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朝阳区 劲松四小 刘安 画杨桃

sj****5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1.59MB
约8页
文档ID:100662890
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朝阳区 劲松四小 刘安 画杨桃_第1页
1/8

设计者刘安劲松第四小学13811600029教学基本信息课题11、《画杨桃》学科语文学段第2学段年级三年级相关领域阅读与积累教材书名: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17年1月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进行对话的过程因此,对本文的教学,我的设计是以自主学习的默读为主,师友互助的朗读补充,让学生在读中去体会、去想象、去感悟、去练习表达,使学生走近作者,走进课文,进入当时的情境里在阅读中有所思,在阅读中有所感,使学生懂得实事求是和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的道理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近代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在教学中要通过文本阅读要培养强化学生良好的朗读、背诵、认真倾听、自主使用信息的习惯2.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分析:《画杨桃》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第3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课文的主题是在故事中明白道理课文语言流畅,故事性强,吸引学生。

课文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写作时,首尾呼应,开头和结尾先后两次点明道理首先课文第一自然段,点明父亲对我的教诲,2-17自然段,介绍了美术课上画杨桃的经过,其中2自然段介绍了作者画杨桃,3-11自然段介绍了同学们和老师第一次讨论我的画,12-16是第二次讨论我对的画,17自然段是老师对我们的教诲,18自然段是写父亲和老师的教诲很相似,使我受用一生,课文以我画的杨桃像不像为主线,学生的前后反应有明显变化,由学生的表现,同学们能够理解到学生说话的语气变了,学生对杨桃的看法变了,以及学生的心理变了,从而帮助学生梳理出文章的主线,由此文章的难点体会老师的神态变化的原因文中老师的教诲,每一句的意思都不相同,且它是由举实例到讲道理的一个过渡,让孩子能够从客观存在的角度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文章前后内容紧密联系,学生和老师的两条线索让同学们思路和想法十分清晰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阅读能力,能够理解课文所表现的人物的变化,会对课文内容进行质疑,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自主意识已初步形成,他们对课文有一定的感受能力,他们能逐渐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道理能通过阅读与讨论,对课文的感受与理解形成大体共识。

充分自主的读文,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前期状况说明:本案为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对文章进行了初步解读,指导学生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学习了文章出现的重点词语,并理解了他们的意思鼓励学生在初读之后提出问题解决一些例如词语方面的简单问题激发学生深入针对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学习第2课时前的测试:1、 你认为老师为什么神态严肃了?2、 你认为老师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结果分析: 第一题分析:学生回答比例样例问题严重性90%嘲笑是错误的65%站在别人角度看问题15%想要教育别人10%90%的同学大都能答道神态严肃是老师在想严重的问题,因为我们第一课时,理解了严肃的含义是使人敬畏,说明老师意识到了学生问题的严重性可是学生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呢,有65%的同学写道了老师认为学生们嘲笑“我”的画不对,所以严肃了15%的同学认为学生们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所以老师严肃了还有10%的同学认为老师意识到了同学们的问题,所以老师严肃了,以及老师想让帮助我们改正问题,所以他又严肃了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理解还是层次很浅显的,且并不全面仅仅理解了文章前半部分的表明含义,而没有对文章后面的第二次对话进行理解。

第二题分析:学生回答比例样例实事求是90%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55%90%的同学都能够体会到看见什么就画什么而仅有55%的同学能够体会到了老师不仅是让我们画画要实事求是,还要告诉我们要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想问题由此可以看出有一半的同学在理解文章的道理时是不全面的我的思考:学生在本篇文章的思想感情的思考上情感基调是正确的,但是许多同学都只能想到表面的含义,而没有挖掘文章更深层次的含义和感情变化所以在课上我需要更多的引导孩子体会和挖掘文章更深刻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更准确、更全面因此,本节课我着力构建“自主学习读中悟,师友互助悟中读”的“自主学习悟读式”教学法以读为本,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感悟,通过第一次试学,让学生利用“析表现,知内心”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决老师严肃了的原因之后通过第二次试学,数句子,了解句子的含义,知道句子之间的关系,来帮助学生理解本课中老师要告诉同学们的道理这两次自主试学,师友互助,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学习以自主学习的默读为主,师友互助的朗读补充,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探究,引发感情共振三)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定需要。

因此,在教学中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运用这样的教学模式,语文课堂必然充满生机活力所以我结合教材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教学中选择了如下教学方法与手段:1、 课上,学生通过自主试学,师友互助讨论,再通过教师精讲中利用析表现,知内心的方法,来理解学生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并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严肃的含义2、 通过第二次试学,让学生利用数句子,找句子之间的联系,明白老师的教诲中的层次以及道理3、 通过对比朗读、补白朗读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情感,提升情感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教学目标:1.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严肃的含义,以及老师神情严肃的原因2. 通过数句子,找句子之间的关系理解老师的教诲,背诵老师说的话3. 通过对比学生的语言和老师的神态变化,理解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所不同,知道看问题要实事求是的道理教学重点:通过对比学生的语言和老师的神态变化,理解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所不同,知道看问题要实事求是的道理教学难点:1、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严肃的含义,理解老师神情严肃的原因2、通过数句子,找句子之间的关系理解老师的教诲,背诵老师说的话4.教学过程一、回顾铺垫 (一)回顾课文内容(二)引发思考:我老老实实认认真真画的画,可同学们看到我的画后却是什么反应?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文章的主要内容,快速使学生进入文本,熟悉起本课的内容。

二、自主学习,引领提升(一)自主学习,师友互助1、学生根据试学提示自主学习试学提示1:默读3-16自然段:1)用直线画出同学们看到我的画后有哪些表现2)批注同学有哪些变化3) 思考: 同学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2、师友合作,交流讨论师友互助(说话单)1)大家请看,我画的学生的表现有 2)从这些表现中看出了学生的 不一样了,是因为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试学提示,主要是为了锻炼学生默读中提取信息,形成解释的能力学生通过默读,提取相关信息,针对提取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再根据信息做出合理的解释自学提示中前两个小问题为第三个问题搭设台阶提示的目的是为了从学生表现入手,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渗透“析表现、知内心”的学法,为第二次学习老师的表现,进而引出中心,成功突破难点作铺垫说话单的设计主要目的是:因为三年级的孩子还比较小,自己可能已经有了一些想法,可是这些想法还不能由点连成线,所以,为了让学生在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更加清晰,有条理,老师为学生铺设了一个台阶,让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学会表达二)感悟同学们的做法1. 动作描写:哈哈大笑,抢答,发出嘻嘻的笑声。

2. 语言描写:抓两次对话的描写不像!” “像五角星!”“不……像 “像……五……五角星3. 过渡:这里两次都是学生的对话,我们一起对比一下,你看到了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不同? 4. 我们发现两次的语气不同了,第一次是十分坚定的说,第二次是吞吞吐吐的说,读出学生的语气变化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让学生能够自主完成寻找学生的表现,简单分析学生的表现,通过对比发现标点符号的不同,体会到同学们的两次对话中语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再通过初步的朗读,读出学生表现当中的不同三)理解学生的改变:1、过度:第一次同学们认为我画的像不像呢?第二次他们认为我画的像不像呢?2、点拨:我们发现杨桃还是那个杨桃,我画的画还是那幅画,可是同学们一开始认为不像,现在认为像, 这说明学生的认识发生了变化3、第一次,第二次对话时时学生分别想些什么呢?4、心理也发生了变化由最一开始的嘲笑变成了现在的惭愧5、总结:我们通过找同学们的表现,分析出同学们的语言,认识上的变化,从而理解了他们内心的想法和变化这样的学习方法叫做析表现,知内心设计意图:“析表现,知内心”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所以在学生找到了表现之后,学生能初步的分析了同学们的变化,而这里老师需要帮助学生搭台阶,使学生逐步分析出同学们的内心世界的变化。

其实是同学们对杨桃的认知的变化,以及同学们心理的改变由此引入本课的教授的学习方法:“析表现,知内心”四)探究变化原因1.老师做了什么使学生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呢?预设:老师让学生坐到我的位子上看——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2. 神态描写:严肃和颜悦色 探究神态的变化3. 老师为什会严肃,老师在想些什么呢?4.解决泡泡:是啊,因为同学们的嘲笑,老师严肃了,因为我们不懂得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老师严肃了,所以老师想这些问题太严重了我们是通过上文知道了老师严肃的原因5.结合下文我们在理解一下老师为什么严肃呢?是啊,学生在课上出现了这么大的问题,老师必须想办法解决6.我们发现我们在解释严肃时,并不是单一的只看了某一部分,而是从整体,既看了上文,又看了下文,从事物间的联系出发,体会老师在整件事情中的作用,梳理出原因的7.总结:当我们认识到自己错误的时候,老师很欣慰,便和颜悦色的给我们讲了由画杨桃引发的道理8.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老师“和颜悦色”的原因9.补白朗读:(1)自己读一读,试着填一下提示语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不像!” (同学们 地说) “它像什么?” “像五角星!” (同学们 地说) “现在你看看那杨桃,像你平时看到的杨桃吗?”“不…….像。

同学们 地说) “那么,像什么?” “像……五……五角星同学们 地说)(2)师友练习分角色朗读(3)展示设计意图: 本部分是要解决本课的难点老师的神态为什么变严肃了这里通过前测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同学们的理解并不全面和深入,他们只理解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和同学们嘲笑别人是不对的,而没有联系下文理解所以在这里设计时,会引导学生不仅要联系上文想问题,更要考虑问题的全面性,所以也要联系联系下文想一想,老师和学生的行为,学生再理解时就会有的放矢在学习了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后,马上利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跟进训练,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最后学生通过补白朗读,将他们对文章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让学生把感情,把理解融入到朗读当中三、加深理解试学提示2:默读课文第17自然段 1、 数一数本段有几句话。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