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大学语文第三版 孙昕光课件课件-诗歌-北方

w****i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1.73MB
约11页
文档ID:100505082
大学语文第三版 孙昕光课件课件-诗歌-北方_第1页
1/11

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中的思想感情 2、了解艾青诗歌的创作风格及其独特的文化价值一、课文的思想内容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艾青成为逃亡的难民,先是从杭州逃到老家金华,然后带着妻子,从金华逃往武汉当时由于反动投降势力的不抵抗政策,中华民族处于最危险的时刻,艾青陷入了迷茫、悲哀与绝望他以深广的忧愤、饱满的激情,创作了一首首诗《北方》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作的 二、课文的思想内容 这首诗描绘了被侵略战争 破坏的祖国的土地、被苦难命 运折磨的底层的百姓,以切肤 之痛奏出了一个苦难民族在苦 难岁月里的哀号三、课文的艺术特点 艾青喜欢以北方的旷野作为诗歌的背景他本生长于江南,也许是由于地域文化心理上的巨大反差,反而使追求新异的诗人比一般北方人对北方产生了更加敏锐的感受,也许是北方较之南方更为荒凉贫瘠的现实强烈地激发了诗人的悲悯在这些以北方为题材的诗中,《北方》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艾青以舒缓、忧郁而流畅的调子,宣泄了那弥漫在他心头的浓得化不开的悲哀北方是悲哀的/而万里的黄河/汹涌着混浊的波涛/给广大的北方/倾泻着灾难与不幸;/而年代的风霜/刻画着/广大的北方的/贫穷与饥饿啊诗的感受敏锐,感情充沛,具有震撼人心的强烈艺术感染力。

我是酷爱朴素的,这种爱好,使我的情感显得毫无遮蔽,而我又对自己这种毫无遮蔽的情感激起了愉悦很久了,我就在这样的境况里继续着写诗艾青《〈北方〉序》) 当他献出了代表作诗集《北方》与长诗《向太阳》以后,评论家冯雪峰即称他为“根深深地植在土地上”的诗人,说他是“在根本上正和中国现代大众的精神结合着的、本质的诗人”这里,所强调的艾青的诗与我们的民族多灾多难的土地,以及生于斯、耕作于斯、死于斯的农民的血肉联系,是揭示了艾青诗的本质的,而且也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中国新诗,以至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传统土地”成为艾青诗歌创作的无尽源泉与中心意象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来自诗人生命深处,现代民族生命深处的诗句,使艾青在几代读者的心灵中获得了难以取代的地位这位心贴着大地的行吟诗人,他的诗风也如这土地一样,博大,宽厚,朴素而庄严,这在中国新诗中也是独树一帜的钱理群、李庆西、郜元宝编著《大学文学》),,,一、艾青诗歌的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北方》等他的诗将个人悲欢融入祖国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之中,感情真挚热烈,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 二、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灾难深重的忧虑,对劳动人民悲苦命运的同情,对这块抚育了自己的神圣土地难以割舍的深沉而执着的爱。

三、诗中表现出对民族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苦难的悲悯与同情,具有激奋人心的力量,同时也体现出诗人强烈的现实责任感和勇于为时代立言、为人民请命的精神《北方》详析 诗人写作此诗之时,正值抗日战争爆发,诗人辗转于南北各地,1938年初旅经陕西潼关时,因科尔沁草原上的诗人端木蕻良关于“北方是悲哀”的感叹而引发思绪,于是写作此诗,抒发他北国之行的感受 本诗描绘了北方国土的悲哀,又表达了对这悲哀的国土崇敬与挚爱的深沉感情土地”意象及象征意蕴,感觉化的画面感,自由诗体的特点,是解读此诗的三个要点 本诗共四节,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前三节):描绘战争阴云笼罩下北方国土的荒凉、阴郁、贫困、悲哀,表达对不幸的北方人民的关切;第二部分(第四节):抒发因目睹悲哀的北方和回思历史而产生的对国土深沉挚爱的情感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忧郁的忧郁的诗情,几乎弥漫在艾青所有重要的作品中,是构成其诗艺术个性的基本元素如其《手推车》所表达的:“在黄河流过的地域/在无数的枯干了的河底/手推车/以唯一的轮子/发出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芽过寒冷与静寂/从这一个山脚/到那一个山脚/彻响着/北国人民的悲哀/在冰雪凝冻的日子/在贫穷的小村与小村之间/手推车/以单独的轮子/刻画在灰黄土层上的深深的辙迹/穿过广阔与荒漠/从这一条路/到那一条路/交织着/北国人民的悲哀。

忧郁,来源于诗人的人生经历;忧郁,来源于诗人从时代生活中所感受到的严峻、困苦、艰难和沉重;忧郁,浸透着诗人对祖国、对土地、对劳动者的深沉的爱;忧郁,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忠实态度和认真思索在《北方》这首诗里,充满着忧郁的思绪:悲哀、暗淡、恐怖、荒漠、冻结、挣扎、疲乏、痛苦、厌倦、寂寞、枯干、阴郁、灰暗、悲苦、荒凉……这些词语都喻示着忧郁村庄呀,山坡呀,河岸啊/颓坦与荒冢呀/都披上了土色的忧郁……”这悲哀的国土的写实性的描绘中,渗透了作者忧郁的主观情感大片国土沦于敌手,守护 着土地的农民为贫穷和饥饿所困扰,土地荒芜,民众逃亡……目睹这一切,诗人怎能不忧郁?然而,忧郁却并不表示对前途的悲观和绝望,相反,忧郁能够给人以力量在本诗中,作者正是将忧郁化作了坚强:“扑面的风沙/与入骨的冷气/决不曾使我咒诅”;“一片无垠的荒漠/也引起了我的崇敬”;“我相信这言语与姿态/坚强地生活在大地上/永远不会灭亡”这样,全诗的调子,于悲哀和忧郁之外,又渗入了坚定和昂扬 诗中另一明显特征是它的独特的土地意象在著名的《我爱这土地》中,艾青诗的这一中心意象得到最集中的表达:“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土地”凝结着诗人对祖国、农村劳动者、民族生命的观察、体验与思考。

《北方》也以“土地”为意象,其实咏唱的仍是北方的田地、北方的土地和人民诗的前半部分,作者用沉重的笔触描绘了20世纪30年代后期北中国的景象诗中虽然没有直接描述战争的场景,但指出了“土地”的“悲哀”,这里不但是针对自然的暴虐,而且也暗寓着对民族敌人的仇恨;而其未予明言,反使作品具有了更广大的涵盖诗中着力描写沙漠上的风,它所形成的灰黄的沙雾,它席卷大地的呼啸,它带来的严寒,写风沙中困苦前进的行人,负重跋涉的驴子,写枯干的小河,灰暗的天幕,惶乱的雁群,混浊的黄河……诗人抓住北方特有的自然景物,描绘了北方国土荒凉、黯淡、衰颓、阴郁的景色,表现了作者对承受着战争灾难和不幸的北方人民的深切同情与关切 “悲哀”是北方国土的基调,然而诗人“却爱这悲哀的国土啊”诗的后半部分,作者把目光由现在投向悠远的历史,挖掘这悲哀的国土所蕴藏着的精神力量这国土/养育了为我所爱的/世界上最艰苦/与最古老的种族”,“──这土地是他们所开垦/几千年了/他们曾在这里/和带给他们以打击的自然相搏斗”;“他们为保卫土地/从不曾屈辱过一次/他们死了/把土地遗留给我们……”作者由此发现了土地所涵容的淳朴、坚强的民族性格和民族伟力,为此而再三礼赞。

诗人回顾中华民族几千年生存于斯、搏斗于斯的历史,从中汲取了力量与信念在这部分里,诗人赋予悲哀的北方以引人崇敬的精神内涵,使全诗的境界升华,使诗的“土地”意象充满了使人感奋、激动的质素,也使诗人对国土的挚爱,更为坚实,更有历史的纵深感与严格的格律诗相对而言,本诗是自由诗体作者是新诗史上自觉而有力的自由诗体的提倡者,认为它“受格律的制约少,表达思想感情比较方便,容量比较大──更能适应激烈动荡、瞬息万变的时代”本诗不受外在形式的拘束,没有均齐的段式、划一的句数、字数,没有一贯的韵脚,是典型的自由体诗语句朴素、长而舒缓,在奔放与约束之间、变化与一致之间、参差错落与均匀和谐之间、繁复与单纯之间,找到了一个恰切的结合点,有很浓重的散文气息语言又富有节奏感,各个层次之间、各句之间、各个词语之间的停顿、衔接和转折,都应和着语言的自然节奏,加上各部分中主导语句的适当反复,全诗产生了一股内在的旋律,更加强了诗的美感 作为曾在艺术之都巴黎专业研习美术的画家,诗人又有着画家的感受力,以及对色彩、光影、形体等的敏锐的捕捉力在本诗中,他充分发挥了这一特长,以素描的笔法,勾勒出一幅幅富于动感的北国乡土的风景画面,形象、生动、准确、传神。

诗人把主体的思想感情融入感觉,进而发挥多层次的联想,创造出明晰而又具有广阔象征意义的视觉形象:“一片暗淡的灰黄/蒙上一层揭不开的沙雾”,“枯死的林木/与低矮的住房/稀疏地,阴郁地/散布在灰暗的天幕下”,“只有那结成大队的雁群/击着黑色的翅膀/从这荒凉的地域逃亡……”诗中色调、光彩、形象兼备,它们不仅是感觉和印象的捕捉和记录,而且是一种暗示和象征例如在表现“土地”意象时常用的“灰黄”色调和“暗淡”的光,就有力地暗示了现实中深沉的悲哀和凝重的不幸,也浸润着诗人忧郁的情思选自陈洪主编《〈大学语文〉教师手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