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学(阴阳学说)

上传人:龙*** 文档编号:100637966 上传时间:2019-09-24 格式:PPTX 页数:32 大小:550.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护理学(阴阳学说)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中医护理学(阴阳学说)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中医护理学(阴阳学说)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中医护理学(阴阳学说)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中医护理学(阴阳学说)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护理学(阴阳学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护理学(阴阳学说)(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中医基础理论,上节课的主要知识点,1、中医护理学的两个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辩证施护 2、整体观念的概念:人(五脏为中心)、人与外界环境(自然、社会) 3、证(部位、原因、性质、邪正)、症、病 4、辩证施护:认识疾病和护理疾病的过程 5、同病异护、异病同护 6、重要医学书籍,重 点,1、阴阳概念 2、阴阳的相互关系: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3、阴阳的临床应用,一、阴阳的概念,第一节 阴阳学说,定义: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它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来源: 朝向阳光温暖、明亮阳 背向阳

2、光寒冷、晦暗阴,普遍性例子,水火;天地;男女,不局限在某一个事物. 水,地,女-阴 火,天,男-阳 阴阳属性的普遍性: 指阴阳属性并不局限于某一特定的事物,而是普遍存在于 自然界各种事物或现象之中,代表者相互对立而又联系的两 个方面。如水火,天地,动静,气血,昼夜都可以划分阴阳 。所以事物的阴阳属性具有矛盾范畴的普遍意义。,二、阴阳的属性,第一节 阴阳学说,事物阴阳属性归类表,阴阳相对性举例,转化性: 冰与水比较: 冰-阴,水-阳; 水与蒸汽比较: 水-阴,蒸汽-阳 比较对象不同,水的阴阳属性可以改变. 可分性:,阳中之阳 阳中之阴 阴中之阳 阴中之阴,平旦,夜半,中午,傍晚,昼-阳,夜-阴,

3、后半夜 前半夜,上午 下午,三、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第一节 阴阳学说,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生命活动便告终止,1、阴阳的相互对立 阴阳-对立的、矛盾的 两层含义 阴阳-相互制约 如寒-热; 昼-夜; 水-火; 动-静。,2 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互根互用,是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又称阴阳“相成”。 阴阳互根,是说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阴阳相互依存关系,称为“互根”。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在相互依存的基础上,某些范畴的阴阳关系还体现为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的过程。 又称阴阳依存。 如寒-

4、热;内-外;男-女。,例如:互根互用的基础和纽带,阳中涵阴,阳依阴而存在,阳以阴为源而生。,阴中涵阳,阴依阳而存在,阴以阳为根而化,独阳不长,阳中无阴-独阳,阴中无阳-孤阴,孤阴不生,依存关系破坏,失去相互滋生、相互促进关系,3 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消长,是指阴和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处于静止的和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消,意为减少、消耗。长,意为增多、增长。 阴阳平衡,是指在正常情况下,由于阴阳相互制约而维持的一种协调稳定状态。 阴阳消长平衡,是指阴和阳之间的协调稳定平衡状态,不是静止的和绝对的,而是在一定限度、一定时间内 “阴消阳长”、“阳消阴长” ,以保持

5、相对的动态平衡。,例1:以四时气候变化而言,,从冬 春 夏,气候从寒冷逐渐转暖变热,即是“阴消阳长”的过程 由夏 秋 冬,气候由炎热逐渐转凉变寒,即是“阳消阴长”的过程,一年总体 阴平阳秘,例2:以人体的生理功能而言,,白天阳盛,故机体的生理功能也以兴奋为主; 黑夜阴盛,故机体的生理功能也以抑制为主。 子夜一阳生,日中阳气隆,机体生理功能由抑制逐渐转向兴奋,是“阴消阳长”的过程; 日中至黄昏,阳气渐衰,阴气渐盛,机体生理功能也从兴奋转向抑制,是“阳消明长”的过程 动态平衡的重要性:阴阳消长平衡(阴平阳秘)即健康,阴阳的消长失调即是病理状态。,4 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转化,是指阴阳矛盾对立的双方

6、,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阴阳的相互转化,一般都表现在事物变化的“物极”阶段。 原因:阴阳矛盾对立双方之所以能够相互转化,是因为对立的双方在其运动中已相互倚伏着向其对立面转化的因素。 条件:但是,阴阳的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重”、“甚”或“极”就是促进转化的条件。即是说,阴寒到了“重”、“甚”或“极”的阶段,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就可以转化为阳热;阳热到了“重”、“甚”或“极”的阶段,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就可以转化为阴寒。在这里,“阴阳之变”的条件是主要的,没有一定的条件,便不能转化。当

7、然,促使转化的条件,还有内、外之分。,4、阴阳的相互转化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夏 阴消阳长 阳消阴长 春 秋 阴消阳长 阳消阴长 冬,例1:就生理而言,抑制和兴奋的互相转化,即是如此过度兴奋(整夜不睡上网)之后会变成抑制(第二天白天感觉疲劳)。 例2: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阳转阴,由阴转阳的变化亦是常常可以见到的。如某些急性温热病,由于热毒极重,大量耗伤机体元气,在持续高热的情况下,可突然 出现体温下降,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阳气 暴脱的危象,这种病证变化,即属于由阳证转化为阴证。此时,若抢救及时,处理得当,四肢转温,色脉转和,阳气得以恢复,病情又可出现好

8、的转机,例如:消长和转化的内在依据,阳,阳,孤 阴,阴,阴,阳中藏阴,阳才有向阴转化的可能性,独 阳,阴阳消长,阴阳转化,阴 阳 平 衡,例:季节变化,四 春温 季 春夏所以温热,是春夏阳气上升抑制了 气 夏热 秋冬的寒凉之气 候 秋凉 变 秋冬所以寒冷,是因为秋冬阴气上升 化 冬寒 抑制了春夏温热 之气,三、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第一节 阴阳学说,阴阳的基本变化规律,四、阴阳学说在中医护理学中的应用,第一节 阴阳学说,1.人体部位的阴与阳分类,四、阴阳学说在中医护理学中的应用,第一节 阴阳学说,人生有形 不离阴阳,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人体脏腑组织的阴阳属性: 就大体部位来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

9、体表属阳,体内属阴。 就其背腹四肢内外侧来说则背属阳,腹属阴;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以脏腑来分五脏阴(属里藏精气而不泻);六腑阳(属表传化物而不藏) 心肺居于上部(胸腔)属阳 心:阳中之阳 五脏之中 肺:阳中之阴 肝脾肾位于下部(腹腔)属阴 肝:阴中之阳 脾:阴中之至阴 肾:阴中之阴 每一脏腑阴阳之分:心有心阴、心阳;肾有肾阴、肾阳等。,四、阴阳学说在中医护理学中的应用,第一节 阴阳学说,四、阴阳学说在中医护理学中的应用,第一节 阴阳学说,2. 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物质与功能的矛盾运动 功能活动:阳气(阳)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 营养物质:阴精(阴)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与血的关系 气:阳

10、血:阴,常态阴阳平衡 病态阴阳失衡,2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例如:以功能活动与脏器组织相对而言 功能活动阳,脏器组织阴 生理活动(消化)损耗(馒头)阴阳对立制约 消化系统结构产生生理功能(消化功能)阴阳互根 生理活动(消化)损耗(馒头)化生补充了新的物质基础消长平衡和转化,3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阴阳失调(阳盛则热,阳盛 则阴病;阴盛则寒,阴盛则阳病;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邪气阴邪、阳邪之分,正气阴精与阳气之不同。,1.阴阳偏盛: 2.阴阳偏衰: 3.阴阳互损:机体的阴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常可导致对方的不足,即所谓“阳损及阴”,“阴损及阳”,以致最后出现“阴阳两虚”。

11、4.阴阳转化:人体由于阴阳失调而出现的病理表现,还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各自向其相反的方面转化,即阳证可以转化为阴证,阴证可以转化为阳证。,四、阴阳学说在中医护理学中的应用,第一节 阴阳学说,四、阴阳学说在中医护理学中的应用,第一节 阴阳学说,3.人体的病理变化,调整阴阳,阴盛,阴阳 偏盛 实证,实寒证 寒者热之(热性方药),伤阳,兼阳虚(酌加温阳药),阳盛,实热证 热者寒之(寒性方药),伤阴,兼阴虚(酌加养阴药),阴虚,阴阳 偏衰 虚证,虚热证 补阴(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虚,虚寒证 补阳(阴病治阳,益火 之源,以消阴翳。),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衡 阴盛 阳盛 阴虚 阳虚 生理状态 实证 病理状态 虚证,阴阳失调示意图,生理调节平衡点,阴阳平衡,阳胜,阴虚阳亢,阴盛阳虚,阴阳两虚,阴胜,热,寒,热,寒,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阴阳失调),第一节 阴阳学说,3. 阐述人体的病理变化,阴阳学说在临床中的应用,阳偏胜,阴偏胜,阳偏衰,阴偏衰,阴阳偏胜都是实证。阳胜是实热证,阴胜是实寒证。 实证方法:损其有余。 实热证:寒凉药(热者寒之); 实寒证:热药(寒者热之) 阴阳偏衰都是虚症。阳偏衰是虚寒证,偏阴衰是虚热证。 虚症方法:补其不足。谁少补谁。 虚寒证:补阳 虚热证:补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