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第三版 孙昕光)课件课件-诗歌-长恨歌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100576760 上传时间:2019-09-24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5.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语文第三版 孙昕光)课件课件-诗歌-长恨歌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大学语文第三版 孙昕光)课件课件-诗歌-长恨歌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大学语文第三版 孙昕光)课件课件-诗歌-长恨歌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大学语文第三版 孙昕光)课件课件-诗歌-长恨歌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大学语文第三版 孙昕光)课件课件-诗歌-长恨歌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语文第三版 孙昕光)课件课件-诗歌-长恨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语文第三版 孙昕光)课件课件-诗歌-长恨歌(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结合作品具体内容,理解该诗主题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2、分析李隆基和杨玉环两个人物形象的典型特征。 3、了解该诗情节曲折生动、极富于传奇色彩的特点。 4、学习和掌握诗中采用的比喻、对偶、借代、夸张、顶真等多种修辞手法。 5、熟读该诗,记忆其中的精彩佳句。,一、课文的写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缘起,据白居易的朋友陈鸿说,他与白居易、王质夫三人于元和元年十月(806)到仙游寺游玩。偶然间谈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这段悲剧故事,大家都很感叹。于是王质夫就请白居易写一首长诗,请陈鸿写一篇传记,二者相辅相承,以传后世。因为长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他们就称这首诗叫长恨歌,称

2、那篇传叫长恨歌传。 为什么主张诗歌讽谕现实的白居易能写出怀念历史上一度昏庸的玄宗、同情事实上不一定值得赞美的李杨爱情? 一些研究者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思想基础,一是在中唐时期流传着谈论开元遗事的风气,其中渗透着人们对玄宗的怀念之情。安史之乱后的中唐,藩镇割据于内,吐蕃侵扰于外,宦官专权于朝,人民生活每况愈下。人们不满于现实的分裂和动乱,向往着太平盛世,希望一个有能力的皇帝改变这种现实。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免产生对盛唐之世的怀念,必然想到玄宗。玄宗一生前后期的所作所为,又给人们提供了王朝兴盛衰乱的历史教训,也留下了大量值得怀念的东西。各种原因促使当时社会上形成一股谈论开天遗事的风气:“白头宫女在,

3、闲坐说玄宗”。而杨贵妃又是和后期的玄宗、和盛唐历史密切相联的人物。玄宗对她的无比宠爱,她和玄宗的关系,是构成玄宗形象的一个重要部分。她被,当作安史之乱的“祸根”而处死,确实给玄宗带来了巨大痛苦。晚年的玄宗,被尊为太上皇,受肃宗的猜忌和监督,身居西内,身边“无一旧人”。在人们对盛世、进而对玄宗怀念的基础上,不能不对玄宗这种凄凉孤寂的晚景表示同情;对于玄宗对杨贵妃的深情在封建帝王说来极为罕见的“钟情”和“专一”,表示赞叹:对他们的悲剧结局表示同情、惋惜和感伤。而在事变过后,痛定思痛,在对历史的回顾和反思中,“堂上有兵天不用,幄中无策印空多”,“未必蛾眉能破国,千秋休恨马嵬坡”(徐夤开元即事)等为杨

4、贵妃鸣不平,对杨贵妃抱有同情之心的人也渐渐多了起来,于是民间产生了大量关于贵妃、玄宗的爱情传说。从长恨歌传言“暇日相携游仙游寺,话及此事,相与感叹。质夫举酒于乐天前曰: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看,长恨歌是根据民间传说加工润色而成的。即长恨歌所流露的感情,是那个时代许多人所共有的感情。 长恨歌写作的基础之二,是白居易个人的恋爱经历和爱情理想。白居易36岁结婚。据一些专家考证,他晚婚的原因是他青年时代在徐州符离有一个情投意合的姑娘,由于姑娘的家庭地位不高,社会上等级门第观念的阻隔,使他们终究没有能正式结婚而为社会承认,这给诗人带来了巨大的痛苦。直到诗人后来离开符离与这

5、位女友永别后,还一直眷恋着她。白居易的长相思、寄湘灵、感情、花非花等诗都对此有所,流露。诗人曾这样沉痛地写道:“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日,乌头虽黑有白时;惟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潜别离)白居易写作长恨歌时35岁,即已经离开了这位女友还未与后来的杨氏夫人结婚之时。诗人饱尝了相思的苦痛,渴望着真挚的、永不分离的爱情。因此,在对李杨爱情的民间传说为基础的创作中,他融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以出世之才对这些“希代之事”进行了加工润色,按照自己的爱情理想塑造了李杨形象。在对李杨的无休无止、绵绵不绝的刻骨相思的刻画中,倾注了自己

6、的愿望与苦痛、希冀与追求,“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赋予主人公以坚守信义和生死不渝的品质。在朝朝暮暮的思念、上天入地的寻找中,把李杨爱情升华到理想的高度,使之符合于自己的观念。这就是白居易写作歌颂李杨爱情的长恨歌,并且写得如此感人的思想基础。 二、课文的思想内容 这首诗以李杨爱情悲剧为题材,批判唐明皇的荒淫误国和杨贵妃的恃宠致乱,但同时对二人的真挚爱情寄予了深切同情,从而形成了批判与同情并存、讽刺与惋惜兼容的复杂主题。,长恨歌虽以帝王腐败爱情为题材,但是表现了人类对爱的真诚追求。在作者饱蘸感情的笔下,杨贵妃姿容绝世,楚楚可怜,无论生前死后,都对玄宗一往情深,足以唤起人们对她的同情和惋

7、惜;而唐玄宗作为大唐帝国的皇帝,“后宫佳丽三千人”的主人,居然能有“三千宠爱在一身”的可爱和深情一面,因而人们情不自禁地与诗人一起,由对李杨荒淫误国的憎恨,逐渐转为对他们爱情悲剧表示同情、发出叹息。伴随着玄宗悔恨和杨贵妃憾恨的不断加深,人们的同情和叹息也与日俱增,绵绵不绝。这是长恨歌传诵不衰的主要原因。 三、课文的艺术特点 1、情节曲折,故事生动。作品前半部分实写二人的曲折相识、疯狂相爱,以及玄宗被迫处死杨贵妃死后的无限思念;后半部分则幻写杨贵妃在蓬莱仙阁中对玄宗的寂寞思念和深沉期待,李杨二人天上人间彼此牵挂,思念绵绵,从而形成相爱之人不能厮守的“长恨”。 2、抒情色彩浓厚。诗人创作这首诗的时

8、候,正当个人爱情最热烈的季节,内心感情十分丰富。我们看到,在作品凡是便于抒情的人物心理描写和环境气氛渲染上,作者都泼墨如雨,务求尽情。象“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将杨贵妃死后玄宗对她随时随地的思念表现得生动感人;,长恨歌 汉朝皇帝爱美色,虽然统治天下多年,可是这件事情却一直没有着落。 杨家有个少女刚刚长大成人,深居闺门很少有人见过。 天生的美丽姿质怎能被埋没?果然有一天被选到君王的身侧。 她的眸子一动或一笑,万般妩媚动人根本无法细说。 皇帝妃嫔无限多,见了杨贵妃统统都失色。 早春的天气还有些冷,她却被皇帝带到华清池。 池水柔滑温度

9、又适宜,她的皮肤白嫩像油脂般的细腻。 离水出浴她被宫女们搀扶着,体态婀娜周身看起来没力气, 原来是刚刚受到了皇帝的恩宠没多时。 云儿一样的鬓发花儿一般的貌,头上戴着珍珠成串的金步摇。 罗帏帐上锦锈着芙蓉草,温暖如春地度良宵。 春宵苦于太短,讨厌的太阳一下子就蹦得老高。 在后宫里的时间感到不够用,从此君王不再设早朝。 她要陪伴皇帝宴饮,她要承受皇帝的抚爱,,春天要跟随着皇帝出游,夜晚要做好单独接待。 后宫的美女有三千人,皇帝对三千人的宠爱现在都集中在她一身。 她在“金屋”打扮好了等待着皇帝,皇帝从“玉楼”宴罢回来往往是带醉入寝。 她兄弟姐妹都受到了列土封疆的恩典,惹人羡慕的光彩炫耀杨氏族人。 从

10、此人们不重生男重生女,她居然改变了天下父母心。 骊山上有一座华清宫,它的高度几乎耸入云层。 那里演奏的乐曲非同凡响,随风飘荡到处可以聆听。 轻歌曼舞伴奏着管弦交响,整天演奏也满足不了君王的欲望。 战鼓惊天动地传自渔阳,这才惊乱了舞步打断了霓裳。 烟尘滚滚弥漫了九重城阙,千车万骑向着西南退却。 出了都城西门约有一百余里,翠羽华盖摇摇行走又停歇。 六军徘徊不动皇帝也无办法,几经周折美人终于死在马嵬坡下。 翠翘、金雀、玉搔头,首饰撒了一地也无人收。 君王撩起衣袖,掩面哭泣竟无法挽救。 回头看看杨妃死处,血水泪水早巳汇合成流。 黄尘飞扬秋风萧索,攀缘着高耸迂回的栈道登上剑阁。,在前方屹立的大概就是峨嵋

11、山,山下很少有行人经过。 旌旗仪仗毫无光彩,太阳的光线也十分微弱。 蜀地的江水碧绿,蜀地的山峦青葱。 它们勾起了君王的心事,它们引起了圣主朝朝暮暮的思念之情。 行宫的上空升起了皎洁的明月,圣主的脸上带出了忧伤的表情。 夜间的风雨吹打着檐铃,铃声就像是断肠声。 天旋地转大局改变,皇帝的龙驾返回长安。 到此踌躇不忍离去,原来是到了马嵬驿。 马嵬坡下焦土一片,只见葬身之地不见美丽容颜。 君臣相顾哭成一团,泪水沾满了衣衫。 行军路上马蹄散乱,心情沉重地返回了长安。 皇宫池苑依然如旧,太液池里的芙蓉婷婷妩媚,未央宫前的柳叶飘飘下垂。 芙蓉就像是贵妃的面孔,柳叶就像是贵妃的双眉。 面对这般情景,怎能不让人

12、伤心落泪? 触景伤情,不分春夏秋冬。 不论是春风桃李花开日,不论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红叶落满了台阶也无心让人去打扫。 梨园弟子新添了许多白头发,椒房的太监宫女也都逐渐衰老。 “夕殿萤飞”意兴索然,挑尽了灯草也未能成眠。 报时的钟鼓响得非常迟慢,好一个难熬的秋天夜晚! 天上的星河明光闪闪,什么时候才能盼到日出东山? 鸳鸯细瓦积满了厚厚的寒霜,翡翠绣被冰凉谁与君王共用一床。 生离死别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她的魂魄从来没有进入过君王的梦乡。 临邛的道士本是鸿都的来客,能以精诚的法术招来魂魄。 他很同情君王的相思之苦,就让方士尽力去为主子寻索。 方士腾云驾雾奔走如闪电,升天人地到处都找遍。

13、向上找遍了九霄云外,向下找遍了地下黄泉。 上上下下茫茫一片,却连贵妃的影子也不曾见。 忽然听说海上有座仙山,仙山就在虚无缥缈之间。 楼台殿阁玲珑剔透,五彩祥云中出现了一群体态柔美的天仙。 其中有一人道号叫太真,雪白的皮肤花一样的脸, 看样子就是君王日夜思念的杨玉环。,在金阙西厢敲响了白玉门,小玉、双成辗转通报给太真。 听说是汉朝天子的使臣到,九华帐里惊动了梦中的美人魂。 一手推开了绣枕,一手揽住了衣裙。 下床之后徘徊了一阵,掀开了珠帘绕过银屏转过身。 她的发鬓不整,她的花冠不正。 刚从梦中惊醒,匆匆来到门庭。 风吹衣袖高高飘起,还是跳霓裳羽衣时的舞韵。 如花似玉的容颜看来有些寂寞愁闷,双颊上沾

14、满了行行泪痕。 像一枝洁白的梨花,被春雨浞得湿淋淋。 含情脉脉地凝视着方士,希望转达她对君王的致意。 “别后已有一年许,看不到君王的容颜也听不到君王的话。 昭阳殿里的恩爱断绝得如此之快,蓬莱宫中的岁月实在难挨。 转过头来俯视人间世界,不见长安只见尘雾重叠。 只好用这定情之物表达我深切的怀念, 请把旧日的钿盒金钗捎到君王面前。 钗留一股盒留一扇,钗盒各掰自成两半。,但愿彼此的爱情像黄金宝钿一样地坚贞, 或天上或人间总有一天会重新相见。” 临别时为了捎个口信再次恳求方土, 口信里边有句誓言俩人心心相知。 那是七月七日住在长生殿时, 夜半无人暗自立下的山盟海誓: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15、 天长地久总有穷尽日,此恨绵绵绝无了结期。,直陈其事,而铺陈详密,宛如画出,使今世人读之,犹可想见当时之事,余以为当为古今长诗第一。(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 乐天诗如长恨歌、琵琶行,皆所谓老妪解颐者也。然无一字不深入人情,而且刺心透髓,即少陵、长吉歌皆不能及。所以然者,少陵、长吉虽能为情语,然犹兼才与学为之;凡情语一夹才学,终隔一层,便不能刺透心髓。乐天之妙,妙在全不用才学,一味以本色真切出之,所以感人最深。由是观之,则老妪解颐,谈何容易!(清黄周星唐诗快) 记事文之最上乘者,不著一句议论,而褒贬之意,自在言外,今观如此长歌,虽通体叙事,而读之便觉得美人情重江山轻,不啻为明皇一生写照,何等气魄?

16、至于文字之哀艳动人,气度之从容不迫,声调之婀娜有致,尤令人百读不厌。(王文濡唐诗评注读本卷二) 长恨歌为具备众体裁之唐代小说中歌诗部分,与长恨歌传为不可分离独立之作品,故必须合并读之赏之评之。明皇与贵妃之关系,虽为唐世文人公开共同习作诗文之题目,而增入汉武帝李夫人故事,乃白陈之所特创。(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一、这首诗的主题具有双重性:通过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悲剧的描写,既有对李杨荒淫误国的讽刺批判,同时也有对李杨悲剧的同情,对李杨真挚和专一的爱情的歌颂。 二、“此恨”之义直接关乎全诗主题的解释。单就这四句诗的局部来看,“此恨”的意思明显带有对李杨爱情深感惋惜的意思: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真挚爱情却不得不长期面对生离死别,“此恨”乃为“长恨”。但是,联系诗前面“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从此君王不早朝”、“尽日君王看不足”等一系列因宠杨而导致唐明皇疏远朝政的交待来看,最后的“此恨”还含有主人公对以往荒淫误国进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