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名词解释和简答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0537909 上传时间:2019-09-2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抗震名词解释和简答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抗震名词解释和简答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抗震名词解释和简答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抗震名词解释和简答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抗震名词解释和简答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抗震名词解释和简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震名词解释和简答(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抗震设计是指通过设计使结构能够抵抗一定程度的地震所造成的破坏。抗震设计包括概念设计、计算设计及构造措施等。抗震设计的4个准则:强度准则:保证不坏(小震)刚度准则:保证适用性(小震)能量准则:减小地震作用(大震)延性准则:增强抗倒塌能力(大震)2、 设计地震分组:(近震与远震的不同影响)讨论的是同烈度,不同震中距对不同建筑的震害影响。3、 地震按成因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诱发地震。4、 按震源深度分为深源地震(震源深度300km)、中源地震(震源深度60300km)和浅源地震(震源深度Tg时,增大结构的自振周期。22、主振型:对应于结构的某一自振频率,结构各质点振动的位移比是

2、一个定值,这就是主振型,简称振型。结构的振型数与自振频率数相同。23、底部剪力法的假设:底部剪力法的适用条件:建筑高度不超过40m以剪切变形为主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均匀假定位移反应以第一振型为主,接近于直线24、鞭稍效应:突出屋面的附属小建筑物,由于质量和刚度的突然变小,高振型影响较大,将遭到严重破坏,称为鞭稍效应。25、顶部附加作用是考虑振型的修正。 鞭梢作用是考虑刚度突变对地震作用产生的影响。27、结构抗震变形验算两个部分:一是多遇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弹性变形验算。二是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弹塑性变形验算。28、多遇地震作用下结构的抗震变形验算目的:避免建筑物的非结构构件在小震下出现破坏,保证小

3、震不坏和中震可修。29、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弹塑性变形验算目的:防倒塌,保证大震不倒。30、“概念设计”:是根据实际的经验或试验研究所得到的非常重要的定性设计原则或工程判断进行设计。包括: 场地选择,建筑平立面造型,结构体系的选择,非结构构件的处理,材料的选用等。31、引起扭转振动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地面运动存在着转动分量,或地震时地面各点的运动存在着相位差;二是结构本身不对称,即结构的质量中心与刚度中心不重合。32、关于地基基础设计,抗震规范有如下规定:避开危险地带(如断裂带等)同一结构单元的基础不宜设置在性质截然不同的地基上。同一结构单元的基础不宜部分采用天然地基,部分采用桩基。软弱地基上的

4、基础应加强其整体性和刚性。33、34、多道抗震防线(意义):一个抗震结构体系,应由若干个延性较好的分体系组成,并由延性较好的结构构件连接起来协同工作。如框架-抗震墙体系是由延性框架和抗震墙两个系统组成;双肢或多肢抗震墙体系由若干个单肢墙分系统组成。抗震结构体系应有最大可能数量的内部、外部赘余度,有意识地建立起一系列分布的屈服区,以使结构能够吸收和耗散大量的地震能量,一旦破坏也易于修复。为什么多道抗震防线对抗震结构设计是必要的?当第一道防线的抗侧力构件在强烈地震袭击下遭到破坏后,后备的第二道乃至第三道防线的抗侧力构件立即接替,抵挡住后续的地震动的冲击,可保证建筑物最低限度的安全,免于倒塌。框架-

5、抗震墙体系:由延性框架和抗震墙两个系统组成,第一道防线:抗震墙,承担水平地震荷载,保护框架承担竖向荷载;第二道防线:延性框架,承担竖向荷载。35、结构的延性定义为:结构承载能力无明显降低的前提下,结构发生非弹性变形的能力。36、延性设计的原则:(1)在结构的竖向,应该重点提高楼房中可能出现塑性变形集中的相对柔弱楼层的构件延性。(一般是底层) (2)在平面位置上,应该着重提高房屋周边转角处、平面突变处以及复杂平面各翼相接处的构件延性。对于偏心结构,应加大房屋周边特别是刚度较弱一端构件的延性。(3)对于具有多道抗震防线的抗侧力体系,应着重提高第一道防线中构件的延性。(4)在同一构件中,应着重提高关

6、键杆件的延性。(5)在同一杆件中,重点提高延性的部位应该是预期该构件地震时首先屈服的部位。37、改善构件及结构延性的途径:(1)控制构件的破坏形态,弯曲破坏的延性远远大于剪切破坏的延性。称为:“强剪弱弯”设计原则。(2)控制框架结构的破坏机制,使梁的弯曲破坏先于柱的弯曲破坏。称为:“强柱弱梁”设计原则。(3)结构构件破坏与节点破坏的关系,使构件的破坏先于节点的破坏。称为:“强节点弱构件”设计原则。(4)避免构件的锚固破坏,称为:“强锚固”设计原则。(5)减小杆件轴压比(N/bchcfc)(6)高强混凝土的应用范围,规范规定:9度时不宜超过C60,8度时不宜超过C70。(7)钢纤维混凝土的应用,

7、良好的抗冲击韧性和抗地震延性。(8)型钢混凝土的应用框架:还有加密箍筋38、抗震等级:考虑建筑物抗震重要性类别,地震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等因素,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和构件的抗震要求划分等级,以在计算和构造上区别对待。39、轴压比: 柱组合的轴向压力设计值与柱的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之比。剪压比:截面内平均剪应力与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的比值。40、框架柱抗震设计设计原则及要点:强柱弱梁,使柱尽量不出现塑性铰柱设计弯矩的取值及计算。在弯曲破坏之前不发生剪切破坏,使柱有足够的抗剪能力柱设计剪力的取值及计算。控制柱的轴压比不要太大轴压比的限值。加强约束,配置必要的约束箍筋构造要求

8、。41、什么情况下设置防震缝?平面尺寸、局部尺寸或立面形状不符合规范的有关规定,而又未在计算和构造上采取相应措施时;房屋长度超过所规定的伸缩缝最大间距,又无条件采取特殊措施而必须设置伸缩缝时;地基土质不均匀,房屋各部分的预计沉降量(包括地震使的沉陷)相差过大,必须设置沉降缝时;房屋各部分的质量或结构抗侧移刚度大小悬殊时。42、结构的抗侧力构件有:框架、墙体、竖向支撑等。43、砌体结构圈梁作用:提高房屋的整体性,使房屋形成整体箱形。提高楼盖的刚度和整体型。提高墙体的整体性和变形能力。减轻地基不均匀沉降对建筑的影响。44、构造柱的作用:构造柱对砌体的初裂荷载无明显提高,对砌体抗剪强度可提高1030

9、%。主要作用是对墙体起约束作用,使之有较高的变形能力,是一种有效的抗倒塌措施。45、计算多质点体系基本周期的近似方法有:矩阵迭代法、能量法、等效质量法、顶点位移法。46、“强柱弱梁”的设计原则: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结构发生较大侧移进入非弹性阶段时,塑性铰应首先在梁上形成,尽可能避免在危害更大的住上出现塑性铰。 怎样实现?同一节点上、下柱端截面极限抗弯承载力之和大于同一截面内节点左、右梁端截面的极限抗弯承载力之和,乘以一柱端弯矩系数。47、“强剪弱弯”的设计原则:在弯曲破坏之前避免梁柱端截面先发生脆性的剪切破坏。怎样实现?控制剪压比,选用合适的截面尺寸;在一定范围内,增加箍筋,选用合适的配箍特征值

10、;选用合适的混凝土强度;控制剪跨比和轴压比;使弯曲破坏限于剪切破坏发生,即让抗弯承载力小于抗剪承载力48、结构的刚心: 水平地震作用下,结构抗侧力的合力中心49、地震影响系数:单质点弹性体系在地震时的最大反应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的比值50、动力系数:单质点弹性体系的最大绝对加速度反应与地震地面运动最大加速度的比值51、场地覆盖层厚度:一般情况下,可取地面到剪切波速大于500m/s的坚硬土层或岩层顶的距离。52、等效剪切波速:若计算深度范围内有多层土层,则根据计算深度范围内各土层剪切波速加权平均得到的土层剪切波速即为等效剪切波速。53、抗震防线: 在抗震体系中,吸收和消耗地震输入能量的各部分。当某

11、部分结构出现破坏,降低或丧失抗震能力,其余部分能继续抵抗地震作用。54、层间屈服机制: 结构的竖向构件先于水平构件屈服,塑性铰先出现在柱上。55、总体屈服机制::结构的水平构件先于竖向构件屈服,塑性铰首先出现在梁上,即使大部分梁甚至全部梁上出现塑性铰,结构也不会形成破坏机构。56、楼层屈服强度系数:,第i层根据第一阶段设计所得到的截面实际配筋和材料强度标准值计算的受剪实际承载力与第i层按罕遇地震动参数计算的弹性地震剪力的比值1、 工程结构抗震设防的三个水准是什么?如何通过两阶段设计方法来实现? 答:抗震设防的三个水准 :第一水准: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第二水准: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