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技术之原子化技术解读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0499121 上传时间:2019-09-2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技术之原子化技术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应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技术之原子化技术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应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技术之原子化技术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应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技术之原子化技术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应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技术之原子化技术解读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应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技术之原子化技术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技术之原子化技术解读(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分析技术原子化技术4.2.1 火焰原子化4.2.1.1 吸喷雾化4.2.1.2 脱溶剂4.2.1.3 熔融与蒸发4.2.1.4 原子化4.2.1.5 电离4.2.2 电热石墨炉原子化4.2.2.1 发展现状和特点4.2.2.2 石墨炉原子化的过程和机理4.2.2.3 石墨炉的温度及其温度分布4.2.3 石英管原子化4.2.4 低温原子化法4.2 原子化技术4.2.1 火焰原子化供给能量将样品中被测元素转变为基态原子的过程叫做原子化1。根据提供能量的方式,原子化可分为加热原子化和非热原子化两大类。加热原子化有火焰原子化和电热原子化(也称无焰原子化,即石墨炉原子化;非热原子化有化学原子化(冷原子测

2、汞和阴极溅射原子化。过去和现在都以加热原子化法应用最广。火焰原子化是最早且现在仍然广泛使用的原子化方法。原子化过程包括样品溶液的吸喷雾化、脱溶剂、熔融、蒸发,解离或还原等,是影响测定灵敏度的关键因素。4.2.1.1 吸喷雾化试液的吸喷雾化效果受雾化器结构、溶液性质及吸喷条件等因素影响。雾化器是火焰原子吸收光谱仪器的关键部件之一。仪器的灵敏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雾化器的工作状态。因此,雾化器要达到如下的基本要求:(1雾化产生的雾珠和气溶胶粒度要细。(2雾化效率要高。(3喷雾要稳定。目前的商品仪器采用带文丘里节流嘴的同心气动雾化器。雾化效率和雾珠、气溶胶直径大小取决于毛细管喷口和节流嘴端面的相对位置

3、和同心度,同心度越好,雾化效率越高。毛细管口以伸进节流嘴端面少许更有利于试液雾化。同心度和最佳相对位置可通过精细加工和细心调试而获得。实验结果表明,试液的表面张力对吸喷速率的影响甚微,而黏度的影响较大。此外,毛细管长度和测量液面的相对高度对吸喷速率也有一定影响。因此,制备试液时应选用黏度较小的溶液介质,而在测量时应保持液面高度一致和使用同一长度的吸液毛细管。特别应当指出的是,火焰中原子的密度仅在一定范围内随吸喷速率的提高而增加。过分提高吸喷速率可能降低雾化效率和火焰温度而不利于原子化。在相同条件下,有机溶剂的吸喷量较水溶液大,雾珠和气溶胶直径也较小,有利于脱溶剂。因为大多数有机溶剂的表面张力和

4、黏度比水小。通过实验也可测出吸喷量和雾化率。在仪器已经调好并点火燃烧的情况下吸喷一定量A的水溶液,收集其废液量B,记下吸喷时间t。则单位时间的吸喷量Q=A/t,雾化率f=(A-B/A。根据工作经验,一般Q=3mL.min-17mL.min-1比较合适,f在10%以上为好,此时的灵敏度比较高,说明吸喷雾化系统调节到了比较好的状态。目前国内仪器厂家多采用吴庭照教授研制的出厂时已调节好的一体化的玻璃喷嘴,使用者不需要调节,装上去就行。分析者应予注意的是,由于人体温度与室温有差别,在喷雾时分析者不要用手长时间接触盛试样的容器和毛细管,否则,影响测定精度和灵敏度,给准确度也带来不良影响。4.2.1.2

5、脱溶剂雾珠和气溶胶脱掉本身溶剂的过程主要决定于雾珠和气溶胶的大小,溶液的性质及环境温度。雾珠在雾化室和燃烧器内的传输过程中已部分脱溶剂,当到达火焰时,雾珠完全脱溶剂变成干燥气溶胶。在室温下,雾珠和气溶胶脱溶剂受蒸气的扩散过程控制。在火焰中,雾珠和气溶胶脱溶剂速率主要受火焰气体和气溶胶间的热传导所控制。由于有机溶剂的饱和蒸气压较水为大,故对缩短脱溶剂时间也较有利。可燃性溶剂的加入,可提高火焰的温度和缩短脱溶剂的时间。影响脱溶剂的主要因素是雾珠和气溶胶粒径。气溶胶大小对灵敏度影响很大。因此,要求雾化器产生的雾珠和气溶胶的粒径尽量细,粗雾珠在进入火焰前应予除去。4.2.1.3 熔融与蒸发雾珠经脱溶剂

6、干燥后留下的干气溶胶,有的可能直接升华为分子蒸气,多数是经过熔融再由熔液蒸发为分子蒸气。干气溶胶粒子熔融的快慢,取决于火焰温度、粒子大小及被测物晶体性质。干燥粒子半径越大,火焰温度又低,则熔融时间要长。至于晶体的性质,通常是被测物电价位高,键能较大,则所形成的干气溶胶粒子的熔点越高。干气溶胶粒子熔融后即开始蒸发,蒸发速度直接取决于熔态粒子的粒径、火焰温度,也与熔态粒子表面的蒸气压、粒子密度、蒸气向周围扩散速度有关。蒸发速度对自由原子的形成有明显的影响。蒸发一个熔态粒子所需的热量与粒子半径的平方成正比。粒子越小,越利于蒸发。直径小于10m的粒子,在到达分析区时已能全部蒸发并转变为自由原子;当粒子

7、半径过大时,则只能部分蒸发而不能形成自由原子。蒸发一个熔态粒子所需的时间,与粒子半径的二次方成正比。粒子半径越小,蒸发时间越短,对原子吸收灵敏度越有利。由于脱溶剂、熔融、蒸发均受雾珠或气溶胶粒子半径高次方的影响,所以,雾珠颗粒的微小变化,就能明显影响原子吸收分析灵敏度。因此,改进雾化器性能和改善被测液的物理化学性质,对提高分析的灵敏度是至关重要的。4.2.1.4 原子化解离与还原是原子化的主要途径。在高温作用下,分子化合物的键断裂,解离出被测元素的自由原子。分子的键能越小越易解离。解离能小于3.5ev的分子,容易被解离,解离能大于5ev的分子,解离就比较困难。由于原子化与键能有关,所以应该考虑

8、将试样制备成何种溶液进行分析对灵敏度有利,又由于配位键具有较低的热稳定性,所以选用适当的有机络合剂可获得较高的灵敏度。对于易形成氧化物的元素,应选择合适的燃助比,通常选用微富燃火焰或富燃火焰,降低氧分压,以提高解离度。在空气-乙炔火焰、氧化亚氮-乙炔火焰内,发生着极为复杂的化学反应。在富燃火焰中,除了产生半分解物C*、CH*、CO*外,还产生大量的NH、CN等成分。这些成分具有很强的还原性,促使难解离的气态分子,通过还原反应而原子化,而不仅仅是通过前述的热解离途径。金属氧化物在火焰中的还原反应可表示为:MO+ CO* M+CO2MO+ C* M+CO2MO+ CH* M+CO2+H2OMO+

9、NH M+N+OHMO+ CN M+CO+N这些还原反应大都发生在火焰的第一反应区(焰心区和内焰区。Al、Ba、Be、Ca、Cr、Mo、Si、Ti等在火焰中易形成氧化物,宜在还原性火焰中原子化,选用微富燃或富燃火焰空气-乙炔火焰或氧化亚氮-乙炔火焰。原子化的效果以原子化效率表示。在火焰内测得的中性原子数与吸喷分析物的总原子数之比称为原子化效率。因自由原子在分析区内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所谓原子化效率只对测量点来说才是有意义的。正因为如此,文献中报道的原子化效率在数值上有时差别很大。影响原子化效率的因素很多,主要有雾化器性能、溶液性质、火焰特性、化学干扰、电离效应以及吸喷速率等。原子化效率直接决定了

10、测定的灵敏度、精密度和准确度。4.2.1.5 电离就解离过程而言,火焰温度越高越有利。但过高的温度则会引起电离增加,而不利于原子吸收分析。元素在火焰中的电离度与火焰温度和元素的电离电位有密切关系,火焰温度越高,元素的电离电位越小,则电离度越大,参与原子吸收的基态原子数越少,导致吸光度降低,且使工作曲线随浓度增加而向纵坐标轴弯曲,即产生电离干扰。电离干扰主要发生在电离电位较低的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火焰中元素电离有三种方式:碰撞电离、电荷转移电离和化学电离。加入消电离剂,改变火焰燃助比都可抑制和消除电离干扰,如测Li、K、Na、Rb、Cs时采用微富燃火焰可消除或减轻这些元素的电离。4.2.2 电热石

11、墨炉原子化4.2.2.1 发展现状和特点火焰原子化方式在原子吸收方法发展过程中曾经起了主导作用2。由于它可以连续进样,测定的是平衡时通过光路吸收区平均基态原子数,其特征是原子蒸发特性不随时间变化,可以进行连续重复测定,是一种简便、快速、稳定、干扰少的方法,适用于广泛元素的常规分析。火焰法的弱点是,由于受燃气和助燃气的大量稀释,自由原子通过光束区的时间非常短,因此灵敏度受到很大的损失。再就是常规使用的火焰温度比较低,不能测定高温原子化的元素,所以还有许多元素不能用火焰法测定,尤其是含量比较低的元素。因此,火焰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1959年前苏联学者Lvov 将利用石墨电极加热的石墨坩埚,使试样

12、蒸发原子化的技术应用于原子吸收分析,开创了原子吸收分析方法发展的新时代3。20世纪60-70年代,陆续开发出了各种电热原子化装置,如石墨炉、石墨棒、石墨杯、钽舟、各种耐高温的金属以及石英管等, 20世纪70年代美国Perkin-Elmer公司首先推出了配有马斯曼石墨炉(Massmann4 的商品化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仪器。电热石墨炉原子化法的绝对灵敏度较之火焰法高出34个数量级,(见表4-1,因而,迅速地得到应用和推广。由于Massmann炉为纵向加热石墨管炉,鉴于它温度分布的不均匀性、信号重现性差和背景影响较大的弱点, 1978年,Lvov又提出平台技术5,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上述温度不均匀性的问

13、题。后来美国Perkin-Elmer公司实现了Lvov平台的商品化, Slavin 在平台原子化的基础上,并将一系列改进技术应用于石墨炉原子化,提出了“恒温平台石墨炉”,简称STPF技术6,此项技术很快得到仪器生产厂家的响应。目前,是否具备STPF技术应用,已成为原子吸收仪器性能评估的标准之一。表4-1 火焰原子化法与电热原子化法检测限的比较元 素检测限(g L -1两种检测限的比HGA74/火焰 HGA-74 火 焰Ag 0.001 22000 Al 0.02 301500 Au 0.1 20200 Ba 0.5 2040 Bi 0.2 40200 Cd 0.001 11000 Co 0.0

14、5 10200 Cr 0.1 330 Cu 0.02 2100 Fe 0.03 10330 Mn 0.002 21000 Mo 0.03 301000 Ni 0.1 10100 Pb 0.02 201000 Pt 2 10050 Si 0.5 80160 Sr 0.05 10200 Tl 0.1 30300 V 1 6060 Zn 0.0005 24000 注: 数据引自Perkin-Elmer 公司的文献。用P-E503仪器测出的原子吸收检测限,样品体积10L ,用外推法求出的检测限。至于其他非火焰原子化装置,如电热石墨杯、石墨棒、各种金属和石英管原子化器,由于存在一些不可克服的缺点,目前均

15、很少或不被采用,而应用最广的是电热石墨管炉法。与火焰原子化法相比较,石墨炉高温原子化法的特点在于: 分析绝对灵敏度高。测定的特征质量最好可以达到10-14g 。这是因为试样直接引入石墨管内和全部蒸发,几乎全部试样都参与吸收,且在惰性气氛保护下于强还原性介质内原子化,有利于难熔氧化物的分解和自由原子的形成,自由原子在石墨管内平均停留时间长,在管内能积累较高浓度的自由原子7。电热原子化器能达到的灵敏度(以特征质量M0表示的理论值,可用简单的方法加以计算。假设火焰原子化法中试样溶液的吸喷速度为0.1mLs-1,其中10%进入火焰,原子在火焰的分析区内平均停留时间为10-4s8,则在任一时刻,存在于火

16、焰分析区内的试样量为0.1mLs-110%10-4s=10-6mL;而电热原子化方法中试样是直接注入原子化器的,设注入的体积最多为100L,则电热石墨炉法和火焰法中能参加原子化的试样体积分别为10-1mL和10-6mL。又假设两种方法中从试样转变成原子的效率相等,并在原子化器里原子总数发生显著损失之前全部是原子化了的,则电热原子化法能使灵敏度增加(10-1mL/10-6mL=105倍9。用样量小。通常固体试样为0.1mg至10mg,液体试样为5L-50L。因此,石墨炉高温原子化法特别适用于微量试样(例如生物试样的分析,这是一个优点。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不利的方面,取样量很小,相对灵敏度低,样品不均匀性的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