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第05章 金属的疲劳

上传人:姜** 文档编号:1005498 上传时间:2017-05-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整理】第05章 金属的疲劳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7年整理】第05章 金属的疲劳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7年整理】第05章 金属的疲劳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7年整理】第05章 金属的疲劳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7年整理】第05章 金属的疲劳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整理】第05章 金属的疲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整理】第05章 金属的疲劳(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五章 金属的疲劳材料在交变应力的作用下,经过一段时间,而发生断裂的现象,叫疲劳。疲劳破坏时的最大应力 -1P -13、疲劳极限与静强度之间的关系钢: -1P=0.23( s+ b) -1=0.27( s+ b)铸铁: -1P=0.4 b -1=0.45 b铝合金: -1P= b/6+7.5(MPa) -1P= b/6-7.5(MPa)4、不对称循环疲劳极限( r)利用已知的对称循环疲劳极限,用工程作图法求得各种不对称循环疲劳极限。或者采用回归的公式求得。(1)应力幅 a平均应力 m图 y 轴上的边界点为 0 和 -1x 轴上的边界点为 0 和 b将 max分解成不同应力比 r 时的 a和

2、m,作图。运用时,已知 r, r= a+ m。(2) max m 图3y 轴上的边界点为 -1和- -1,x 轴则同前图。 max= b ,利用不同的应力比 r 来作图。若为韧性材料 max= 0.2 (3)公式法上两图中的曲线可用数学公式表示可以很方便利用 b , -1, 0.2和 r,求得 r三、抗疲劳过载能力过载持久值材料在高于疲劳极限的应力下运行,发生疲劳断裂的应力循环周次,称为过载持久值,也称有限疲劳寿命。(图)疲劳曲线倾斜部分越陡直,即损伤区窄,则持久值越高,抗疲劳过载的能力越好。过载损伤界由实验测定。疲劳过载损伤是由裂纹的亚稳扩展造成。四、疲劳缺口敏感性疲劳缺口敏感度 q0 1作

3、 aN 曲线曲线斜率 da/dN 为裂纹扩展速率;裂纹达到 ac,da/dN 无限大。二、疲劳裂纹扩展速率1、引入断裂韧度的概念K=K man-Kmin=Y 1/2每一次小扩展,便认为是一次断裂过程。2、lg(da/dN)lgK 曲线(图 5-16)3、曲线分析I 区(初始段)KK th da/dN,裂纹不扩展。KK th K,da/dN,裂纹扩展但不快。II 区(主要段)K,da/dN,裂纹亚稳扩展,是决定疲劳裂纹扩展寿命的主要段。III 区(最后段)K,da/dN,裂纹失稳扩展。4、疲劳裂纹扩展门槛值定K th为门槛值单位 MNm-3/2或 MPam1/2KK th, 裂纹不扩展。K th

4、不好测定规定,平面应变条件下,da/dN=10 -610-7mm/周次对应的K 来代替K th,称为工程疲劳门槛值。5、影响疲劳裂纹扩展速率的因素(1)应力比 r,曲线向左上方移动。(2)过载峰 适当过载反而有益。(3)显微组织 对 I、III 区的 da/dN 影响比较明显。晶粒粗大,K th值越高;韧性相可使K th。三、疲劳裂纹扩展寿命的估算常选用 paris 公式。da/dN=C(K) nc、n材料试验常数,与材料、应力比、环境等因素有关。显微组织对 n 的影响不大,多数材料的 n 值在 24 之间变化。5.4 疲劳过程及机理疲劳过程:裂纹萌生、亚稳护展、失稳扩展、断裂一、裂纹萌生及机

5、理常将 0.050.1mm 的裂纹定为疲劳裂纹核。引起裂纹萌生的原因:应力集中、不均匀塑性形变。方式为:表面滑移带开裂;晶界或其他界面开裂。51、滑移带开裂(1)驻留滑移带在交变载荷作用下,永留或能再现的循环滑移带,称为驻留滑移带。通过位错的交滑移,使驻留滑移带加宽。(2)挤出峰和挤入槽滑移带在表面加宽过程中,还会向前或向后移动,形成挤出峰和挤入槽。循环过程中,峰、槽不断增加,增高(或变深)(柯垂耳-赫尔模型)孪晶处也易出现挤出峰和挤入槽。2、晶界处开裂晶界就是面缺陷;位错运动易发生塞积,出现应力集中,晶界开裂。3、相界面开裂两相(包括第二相、夹杂)间的结合力差,各相的形变速率不同,易在相结合

6、处或弱相内出现开裂。只有首先达到临界尺寸的裂纹核,才能继续长大。二、疲劳裂纹扩展过程及机理1、裂纹扩展的两个阶段(图 5-24)第一阶段沿主滑移系,以纯剪切方式向内扩展;扩展速率仅0.1m 数量级。第二阶段在 da/dN 的 II 区。晶界的阻碍作用,使扩展方向逐渐垂直于主应力方向;扩展速率 m 级;可以穿晶扩展。形成疲劳条纹(疲劳辉纹) (见书上图 5-25) 。一条辉纹就是一次循环的结果。2、疲劳裂纹扩展模型(1)Laird 塑性钝化模型(图)裂纹不再扩展的过程,称为“塑性钝化”该模型对韧性材料的疲劳扩展很有用。材料的强度越低,裂纹扩展越快,条带越宽。(2)再生核模型疲劳裂纹的扩展是断续的

7、。6主裂纹前方是弹塑性交界点(三向拉应力区)可形成新裂纹核。主裂纹和裂纹核之间发生相向长大、桥接,使主裂纹向前扩展。强度高的材料,可形成解理裂纹。5.5 影响疲劳强度的因素一、材料内因1、化学成分 成分决定组织和强化效果。2、显微组织 相、相间交互作用、夹杂物、晶粒大小等。3、治金缺陷 夹杂、疏松、偏析、裂纹,方向性等。二、材料表面状态和工件结构1、表面状态表面粗糙度;表面强化(机械、热处理、喷涂、化学)2、工件结构:壁厚;壁厚均匀性;表面的沟槽等。三、工况因素1、载荷 载荷的大小和加载方式;加载频率;加载间歇;次载锻炼。2、环境 温度;周边介质;应力状况。5.6 低周疲劳疲劳寿命为 102-

8、105次的疲劳断裂,称为低周疲劳一、低周疲劳的特点1、 局部产生宏观变形,应力与应变之间呈非线性。2、 总应变 t= e+ p用 t/2N 或 p /2N 描叙疲劳规律。2、裂纹成核期短,有多个裂纹源。3、断口呈韧窝状、轮胎花样状。4、疲劳寿命取决于塑性应变幅。二、金属的循环硬化与循环软化1、定义与特点恒应变幅(塑性应变幅或总应变幅)循环加载过程中,材料的形变抗力不断增加,则称为循环硬化;反之为循环软化。应力应变滞后回线,只有在应力循环达到一定周期后,才是闭合的,即:达到循环稳定态。(图 5-31)循环应力应变曲线高于单次应力应变曲线,则是循环硬化,反之为循环软化。2、循环软化的危害使材料的形

9、变抗力下降,导致工件产生过量的塑性变形而失效。3、原因决定于材料的初始状态,工件结构特性;应变幅,温度等。 b/ s1.4 循环硬化 b/ s1.2 循环硬化微观原因:位错的循环运动;相变强化;应力松驰。二、 低周疲劳的应变寿命曲线7低周疲劳的 N 曲线,数据离散。1、总应变幅 tN 曲线(图 5-34) e/22Nf, p /22Nf , t/22Nf,两不同斜率的曲线叠放,必然会出现一个交点。提高强度,交点左移;提高塑性,交点右移。2、N 关系式曼森公式 )410ln( )2(25.36.06.012f fffbteNeE断裂真实伸长率曼森柯芬关系式 pNzf=CZ、C材料常数Z=0.20

10、.7; C0.5ef1.0ef用上述关系式可估算材料的低周疲劳寿命5.7 其他类型疲劳一、热疲劳1、基本概念在循环热应力和热应变作用下,产生的疲劳称为热疲劳。热疲劳属低周疲劳(周期短;明显塑性变形) 。由温度和机械应力叠加引起的疲劳,称为热机械疲劳。2、热应力的产生外部约束,不让材料自由膨胀;内部约束,温度梯度,相互约束,产生热应力。热应变,导致裂纹的萌生,扩展3、衡量标准一定温度幅,产生一定尺寸疲劳裂纹的循环次数。4、提高热疲劳寿命的途径a) 材料 减小热膨胀系数,提高 ,均匀性,高温强度。b) 工件状况 减小应力集中。c) 使用 减小热冲击二、冲击疲劳1、基本概念在重复冲击载荷作用下的疲劳

11、断裂,称为冲击疲劳。冲击次数 N105,具有典型的疲劳断口。AkN2、影响冲击疲劳的因素小能量多冲击 主要为强度。较大能量时 冲击作用下,材料易出现塑性变形,即易出现低周疲劳。能量再大时 则冲击疲劳退居次要地位,应考虑材料的断裂韧性。8三、接触疲劳1、基本概念对偶件(如轴承、齿轮等)在交变接触压应力长期作用下,而在材料表面产生的疲劳损伤。形貌:点蚀,浅层剥落和深层剥落。(轴承、齿轮表面、钢轨等)接触疲劳曲线两种 换 N, 接 1/N, 2、接触应力(赫兹应力)两物体接触,表面上产生局部的压应力,称为接触应力。接触处的接触应力为三向压应力。接触处, z y x超过一定深度 z x y相应的最大切应力为: 224545xyyzzxyzzy在最大切应力处,材料易出现局部塑性变形。3、接触疲劳破坏方式(1)麻点剥落局部塑性变形,产生裂纹、扩展(滑移带开裂)润滑剂气蚀(高压冲击波)剥落下一块金属而形成一凹坑2、浅层剥落最大切应力处,塑化变形最剧烈,非金属夹杂物附近萌生裂纹。表层、次表层产生了加工硬化3、深层剥落过渡区是薄弱区,萌生裂纹,先平行于表面扩展,后垂直于表面扩展,最后形成大的剥落坑。4、影响接触疲劳抗力的因素(1)材料内因组织(晶粒大小,相组成,夹杂物,第二相等)(残余奥氏体,可形成形变 M,不利于接触疲劳)表面硬度和心部硬度(2)外因表面粗糙度,接触精度。硬度匹配润滑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