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第三版 孙昕光)课件课件-诗歌-移居(其一)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100505176 上传时间:2019-09-23 格式:PPT 页数:12 大小:2.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语文第三版 孙昕光)课件课件-诗歌-移居(其一)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大学语文第三版 孙昕光)课件课件-诗歌-移居(其一)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大学语文第三版 孙昕光)课件课件-诗歌-移居(其一)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大学语文第三版 孙昕光)课件课件-诗歌-移居(其一)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大学语文第三版 孙昕光)课件课件-诗歌-移居(其一)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语文第三版 孙昕光)课件课件-诗歌-移居(其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语文第三版 孙昕光)课件课件-诗歌-移居(其一)(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结合陶渊明的生活经历与人生态度,体会诗中表现的思想感情。 2、品味和把握陶诗淳真自然、质朴无华的风格特色。 3、背诵这首诗。,一、课文的思想内容 本诗应是公元410年陶渊明年四十六岁所作。南村在浔阳(今九江),陶渊明由上京迁至此。作品主要是写诗人移居到南村同“素心人”一起生活的情景,抒发了喜得佳邻的喜悦。 诗从移居南村的原因写起:“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非为卜其宅”是用左传昭公三年中古谚“非宅是卜,惟邻是卜”之意。“闻多素心人”二句可以看作是全诗的总题,诗的主要内容都是围绕着它而写的。“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两句承前启后,抒发了夙愿一旦实现的喜悦,引起后面

2、进一步描写移居后的情况。“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因为移居的目的在于择邻,居室的大小好坏与否就不是那么重要了,表现了诗人安贫守俭的生活态度。接下来写移居后和“素心人”十分融洽而快乐的生活:“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这四句描写了移居后的生活,回应并加强了开头的意思。,二、课文的艺术特点 该诗意境古朴敦厚,抒情率真自然,语言质朴无华,能够突出体现陶诗平淡中见深情、质朴中含至味的创作风格。,移居(其一) 早就想到南村住,不为选择好宅基。 听说这里人纯朴,愿与相伴共朝夕。 我怀此念已很久,今日终于如人意。 陋室何必多宽大,放张床铺就足矣。 邻居常常相往来,直言不讳谈往昔。

3、美妙文章同欣赏,疑难问题共分析。,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其文章不群,辞采清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与之京(没有人比他更大的。京,大)。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与道同盛衰之意),孰能如此者乎?(南朝梁萧统陶渊明集序) 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所贵于枯淡者,谓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若中边皆枯,亦何足道。(宋苏轼东坡诗话录) 陶渊明诗

4、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一四) 五言自汉魏至六朝,皆自一源流出,而其体渐降。惟陶靖节不宗古体,不习新语,而真率自然,则自为一源也。然已兆唐体矣。(明许学夷诗源辩体卷六) 陶潜胸次浩然,吐弃人间一切,故其诗俱不从人间得。诗家之方外,别有三昧也。(清叶燮原诗外篇卷下) 自来言情之真者,无如靖节。(清王寿昌小清华园诗谈),一、陶渊明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有成就的文学家。他在国家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都极为尖锐、个人政治理想根本无法实现的情况下,“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坚决归隐,独善其身,成

5、为后世文人逃避黑暗现实的楷模。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陶渊明无论是作为隐士,还是作为诗人,都对后世产生了广泛影响。作为隐士,他一方面让人洁身自好,不与腐朽的统治者同流合污,有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让人一味醉心诗酒,逃避斗争,过于消极避世,不利于社会向前发展。作为诗人,他是中国田园诗人的鼻祖,其成就和风格为后世众多诗人膜拜;同时,他的五言诗又

6、是我国五言古风的最高成就标志,是许多人学习的范例。 陶渊明的诗大量描写田园风光,歌咏劳动生产,或反映东晋农村的凋敝现状,或抒写个人美好的理想,曲折地暴露了当时社会政治的黑暗,具有广泛深刻的思想价值。其诗风平淡自然、醇厚有味,所谓“质而实绮,癯而实腴”。陶渊明的不朽诗篇,陶渊明的伟大人品,影响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辛弃疾等几代文人的思想和创作,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有着不可估量的贡献。,二、在这首诗中,陶渊明描述了他移居南村和他与邻里相处的日常情景,但其中流淌着的却是作者汩汩的真情:“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仰慕与“素心人”相处,“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表现了诗

7、人对朴实人生、真情、真美的深沉热爱,更展示了他旷达、高洁的襟怀,这在“真风告退,大伪斯兴”、人欲横流的黑暗污浊现实面前尤为可贵。 三、1、卜:古人将龟甲放在火上烧后根据烧出的裂纹来预测事情凶吉的一种迷信活动。后来用其它方法预测凶吉,也叫卜。2、素:这里是真情的意思。3、兹:此,这里。4、庐:简陋的房屋。 四、略。,枯淡足自乐 直写胸中天 读陶渊明移居二首之一 沈悦苓 义熙四年戊申(408),陶渊明在上京隐居的住所失火,直烧得“一宅无遗宇”。以后,经历了一年多“草庐寄穷苍”的困苦生活,义熙六年(410)他移居浔阳(今江西九江)的南村。这次迁徙结诗人带来很大的快乐,欣喜不禁,发言为咏,他写下了两首

8、脍炙人口的移居诗。这里主要介绍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诗人一开始先从远处写起,以浅直率真的平叙手法交待自己这次移居的因由。他化用左传“非为卜宅,惟是卜邻”之语,再以三、四两句具体说明:并非希企风水的吉利,以为将来的显达富贵而“卜其宅”,他之所以很久以来就向往着到南村居住,乃是因为听说在那里有着颜延之、段景仁、庞遇等一些超然尘外、内心质素的隐居贤士,而他又很愿意和这些人朝夕相处,日日往来。四句诗,一个否定,一个肯定,相辅相成,透过平淡的叙说,尤其是以“昔”字一点,展示出诗人至深的精神境界:一场天灾使他陷于穷困潦倒的窘境,备尝了流离失所的难辛,然而这却不能使他的信念动摇,无论生活处于什么情况,他总是“

9、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效法前贤的崇高精神和美德,坚持着自己的人格操守和对真淳美好的人生理想的追求。,写完自己移居的原因,诗人的笔又折回来扣住首起的“昔”字,由远及近地写到今日实现了愿望。“怀此颇有年”,诗人顺着时间顺序先交待自己对迁居南村这个由来已久的愿望,并非无所用心的寻常之笔,而是用愿望的执着和时间的长久来为充分表达“今日”之乐作铺垫。“怀此”一句的回折写法,不仅使诗的结构错落而不失严密,而且又一次强调了愿望的深挚和强烈,使它把积蓄在前四句的情感再深化一层。“今日从兹役”,多年的愿望,一旦实现,诗人心中那种“载欣载奔”、雀跃欢乐的情绪是显而易见的。前六句诗从表面上看似乎平直无奇,只

10、是一味叙说并未言情。实际上却是寓华美于自然,无一字不是情蕴深厚,直体心源的。这种藏巧于拙的艺术表现,使得诗的情感益加真挚,也分外的感人。 在这里,陶渊明表现的是与仰慕已久的朋友相会的欢乐。他的这种情感,在第三、四句诗中可以看出,是和他的隐逸思想相联系、也受着当时士大夫们的隐遁之风的影响的。但是,从以上的六句诗中便能知道,诗人既不同于利禄之徒以隐求仕,走终南捷径,也不同于落拓文士放浪形骸,虚无忘世,在这期望与朋友相聚的快乐中,倾注了他对人生,对人的真感情、真道德的最深沉的热爱。他所生活的东晋末年,政治腐败,统治集团内部的倾轧愈演愈烈;世家大族垄断了政治、经济、文化的特权,他们穷奢极欲,颓废堕落;

11、社会是一片“真风告退,大伪斯兴”和人欲横流的污秽与黑暗。面对这样的现实,诗人不肯俯仰随俗,毅然地与腐朽没落的上层统治阶级决裂,归隐田园。因此,他所抒发的这次迁徙南村的欢乐,也展示了他旷达、高洁的襟怀。,对南村生活的美妙憧憬,怎能不激起诗人惬意的遐想呢!于是,诗的后六句再由近及远,顺着上一层的神理思绪,变实写为虚拟,从率真的直陈简述转入诗人想象中生活的描写。 “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诗人首先想到的是栖身之处,但他不求宽敞华贵,柴门荆扉,“心远地自偏”,只要能容下一张床榻便已足够了。这两句,紧扣一、二句,成为“非为卜其宅”的进一步补充。“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诗人又想到在那陋室仄居中,朋友

12、们时时光临,大家击节抵掌、放言亘古风物、漫话宇宙沧桑,一任情之所至。在此,诗人将“卜邻”的思想形象、具体地表达了出来,然而诗人并不就此满足,他完全沉浸在美妙遐想的快乐之中,直至整个身心都陶醉其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把移居后的赏心乐事最后归结到欣赏奇文、与友朋商榷学术问题上,显示出诗人的雅兴和逸趣,这是隐逸诗人的精神寄托之所在,也是诗人恬淡性格和潜心学术文章并以此来丰富自己精神生活的归宿。 诗的上一层,以实当虚,用移居动机的描述展示诗人的心理活动,以此表现他内心欣悦的情感;下一层则以虚当实,把他内心的欢喜,化为联想中的具体的形象,使整首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成为完美的艺术统一体。在结构

13、上,诗人先平叙写实,后调笔写想象中的虚;他时而追述,时而远想从往日的夙愿,今日的成行,到未来的房舍规模,朋友的往来以及相互间的谈论,意绪横生,笔势不粘不滞,疏放舒散,显出飘逸、潇洒、闲淡、恬静的风韵。同时这一句句散的“点”又由于他欢乐的情绪和旷达的心胸而融合、,串联,突出一个与朋友聚会的欢乐场场面,从而构成了一幅充满田园乐趣的情景交融的完整图画,饱含着深厚的意味。读者伴随着诗人想象的展开,同诗人以及诗人的朋友的精神距离越来越小,情感共鸣则越来越强烈,读至“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掩卷而思,读者也会同诗人一起陶醉在这种纯真、恬静、愉悦的艺术境界之中,而诗至此便戛然而止。但整首诗的情感抒发却并不

14、因此而中止,而是言已尽而意不尽,余音袅袅,愈响愈微,愈微愈响,“如逸鹤任风,闲鸥运海”(郑原艺圃折衷)。 元好问称赞陶渊明诗有云:“枯淡足自乐”,“直写胸中天”(继愚轩和党承旨雪诗);陈师道亦云:“渊明不为诗,但写胸中之妙耳。”(后山诗话)在这首诗中,诗人并不单纯描述事件、场景,更不把定一个具体的物象精雕细刻,浓施粉黛,而是把自己最真挚、最美好的内在感情倾注毫端,意随笔至,用清新朴实的文辞加以生动的抒写,用浅淡的语言和自然精妙的艺术形式,将自己人格之“真”与艺术之“美”统一为一体。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绝句),这首诗不求丽而自丽,不求深而自深,犹如一股潺潺的清泉,以它真淳的风韵意致,激发起读者最广泛、最丰富的艺术联想。这也正如钟惺古诗归所说的那样,“其语言之妙,往往累言说不出处,数字回翔略尽,有一种清和婉约之气在笔墨外,使人心平累消”,所以它能使读者在赞赏诗中那可钦可敬的诗人自我艺术形象的同时,也得到了陶冶心灵的美的享受。(选自汉魏六朝诗歌鉴赏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