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2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上传人:jw****88 文档编号:100655936 上传时间:2019-09-24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4.8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2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2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2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2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2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2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2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复习巩固,1.对于一只生活在田野中的蝗虫来说,它的生活环境是指( ) A田野中的植物和蛇、蛙等动物 B阳光、空气、温度、水分等非生物因素 CA与B的总和 DA与B的总和再加上田野中的其它蝗虫,D,2.日常生活中总有“春兰秋菊”、“南橘北枳”之说,造成上述植物生活差异的生态因素依次是( ) A. 温度和水分 B光和温度 C水分和光 D土壤和温度,B,1、影响生物生存的因素包括( )因素和 ( )因素,( )因素主要有( )、 空气、( )、( )等;( )因素包括影响其生活的各种生物。 2、生物与生物之间常见的关系是( )关系,还有( )关系、( )关系、( )关系等。 3、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不断

2、( )环境,也( )和( )着环境。,适应,影响,改变,课前检测,非生物,生物,阳光,水,温度,非生物,生物,捕食,竞争,寄生,合作,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通过本节学习,你将知道:,1、什么是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有什么? 3、什么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4、为什么说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一.生物与环境是一个整体,(一)生态系统 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概念,1.生态系统:在一定区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如一条小河、一块农田、家庭水族箱等,辨定义:下列四项,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 A.一片森林里的所有树

3、木 B.一片森林里,所有的土壤、空气等非生物成分 C.一片森林里的所有的生物 D.一片森林里,所有生物和阳光、空气等无机环境,D,想一想: 一群人、一群鱼是一个生态系统吗?,不是,讨论,1、上图中树皮里面有昆虫的幼虫,昆虫、幼虫和啄木鸟的关系是怎样的? 2、上图中腐烂的树桩最终会消失吗?腐烂后树桩中的物质跑到哪里去了? 3、在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和真菌分别扮演着什么角色?,树 幼虫 啄木鸟,会消失,通过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等分解作用释放 到无机环境中,二、生态系统的组成,细菌和真菌的分解作用使苹果腐烂,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植物生产者,动物消费者

4、,细菌、真菌分解者,生产者,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 真菌,练一练,1.下列生物中,属于生产者的是( ) A.兔子 B. 蘑菇 C.绿藻 D. 草履虫,C,返回,2.下列哪种现象能反映出消费者与 生产者间的关系( ) A羊吃草 B. 羊饮水 C. 蛇吃鼠 D. 狐吃兔,A,你会分析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关系吗?,消费者,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吃与被吃又构成了什么?,食物链,生产者,被取食,被捕食,被分解,被分解,被分解,分解后的产物被吸收,相互依存、相互制约,?,阳光、空气、水、 土壤、无机盐等,生态系统,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二、生态系统的组成,在生

5、态系统中,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都会、水等,它们是各种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2、你能举一个食物链的例子吗?(如何表示呢?),草,虫子,鸟,生产者,消费者,消费者,三、食物链和食物网,1.食物链: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草原生态系统,2.食物链书写: 草 兔 狐,草原生态系统,1.你连接的这些食物链有多少条?他们是互不相关的吗? 2.假如蛇的数量大量减少,那些生物的数量可能发生变化?发生怎样的变化?,9条食物链,是相互联系的,假如蛇的数量大量减少,猫头鹰的数量减少,青蛙、 鼠

6、的数量增加,各种生物数量都会发生相应变化。,食物链和食物网,1.食物网: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 2.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草 兔 狐,“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说的是什么生物现象?,捕食,思考,食物链的组成:生产者 + 消费者,这是否构成一条完整的食物链?为什么?,不是,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 所以,大鱼体内的毒素最多,A微小水生生物,B剑水蚤,C蜻蜓的幼虫,D小鱼,E大鱼,生物富集:指生物从周围的环境中吸收并积累某种物质,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不断增加的现象。有毒物质能够沿食物链积累。,生态系统成分越复杂,生物种类

7、越多,外来干扰,生态平衡破坏,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A,B,5. 假定在一个由草原、兔和狼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如果把狼杀绝,兔的数量将会( ) A.迅速上升 B. 缓慢上升 C. 保持相对稳定 D. 上升后又下降,D,返回,小结: 1.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成分: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 2. 食物链: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形成吃与被吃的关系。 食物链书写:草 昆虫 鸟 3.食物网:一个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 4.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有毒物质能够沿食物链积累。,小结 5.生

8、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超过其自我调节能力,生态平衡遭受破坏。 6.生物富集:指生物从周围的环境中吸收并积累某种物质,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不断增加的现象。(通过食物链实现),课堂训练 1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 . 池塘中的水草 B. 池塘中的鱼 C.池塘中的所有生物 D. 一个池塘 2维持生态系统的存在,下列不是生物成分的是(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阳光、水、空气等 3在“草兔鹰”这个食物链中,如鹰被大量捕杀,则草的数量会( )A . 增加 B. 减少 C.先少后多 D. 先多后少 4某地大量捕捉青蛙,以至稻田里害虫大量繁殖,水稻减产,生态

9、平衡失调,原因是破坏了生态系统的( ) A生产者 B分解者 C消费者 D食物链,D,D,C,D,5下表是对几种生物体内农药含量的测定结果:这些生物与生物之间有着吃与被吃的关系,请问下列哪一条食物链的联系是正确的 ( ) A.ABCDE B.EDCBA C.DABCE D.CEBAD 6能量在食物链的传递中递减,而农药残留在食物链中却( ) A少量增加 B富集 C减少 D不变 7下列食物链中,正确的是( ) 草兔子狼 植物遗体真菌动物 猫头鹰老虎种子 青蛙蛇鼠猫头鹰 8生物圈具有自我维持相对稳定的能力这种能力是( ) 无限的 不受影响 有限的 永不改动,D,B,A,C,9生物圈养育着万物生灵,人

10、和各种生物共同生活在这个大家庭里,它们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角色。下面承担分解者角色的是( )淡水中的衣藻 高山上的油松 土壤中的细菌 朽木上的蘑菇 树上的麻雀 河边的青蛙 土壤中的蚯蚓 树叶上的毛毛虫 池塘里的蠕虫 鲜艳的大丽花 A B C D,D,12下面是生态系统的组成图解,请你补充完整。 植物 动物 细菌、真菌 阳光、空气、水等 13从生物学角度分析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并回答相关问题: 此成语所隐含的食物链是树木_如果乱砍滥伐树木,对这三类动物的数量有何影响?_。,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成分,树木 蝉 螳螂 黄雀,三类动物的数量减少,14根据图和提供的材料,回答问题:很早以前

11、,我国劳动人民就学会了用桑叶喂蚕、蚕沙(蚕粪)养鱼、塘泥肥桑的方法,创造了“桑基鱼塘”生态农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桑基鱼塘”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人们改变以蚕沙直接下鱼塘的老办法,将蚕沙、人畜粪便、秸杆、杂草、树叶等投入沼气池内发酵,制成沼气作燃料,然后再用沼气渣喂鱼。这样,就把传统的“桑、蚕、鱼”农业结构,变成了“桑、鱼、气、蚕”的新型农业结构。,(1)该生态系统中,桑与蚕是_关系。 (2)在利用蚕沙、人畜粪便、秸杆、杂草、树叶等物质生产沼气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生物主要是_。 (3)鱼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最终来源于 _。(4)该生态系统中,物质经多次重复利用,提高了_率。 (5)DDT是一种很难分解的有毒物质,如果DDT进入该生态系统,体内DDT含量最高的生物应是_。,吃与被吃,甲烷菌,太阳,物质的利用率,鱼,草,鼠,蛇,狐,兔,鹰,1.你连接的这些食物链有多少条?他们是互不相关的吗? 2.假如蛇的数量大量减少,那些生物的数量可能发生变化?发生怎样的变化? 3.哪些生物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5条,相互关联),(鼠数量先增加后减少),生产者:草;消费者:鼠、蛇、兔、狐、鹰; 分解者:细菌、真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