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00679376 上传时间:2019-09-2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浅谈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浅谈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浅谈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浅谈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浅谈如何有效地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 教育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数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并向学生推荐了120多部优秀的诗文。新课程标准实施两年多后,笔者对部分学校进行了调查、访谈,现实情况令人担忧:阅览室中连环画书架前气氛活跃,可文学书架却无人问津,而且手持连环画册的学生有90%只翻阅画面不看文字(哪怕是几行字),三分钟一换,五分钟一调。三五年级的孩子竟然只熟悉“柯南”“小燕子”,不知道刘少奇是谁,不晓得巴金是何人,分不清天文、地理、历史由此,笔者深深地认识到对课外阅读进行合理地引导已势在必行,它是现代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那么,如何加强

2、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呢?就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我个人肤浅的看法: 一、激发兴趣,使学生乐读 课外阅读指导要从“兴趣”入手。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只有当学生在头脑中树立了强烈的课外阅读意识,才能积极主动地去阅读课外书籍。特别对于那些初学阅读的学生来说,教师尤其应该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和乐趣相联系。用“兴趣”“乐趣”这两把“金钥匙”去开启学生的心扉,引导他们步入知识的殿堂。 1、巧借连环画。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就要以学生耳熟能详的事物来引导,而“连环画”则是学生中最受欢迎的课外读物。于是,我把学生的和图书馆的所有连环画都集中了起来,在班中开展连环画阅读大赛,以

3、比赛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2、树立榜样。榜样能使学生产生向上的心理。平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毛泽东、高尔基、老舍、叶圣陶、冰心等名人热爱读书的一些故事。在习作训练中,及时表扬班里喜爱阅读、写作进步较大的同学,请他们谈课外阅读的收获,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定期交流。小学生毕竟年龄小,兴趣易激也易失。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阅读课外书籍,兴趣如始高涨,我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朗诵、演讲、故事会、办小报等。让他们在活动中一展自己课外阅读的成果,享受成功的喜悦,继而更有课外阅读的兴趣。 二、授予方法,使学生会读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课就要求教师“致力于导”,并且“多方设法,

4、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得教师教授之谓也。”(叶圣陶语)然后让学生用课上学到的学习方法去指导课外的阅读实践。 思读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问能唤起注意、启迪思维,而课后提示的思考题又是文章的重点,带着课后的问题读书能更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这是我们最常用的学习方法之一。 精读法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重点段落,精心地阅读,仔细地品味,从作者的篇章结构,思想情感中,体会到学习的方法。这种学习方法适用于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如在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我注意让学生透过邱少云的动作、神态及周围环境的描写,了解他的内心,体会课文的中心。在学生初步掌握了如何了解人物内心活动的学习方法后,便要求

5、他们自读下一篇课文凡卡,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浏览法 对所读的课文不是逐字逐句读下去,而是快速地掠视全文,了解内容大略,寻找作者的观点,了解作者的思想。这种阅读方法,往往是用在独立阅读课文中。如在教学晏子使楚时,我便采用了这种方法,让学生快速地浏览全篇课文,并引导思考:楚王用了哪些手段侮辱晏子,晏子又是怎样反驳的呢? 当然,浏览不等于走马观花,而是要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有目的地扫视。 跳读法 在阅读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或自己的兴趣,把不想读或简略的内容跳过去。 三、推荐读物,使学生多读 “课外阅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语文课外活动。”可是课外阅读,毕竟有别于课内阅读。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少

6、,阅历浅,鉴别能力和免疫能力都比较差。因此,当学生兴趣被激发后,我就有选择地向学生推荐内容健康,有利于对他们进行良好的思想教育,又符合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的书籍或篇章进行阅读。 1、探究性阅读 “探究性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和扩展的重要形式之一。目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是从名家的作品中选出的。由于种种原因,文中的某些观点不能全面展开,原著无法尽录。这对于好奇心“穷追力”强的少年儿童来说,未尝不是一作好事,他们为了明白“观点”的产生,为了通晓原著的概貌,于是便“堤内损失堤外补”,在课内外阅读中得到补偿和满足。如我教学完赤壁之战一课后,学生们便兴致勃勃地去读了作者的原著三国演义,从中他们

7、真正了解到了人物性格的发展,故事情节的就化,主题意蕴的加深等等,使他们对作品有了整体的认识,能更准确地理解课文的内容,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同时,学生把课内学到的读书方法延伸到课外阅读中,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扩展性阅读 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少、阅历浅,为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教师要配合阅读教学积极向学生推荐介绍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读物,进一步充实阅读课的内容,为学生架起从课内向课外阅读的桥梁。“扩展性阅读”就是其中的方法之一。这种阅读涉及的范围较广,主要有: 读相同体裁的文章 小语教材中课文的体裁是多样化的。低中年级主要以童话、寓言、故事、诗歌为主

8、,高年级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一定量的应用文和适量的科普文。在阅读教学时,可适当扩展阅读同一体裁的文章,使学生掌握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对不同文体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如低中年级小朋友学童话时,可向他们推荐格林童话三百六十五夜等引人入胜的读物;高年级同学学科普文期间,请他们阅读程度适合的科普读物 读作者的生平、作品 小语课本中,有许多名家的名篇。教学时,可补充有关作者的生平、作品,以供学生阅读。如学习了老舍先生的养花之后,可以让学生去找找这位“人民艺术家”的有关资料,了解他在文学上的贡献,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他的名作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断魂枪等,让学生从老舍的笔下,看到旧社会的虚伪和黑暗。宋代著名爱国诗人陆

9、游的诗,在小学课本中也收录了一些,当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了解陆游的生平后,更对他诗中(如示儿)所蕴涵的强烈的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之情产生了共鸣。然后,再引导学生课外去读陆游的其他作品这样不断地把名家名作推荐给学生,不但扩大了他们的阅读面,而且还大大提高了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读与内容有关的作品 小语教材中的课文主要以写人、写事、写景为主,但课文中所涉及到的人、事、景,学生都了解甚少,为了更好的阅读,在学习之前,可要求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比如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因为课文所写事情发生在1976年那样特殊的年代,学生在理解上有相当的难度,怎样才能拉近两者之间的距离呢?于是课前我便要求孩子们查找了资料

10、,阅读了有关周总理的文章:一束鲜花温暖周总理的睡衣难忘的泼水节一夜的工作大地的儿子周总理,你在哪里学生们通过资料的查找,对总理有了更全面地认识,倍感肃然起敬,所以学习课文时学生个个都沉浸在了失去总理的悲痛中,好几个学生泣不成声,感情达到了高潮。 3、赏析性阅读 学校图书室里均有小说、散文等书籍,这些作品无论是记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抒情,都有值得鉴赏的地方,教师指导学生欣赏阅读这些作品,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其审美能力。另外,一些小学生报刊登载的佳作,由于贴近学生的生活适合学生的口味,很适宜学生课外阅读。学生在课外阅读时,教师要加以指导,变背范文似的读为赏析性的读,让学生在读中陶冶性情,

11、受到启迪。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为了让我们的学生在书的海洋中畅游,为了让他们在知识的滋润下成长,让我们把孩子们的眼光引向校园外那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把他们置于一个宽松自主的大阅读环境之中,让他们有目的地学习、汲取,不断提高阅读能力,自主学习,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李如国 2007.12给予是快乐的反思在小学语文课本中,选编了不少外国的文学作品。高尚的行为全神贯注给予是快乐的等都是外国非常有名的文学作品。这些文章不仅有很强的人文性,而且在谋篇布局上也很有特点。如何教好外国文学作品,很有研究。下面就给予是快乐的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一、整体感知,抓住主要内容。这篇课文主要写谁,写了他怎样的一件事情呢?

12、这篇课文,是以保罗为主要的人物,主要记叙他所经历的事情。只有用这个问题,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的题目,点明了文章的中心,但含义很深,教学不能从题目入手。课文主要讲的是:保罗在圣诞节前夜(“前夜”和“前夕”的概念是不同的),用哥哥送给他的一辆新轿车,载着一位小男孩和他脚有残疾的弟弟兜了一圈,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保罗从那天也才真正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二、弄清思路,分好段落结构。课文没有写保罗怎么载着小男孩和他的弟弟兜圈的情景,而是详细地叙述了原因。保罗怎么会用新轿车载着他们兜圈的呢?情节曲折的,叙述也是很生动的。引导学生弄清作者的思路,对于划分课文的段落,记住情节,理解内容非

13、常重要。在圣诞节前夜,保罗用轿车载着小男孩和弟弟兜了圈。再读一读课文,保罗的轿车经过了哪几个地方?(办公室前、途中、小男孩家门前、“街道上”)学生根据轿车停放的地点,可以把课文分为四段:第一段(17节);第二段(89节),第三段(1011节),第四段(1213节)。段落的大意,很难概括。因此,在这时不必要学生说得很清楚,不说也不要紧。三、仔细品味,理解句子涵意。课文在记叙事情的过程中,作者较多地记叙了保罗和小男孩的对话,以及保罗的心理活动。文章内涵的意思就在这些句子中。因此能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体会保罗的思想感情,是理解这篇课文的难点。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以下问题:1、在办公室前,保罗听了小男孩的话:“天哪!我希望”以为小男孩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但是听了小男孩接下去讲的一句话,却十分惊讶。小男孩讲的哪一句话,使保罗惊讶?那句话是什么意思?小男孩说:“我希望我将来也能像你哥哥那样。”这话的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