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期末考核--试论教育文化功能的形成、释放与完善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0569000 上传时间:2019-09-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原理期末考核--试论教育文化功能的形成、释放与完善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教育学原理期末考核--试论教育文化功能的形成、释放与完善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教育学原理期末考核--试论教育文化功能的形成、释放与完善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教育学原理期末考核--试论教育文化功能的形成、释放与完善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教育学原理期末考核--试论教育文化功能的形成、释放与完善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学原理期末考核--试论教育文化功能的形成、释放与完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原理期末考核--试论教育文化功能的形成、释放与完善(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教育文化功能的形成、释放与完善东升二中 随着人们教育思辩的成熟,不少人己意识到必须从整体上来认识现代教育的功能。为了更好地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首先就必须进一步完善教育的文化功能,因为文化功能作为现代教育最基本的功能,它是教育整体功能释放的基础。本文试从普通学校教育的角度,就上述问题作些较为深入的探讨。一、教育文化功能意义论1、教育文化功能之涵义 教育是传承人类文化的重要手段,可以说教育与文化是一对不可分离的孪生姐妹。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其一是有效地传递和发展人类文化,其二是加速实现人的社会化;其三是有力地推动社会的进步。从尝.体上说,教育文化功能的形成是以文化知识为内核的,

2、其释放是以人为载体的,其完善与否是以社会效益为唯一标准的。 什么是文化,历来有各种各样的定义。广而言之,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见辞海“文化”条),而学校教育意义上的文化则主要涉及人类的精神财富。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对文化下过一个较有权威性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已包括知识、信仰、道德、艺术、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中所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为了具体分析,社会学家通常把文化归结为五太要素:语言符号体系、知识技术体东、行内习惯体系、价值规范体系、信仰宗教体系。从文化的构成要素来看,学校教育的内容即涉议了人类文化的基本范畴。一般地说,影响教育文化功能形成

3、与释放的主要因索有:学校传授的文化知识的框架是否完整,文化知识的传授是否以促进人与社会的发展为标准;传递文化知识的手段与形式是否有效,学校及社会对人才的选择与分配是否合理。由于文化知识是构成教育文化功能最基本的内核,因此,教肖文化功能释放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教育内容的完整与否。这就要求普通学校课程的组合必须贯彻基础、系统、精选、科学的原则。总之,学校教育的过程,既是传承、整理人类文化的过程多又是创造、更新人类文化的过程。2、 教育的文化功能是教育整体功能释放的基础现代教育具有经济、政治、文化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多方面的功能,但教育整体功能的释放必须以文化功能为基础。首先,从教育经济功能的形成与释

4、放来看。教育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地不是依靠自然资源、资金设备等物质条件,而是靠全面提高人的文化科学素质,通过人使科学技术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对普通,教育来说,其经济功能的形成与释放主要是通过文化科学技术在全体学生(未来劳动者)中的普及,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科技水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倚重于人的智力开发和科学技术的更新,因而可以说,离开了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传授,教育的经济功能就成了无本之木,现代经济的发展也就难以为继。再从教育政治功能的形成与释放来省。所谓教育的政治功能,其核心是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认同一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包括

5、一定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伦理现念、法律规范和社会规范,从而维护一定社会的政治稳定和政权延续。而这一切,无不以文化知识为基础。列宁曾深刻指出:“文盲是站在政治之外的,必须先教他们识字,不识字就没有政治,不识字只能流言蜚语、传闻偏见。而没有政治。”(列宁全集第33卷第55页) 最后,从人的全面发展来看。教育整体功能的形成是以文化知识为媒介的,而其释放,必须以入为载体,这是教一育的本质规定。一方面,实现人的全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是人对文化科学知识的掌握,如果撇开社会等其他因素不谈的话,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与他所掌握的文化科学知识的多少是成正比的。另一方面,教育功能释放量的大小,与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发挥

6、作用的多少也是成正比的;而人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他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就必须尽可能多地掌握人类文化的精华。正是在以上意义上说,人的全而发展也好,教育整体功能的释放也好,都必须以文化科学知识为底蕴。当然,说教育的文化功能是教育整体功能得以形成与释放的基础,并不意味着文化功能可以取代其他功能,而无非是为了强调文化功能的基础性,从而使教育的整体功能发挥得更实在、更有效。 实际上,教育的功能是一种整合功能,其任何一个方面的功能,都是与其他方面的功能相辅相成的。3、教育的文功能是动态发展的教育的文化功能不会一成不变,其内涵是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对此,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第一,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

7、展,人类文化本身也是在不断生发、不断更新的,以人类文化精华为内核的教育文化功能,当然也应不断地发展变化。尤其是进入现代社会,伴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间文化交流的加快,人类文化积累的速率不断加快,新的知识、新的文化元素以加速度的状态不断涌现,这就决定了为传递文化、适应社会发展为本旨的教育文化功能也必须保持动态的发展,以很好地完成它的本来使命。第二,文化是一定社会的经济机政治的反映,因此,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阶段对于文化的需求及其选择标准也是不同的,这种不同决定了对人的社会化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在不同制度的社会中,由于统治阶级的不同意志,对文化的选择和对人的社会化的要求会出现迥然

8、不同的标准,这一点自不待言。就是在同一社会中的不同历史时期,这种标准也会表现出不同的侧重,如我国五十年代的标准同八十年代标准相比,就反映出很大的不同。正是由于社会与时代对文化的选择以及对人的社会化的要求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作为人参与社会生活作准备的教育,其文化功能当然也应该是动态的发展的。由于教育与文化的发展不可能绝对同步(因为教育对文化有一个选择、整理和吸收的过程),所以,教育相对于文化的发展来说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是正常的,但是这种滞后性绝对不能凝固化一一从另一面看,正是由于这种滞后现象的存在,教育的文化功能才需要永远保持动态的发展。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从总体上得到两点启示:其一,教育的文化功能

9、是现代教育最基本的功能,因此,任何对教育的期望值,都必须以此为前提,这也可为说是教育的本质规定之一,任何舍本逐末的做法一一比如出于一时之需而片面地强调教育的经济功能一一到头来必然会影响到教育整体功效的发挥。其二,社会对文化的需求是发展的,因此,教育的内容也要相应地不断更新、不断发展,“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商君书更法),“世易时移,变法宜矣”(昌氏春秋察今) ,这些古训,很值得我们借鉴。二、教育文化功能窄化论毋庸讳言,现行教有的文化功能严重地窄化了,其集中表现是:教育在传递人类文化精华,促进人的社会化,推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日益弱化。如前文所述,影响教育文化功能形成与释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下

10、面试就此作些具体分析。1、知识体系的凝固化教育文化功能的正常形成与释放是以知识体系的不断更新为前提的,但几十年来,我们学校教育所传授的知识体系却形成了一个自我封闭的自循环系统。从开设的科目看,五十年代的课程结构与八十年代的课程结构,无论在内容上还是数量上都没有实质的变化,这种几十年一贯制的课程结构,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教育传递的文化远远落后于社会文化的发展。如果说,课程开设的多少与文化的实际蕴含量没有必然联系的话,那么,学科知识更新的程度则更能说明问题了。几十年来,多数学科的知识体系也没有多大程度的更新。以与社会文化发展联系相对密切的人文学科为例,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史实与事件,很少或者没有纳

11、入学科知识体系,甚至有些有违历史原貌的东西,还在课程中被传授。另外,由于知识体系的自我封闭与僵化,致使人类文化发展中产生的许多具有基础性质的新文化元素也被排斥于课程之外。如环境科学、生计科学、思维科学,以及自然学科中一些基础的新兴学科与边缘学科等等。当然,这并不是说几十年来我们的学校课程一无变化,事实上我们也在不断地作些修修补补,但这种变化相对于人类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的需要来说,是微乎其微的。从总体土说,几十年来因循守旧,课程内容日见庞杂,知识程度日益艰涩,学生负担不断加重;而另一方面,学校课程对人类文化的载负量逐渐下降,教育的文化功能日见衰微。2、课程标准被异化学校课程是教育目的的具体体现,它

12、根据一定的目标把各种文化物质组合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课程框架。因此,课程标准被执行的信度与效度,对教育文化功能的完善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客观地看,对现行的各科标准,教学大纲中都有比较准确的表述,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导致课程标准跟教学实际严重脱节,在一定程度上教学实践甚至制约了教学目的的实现。 如语文学科,本应是使学生具备理解、表述等社会交际能力,但实际教学却大多纠缠于词语分析与华而不实的文章作法,如数理与自然学科,本应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认识自然的能力,以及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与空间想象能力,但实际教学却充斥着大量的习题演练,如社会学科本应是让学生积累一定的社会经验,提高认识社会的能力,

13、但实际教学却被支离破碎、不成系统的知识传授所主宰;如德育学科,本应是知、情、意、行并重,旨在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但实际教学中情意与认识被严重割裂,以至造成部分学生的双重人格;如美术学科,本应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但实际教学却主要被美术所替代。 凭心而论,出现上述现象的责任,主要责任不在教师,作为以传授知识为天职的教师,心中未必没有课程标准,未必不想执行课程标准。问题在于:片面的价值导向、不公正的评价标准,使得教师身不由己,无能为力一一这是课程标准被异化的实质。由于课程标准被异化,使得知识的文化价值被贬低了,其结果自然是教育文化功能的窄化。3、学校教育的文化环境缺乏必要的矫饰 学校教育的文

14、化环境,是指校园文化、教育媒体以及一切影响文化知识传授的因素。大致来说,可以包括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学校中的人际关系、校风校貌以及校园环境布置等;如果放得更宽泛一些,我们不妨把教育的条件与手段也看作是构成学校教育文化环境的因素之一。学校教育的文化环境主要作为一种潜在的教育因素,每时每刻,无所不至地影响着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掌握、行为习惯的形成,乃至人格的完善。然而在我们目前的学校教育中,对文化环境的矫饰是普遍被忽视了的;学生的课余生活大都缺乏生机与引导,学校内的人际关系很难得到有意识的矫饰,校园风貌往往游离于学校教育整体之外,另外,教育条件的不完善与教学手段的陈旧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如果说,原有的

15、教育条件与手段是符合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教学需要的话,那么,再以这样的条件与手段来提高学生的智力,就难免显得捉襟见肘了。由于学校教育的文化环境缺乏必要的矫饰,不但影响了文化知识传递的效率,而且它本身还造成了学生文化内蕴的某些缺损。4、学校教育模式严重封闭 目前,学校教育“围墙化”的倾向十分严重,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日益呈分离状态,其后果是:学生所掌握的文化知识与社会生活日趋隔离,缺少将所学到的文化知识融合贯通地应用于社会实践的能力。从理论上说,文化知识是客观存在的,本身不存在升值与贬值的问题,但由于它以人为载休,一旦加入了人的因素,客观上也就造成了文化知识的增值与贬值现象。从这一点看,学校教育模式

16、的封闭就必然会导致教育文化功能的窄化。5、学校教育没有形成合理的选择与分配机制 所谓学校教育的选择与分配机制,通常是指学校根据每个人的天赋条件和发展趋向,施以合理的教育,使每个人的智慧和能力与他未来的职业、专业相适应,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需要。由于合理的选择与分配从根本上是受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水平所制约的,因此,根据我国的现状,要让每一人都做到各有所学、人尽其才就未免太理想化了。但是,就是在学校内部,也有一个合理地选择与分配的问题,即是否在可能范围内做到了因材施教、各尽所能。现实是难以令人乐观的:我们的学校教育太强调统一和共性了,我们的教育所面对的是群体,而非作为认识个体的人,我们的学校教育太缺乏灵活性与应变性了,成了铁板一块。学生一旦入了学,不管他们天赋条们如何、努力程度如何、智力发展水平如何,他所面对的是同一的知识体系,同一的要求与标准,从本质上说,他是无所谓发展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