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全套课件(第三版)(上册)朱栋霖朱晓进吴义勤第三章鲁迅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00682429 上传时间:2019-09-24 格式:PPTX 页数:32 大小:4.7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全套课件(第三版)(上册)朱栋霖朱晓进吴义勤第三章鲁迅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全套课件(第三版)(上册)朱栋霖朱晓进吴义勤第三章鲁迅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全套课件(第三版)(上册)朱栋霖朱晓进吴义勤第三章鲁迅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全套课件(第三版)(上册)朱栋霖朱晓进吴义勤第三章鲁迅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全套课件(第三版)(上册)朱栋霖朱晓进吴义勤第三章鲁迅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全套课件(第三版)(上册)朱栋霖朱晓进吴义勤第三章鲁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全套课件(第三版)(上册)朱栋霖朱晓进吴义勤第三章鲁迅(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鲁迅,.,第一节 鲁迅文学道路,.,.,(19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周树人是南京求学时的学名,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署名鲁迅。 鲁迅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士大夫家庭,少时正值“家道中落”,过早体验了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冷暖。 1898年,带着“走异路,逃异地”的决绝,远赴南京求学,进江南水师学堂,次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 在南京,鲁迅开始接触维新变法思想和近代科学文化知识,江南水乡绍兴,鲁迅出生的房子,.,1904年9月,鲁迅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 大致来说,日本时期,1906年之前,鲁迅的著述活动主要集中于科学方面,除了译述爱国主义小说斯巴

2、达之魂,还翻译了几篇科幻小说 幻灯片事件后,决定弃医从文。 开展文学计划,首先是筹办文学杂志新生,但因提供经费的人中途离开而落空,二是在河南杂志发表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系列文言论文;三是与周作人一起翻译出版域外小说集,幻灯片事件,鲁迅留学日本的断发照,.,1909年,鲁迅提前结束留日回国,赴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初级化学和优级生理学教员,不久回绍兴任绍兴府中学堂监学,辛亥革命爆发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受蔡元培之邀,1912年2月赴南京任教育部担任部员,5月又随教育部北上北京就职,任社会教育司第二科科员。 在当时压抑的政治环境下,1912年至1918年会馆孤寂的六年间,大多以“钞古碑”、校古

3、书打发时间,辛亥革命后的鲁迅,.,至1923年,成小说15篇,后集为呐喊,并完成了后集成热风里的大部分杂感,翻译了现代日本小说集、现代小说译丛和工人绥惠略夫; 同时,还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等校兼课,在北大讲授中国小说史的讲义,编为中国小说史略出版。,北京鲁迅故居,.,1920年新青年团体解散,鲁迅虽不是新青年的编辑,但对他的打击很大, 1923年,鲁迅又一次陷入了沉默。其后,开始了彷徨和野草的创作。 1923年,发生了对于鲁迅人生有着决定性影响的两件事。 7月,周氏兄弟突然失和 同月,鲁迅受聘为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讲师。因为涉及女师大事件及许广平的爱情,拉开了此后新的人生大幕。,1927年

4、鲁迅在厦门,.,三一八惨案后,鲁迅被列入通缉的黑名单,不得不躲避起来。 1926年8月,鲁迅接受了新成立的厦门大学的聘书,为了开辟新的生活,他和许广平一道南下,鲁迅赴厦大任教,许广平回家乡广东。 1927年1月,接受邀请,前往广州,任中山大学文科教授兼教务主任。7月15日,广州爆发抓捕暗杀共产党人的清党事件,许多学生失踪,鲁迅力主营救,遭到校方拒绝,便辞去教职。,1927年鲁迅与许广平在广州,.,1927年10月,鲁迅携许广平来到上海,开始人生最后一个阶段 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鲁迅列名发起人之一 此外还积极参加其它进步的社会活动,先后加入革命互济会、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民

5、权保障同盟和反帝反战同盟。,1933年鲁迅合家照,.,杂文是鲁迅晚年的主要创作,晚年的杂文记录了鲁迅思想的发展和变化,在三十年代严酷的政治环境下,他不断变换笔名和杂志进行写作,杂文手法更加炉火纯青。 晚年鲁迅还坚持完成了故事新编里的五篇小说,作为鲁迅第三个小说集,它贯穿了鲁迅一生的创作,显露了他作为中国最杰出的小说家天马行空的艺术创新力,记录了晚年鲁迅面对传统与现实的深刻反思。,1936年大病初愈的鲁迅,.,1936年,鲁迅的健康状况开始恶化,春季的一场大病后,写下名文死和女吊,并谢绝赴国外疗养, 10月,病情复发 于1936年10月19日凌晨逝世。,鲁迅葬礼,第二节 呐喊与彷徨,.,.,呐喊

6、写于1918年至1922年,大约相当于五四高潮时期,呐喊收1918-1922年所写小说14篇(1923年初版时15篇,1930年1月第13次印刷时抽出最后一篇不周山)。写于五四高潮时期的呐喊,意在 “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以文学来启蒙;“呐喊”之名 ,是1922年12月编定小说集时所定。,.,狂人日记 发表于1918年新青年五卷四号,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 小说的主体部分是一个“迫害狂”病人的13 册日记,以第一人称视角,展示了“狂人”的内心世界;“日记”前则是两百多字的文言小“识”,叙说“日记”的由来与发表的目的。 在小说主题方面,后来的读者虽然拥有来自作

7、者的“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的注解,还是不甚了了,.,狂人日记在内在结构上是象征小说 狂人日记内蕴的深度意义指向十年沉思中洞察的历史、文化“吃人”的本质 在小说的象征格式中,“狂人”,不是形象,而是象征的手段和策略,其荒诞和实在的双重性,使它成为两个世界分离和翻转的绝妙中介 象征使呐喊者的声音借助他物隐曲传出;外在整体写实,又为象征的完成设置障碍;三是特地以小“识”申明日记的真实存在,阻碍象征世界的达成。,.,阿Q正传 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连载于晨报副刊,引起广泛称赞,并不久获得国际声誉。 阿Q,成为文学史上的一个“不朽的典型”。,.,阿Q的三个弱势生存策略 自轻自贱、自慰

8、自欺和怕强凌弱 通过对阿Q的三个弱势生存策略的描述,小说集中展示了鲁迅所揭示的诸种国民劣根性的表现:身为下贱而又自尊自大是“自欺”,自轻自贱是“退守”,既能自尊自大又能自轻自贱则体现为“巧滑”、“奴性”和“无特操”,而自慰自欺必须具备“虚伪”、“麻木”、“健忘”的素质,怕强凌弱则为典型的“卑怯”,亦是“奴性”和“无特操”的典型表现。,赵延年 阿Q 像,.,阿Q正传是鲁迅国民性批判的小说形态,阿Q典型,不是对国民劣根性的一般表现,而是整体表现,鲁迅在小说中全方位地展开了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对阿Q典型的认识,取决于对鲁迅国民性批判的整体把握。 通过对“精神胜利法”的描述,集中展示鲁迅所批判的国民劣

9、根性表现;后面六章,让阿Q进入时间,在动态中展示阿Q的生存,揭示国民劣根性表现背后的原点“私欲中心”的人格系统及其生存方式。,电影阿Q正传剧照,.,彷徨收1924-1925年 写的11篇小说。鲁迅后 来在题彷徨一 诗中说:“寂寞新文苑, 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 荷戟独仿徨”。这便是题 名仿徨的由来。,.,彷徨如题,正表达了在绝望中寻找不到道路的苦闷状态。 通过彷徨,鲁迅寄托了个人在绝望中的自我情绪,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反思,并通过对自我结局的悲观预测,试图向旧我告别。 彷徨中,以第一人称“我”叙事的小说比呐喊多得多,这里的“我”,并非呐喊中仅仅是小说叙述者或客观的事件目击者,更多是小说人物命运的

10、重要参与者和人格批判的对象,也带有强烈的自我观照色彩。,.,祝福 在中国旧历新年大红喜气的背景上,描述了一个乡村女人黑色的悲剧,祥林嫂生的苦难和死的挣扎,在旧历新年祝福的气氛里,显得无助与无告,节日的祝福气氛,最终埋葬了她的苦难和质询。 但下层妇女的悲剧并不是这篇小说的唯一主题,小说以较多篇幅写到了“我”这样一个悲剧目击者和参与者的角色, 祥林嫂在这里不再是如单四嫂子一样的“粗笨”女人,“我”也失去了呐喊中的优越视角,竟然无法回答这个流落街头的女人的提问。,.,在酒楼上 人生失意、百无聊赖的吕纬甫一个人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这次回乡,办的是两件事,一是给小兄弟迁坟,一是顺便给邻家姑娘顺姑带朵剪

11、绒花 吕纬甫回乡办的这两件小事,其实又很大,这大概是失意人生仅存的意义寄托,母亲意志与自我意义的重合,说明母亲的存在,对于业已丧失自我意志的吕纬甫来说,是生存意义的最后维系。 在酒楼上写出了一个失败之人濒临崩溃的前夜。,.,孤独者 以送葬始,以送葬终,祖母之死,敲响了魏连殳的丧钟,此后,他正式启动了自己的死亡过程,在某种程度上说,整篇小说,写的就是他的死亡过程。 魏连殳的死亡方式其因无非有三:一是,由对生存的珍视而产生的对死亡的珍视;二是,自我的生存已陷入了无意义,无意义的自己只配生存于这无意义的世界;三是,有意延缓死亡过程,让一个清醒的自我看着另一个自我慢慢走向灭亡,更接近自残与自虐!,孤独

12、者 插图/丁聪,.,伤逝 以“涓生的手记”的形式,通过带有忏悔情调的独白,讲述了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悲剧。 导致二人分手的,不是生活的艰难本身,而是面对爱情的态度。 小说叙事情调的中心涓生的忏悔如果能达到这一步,无疑要深刻的多。 在伤逝中,鲁迅借助复杂的“隐含作者”,指向了自我的一个极为隐深的反思层面。,.,故事新编 是鲁迅的第三本小说集,写作时间几乎贯穿其白话小说创作的始终,收1922年至1935年所作小说八篇,1936年出版。第一篇补天,原名不周山,是1922年所作,最先收入呐喊集,铸剑(发表时初名眉间尺)和奔月1926年写于厦门,剩下的五篇作于上海,非攻作于1934年,理水、采薇、出关、起死

13、作于去世前一年的1935年。,.,故事新编是以古代神话、历史与传说为题材的小说 没有明确说它不是历史小说,但又有意将其与一般意义上的“历史小说”分开,强调其“随意”性,并且一再提到小说中存在“油滑”之处。 所谓“油滑”,就是将现代人、事与语言穿插进古代情节之中,古今杂糅,随意调侃。 杂文手法大量进入故事新编的创作,使其成为杂文化的小说,浩茫与通脱的创作心态,展现了天马行空的艺术创造力。,“奔月”之一(中国画)陆燕生绘,“出关”之一(中国画)陆燕生绘,.,鲁迅小说的艺术贡献 一、对现代小说形式的锐意探索与大胆创新,为中国现代小说树立了卓越的范式 。二、小说笔墨省净,又能入木三分,写人状物多用“白

14、描”与“画眼晴”法,继承了中国艺术重在写意传神的传统;彷徨中的小说,则将个人隐痛寓于诗意抒情与富有音乐节奏的语言中,创造了中国“抒情诗”传统与现代小说叙事成功融合的典范。 三、呐喊的冷峻、深刻,彷徨的蕴籍、深沉,以及故事新编的天马行空,显示了鲁迅作为一个思想家型与艺术家型的小说家,总能找到思想与艺术之间的最佳融合点,其所谓“表现的深切”与“格式的特别”,二者不可分离,相得益彰。,第三节 野草,.,.,野草是1924年1926年写的24篇近于散文诗的短章,当初发表于语丝,1927年广州的白色恐怖中,鲁迅写下野草题辞,并结集出版。 野草的前身,是1918年发表在国民新报上的一组散文诗自言自语,但鲁

15、迅走进野草之时,正值再次陷入绝望之后,这次写作自有其心灵自剖的意义。,野草题辞,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 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 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 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 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 直至于死亡而朽腐。,.,野草,与其说是一个写作的文本,不如说是生命追问的过程,是穿越绝望的生命行动,它伴随着心理、情感、思想和人格的惊心动魄的挣扎和转换的过程,鲁迅的诸多精神奥秘,蕴于其中。 野草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单篇的合集,而是一个精神整体,野草中,存在一个自成系统的文本世界和精神世界。,.,野草是鲁迅人生彷徨时期的作品,程度不同地抒写了他精神的苦闷、矛盾和彷徨。 希望、死火、影的告别、墓碣文、过客、这样的战士 发源于希望与绝望之争的诸多矛盾,最后归结为一个现实的难题生与死的抉择,这就是过客、死火和墓碣文中生与死的追问。 野草在思想和艺术上大量吸取了外国文学的营养。野草的苦闷、彷徨情绪间接地反映着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的影响;其深刻、警策与隐晦,以及一些形象的“尼采气”,多见于查拉斯图拉如是说及尼采其他箴言体著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