陈列的宋代墓室浮雕石刻,刻有古代“二十四孝”图和民间伎乐歌舞图,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宋墓浮雕石刻人物,是研究宋代美术史的宝贵资料;石刻伎乐图为研究南宋大曲、杂剧的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形象资料;石刻生活图是当时当地人民生活的生动再现;石刻中仿木结构的门、窗、斗拱等,又为我们研究四川地区的宋代建筑保存了重要的史料 蚕桑十二事图雕刻于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由十三块碑石组成,长7.7、高1.4米石刻“蚕桑十二事图”,用阴刻线描手法,以连环画的形式,再现了我国古代栽桑、养蚕、缫丝的整个蚕桑生产过程。
图中人物姿态各异,构图精美,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印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