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在山的那边》教案

上传人:jw****88 文档编号:100507314 上传时间:2019-09-23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2.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在山的那边》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在山的那边》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在山的那边》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在山的那边》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在山的那边》教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指导思想1、阅读文学作品,要培养感受、理想、欣赏和评价的综合能力,要使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之处,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2、重视朗读训练。3、从第一课开始,着力开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定位于“语文学习的主人”,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引导和组织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课时安排1 1、看导语,默读课文。2、读一读,写一写。痴想隐秘铁青凝成诱惑喧腾漫湿一瞬间3、朗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1)教师范读。(2)各自练习朗读。(3)领读。(4)齐读。4、内容研讨。可在适当时候将“有关资料”中的诗人创作谈读给学生听,

2、以帮助理解诗歌。研讨,首先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疑难就是问题,深层的含义或奥妙也是问题。让学生用铅笔打问号,然后提出问题,教师补充。(1)“在山的那边,是海”,对这个“山”字,“我”小时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2)诗人领悟妈妈所说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那么,什么是“信念凝成的海”?诗中有没有回答这个问题?(3)读第一部分,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为什么想到山的那边,而且是“常伏在窗口痴想”?为什么去爬山?为什么又说自己的想望是“幻想”?(4)“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秘”?(5)山那边的青山,为什么“铁青着脸”?(6)“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改用议论语言,怎么说?(7)“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指什么?一座座山顶为什么诱惑着我?“我”为什么失望?心灵为什么是枯干的?海潮漫湿枯干的心灵又是什么意思?(8)结尾表达的信念,如果用议论语言该怎样表达?5、小结内容研讨的经验。学习方法和习惯也是教学目标。学习笔记应该有一部分专门记“语文学习经验”,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等方面应该分页记。每次小结只须提要式地记一两点。6、再朗读。7、课外作业。从“研讨与练习”选题,或自行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