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登上地球之巅〉

上传人:jw****88 文档编号:100498068 上传时间:2019-09-2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登上地球之巅〉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登上地球之巅〉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登上地球之巅〉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登上地球之巅〉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登上地球之巅〉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登上地球之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登上地球之巅〉(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喻家国学习目标:1练习快速默读方法,简要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提高阅读能力。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3体会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4学习我国登山健儿团结协作、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学习重点:学习目标1、2。学习难点:学习目标3。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激趣(多媒体显示雪域高原的地方风情)同学们,高度为8844.43米的全球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简称珠峰,又意译作圣母峰,尼泊尔称为萨加玛塔峰,藏语的“珠穆朗玛”意为“第三女神”)以其独特的地理风貌,吸引着全世界勇敢者的目光。自1953年5月29日新西兰人埃德蒙德希拉克和尼泊尔人坦曾诺盖伊站在白雪皑皑的山顶上,

2、向全世界证明人类可以超越自我极限。在高耸入天之处生存后,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于1960年5月25日从珠穆朗玛峰的北坡成功登顶的壮举,书写了世界登山史的新纪录。当时随登山队采访的郭超人记者在他的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中记录了这一经典的历史时刻。今天,我们将重温征服珠穆朗玛峰的那段往事,体会英雄征服自然的毅力和勇气。二、自学导学教师提出自学要求,指导学生自学。1、查阅资料,了解相关情况。 作者:郭超人(19342000),湖北武穴人。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先后任新华社西藏分社、陕西分社、四川分社记者,新华社秘书长、副社长、社长。中共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中央委员。20世纪5

3、0年代曾采写大量新闻报道揭露西藏农奴制的黑暗;60年代随中国登山队完成攀登珠穆朗玛峰和希夏邦马峰的报道;70年代采写的万里神州驯水记歌颂了中国人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的伟大业绩;在陕西采写的安康调查揭露了“四人帮”在农村推行极“左”路线的弊端。已出版的新闻作品有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万里神州驯水记时代的回声等。 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峰简介: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中国西藏同尼泊尔、印度等国边境,绵延长达2400多千米,主脉平均海拔超过6000米,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喜马拉雅”在藏语中就是“冰雪之乡”的意思,这里终年冰雪覆盖。其中最为高耸的则是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界上的珠穆朗玛峰,它高达8844.43米,是世界

4、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地理环境独特,峰顶的最低气温常年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山上一些地方常年积雪不化,冰川、冰坡、冰塔林到处可见。峰顶空气稀薄,空气的含氧量只有东部平原地区的四分之一,经常刮七八级大风。十二级大风也不少见。珠穆朗玛峰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从20世纪60年代起,中国科学工作者对珠穆朗玛峰地区进行了全面考察,在古生物、自然地理、高山气候以及现代冰川、地貌等多方面,都获得了丰富而有价值的资料。 1960年中国登山队征服珠穆朗玛峰活动简介:1960年3月19日,中国登山队在海拔5120米的珠峰下一块宽阔的谷地上建起大本营。参加这次活动的共有214名队员和工作人员,为了尽早的征服珠峰,他们做

5、了大量周密的准备工作。为确保登顶成功,登山队进行了许多适应性的行军。登山队把夺取珠峰的战斗分成四个“战役”,分别制定到达6400米、7600米和8300米的攀登高度,再返回大本营,最后从8300米处突击顶峰。3月27日傍晚完成了第一个“战役”。28日,另一批登山队员出发,打响第二个“战役”。4月11日,上升到7600米的高度。29日,登山队开始了第三次征服高度的战斗。5月3日晚上,登上了8600米的高度,并安全返回大本营。5月24日上午,四名精选的队员从8500米的高度开始了对珠峰的冲刺,于25日凌晨成功登顶,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壮举。 通讯这种文体:通讯是运用记叙、描写、议

6、论、抒情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它主要有五大特点:严格的真实性;报道的客观性;较弱的时间性(相对新闻消息而言);描写的形象性;恰当的评论性。2、圈读课文,识字解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din zh bin zh cu wi p f lio zhu 峰巅 滞留 砭骨 窒息 崔巍 匍匐 缭绕 锥形 x ho q q q l bng ku ji养精蓄锐 消耗 崎岖 漆黑 履践 迸散 轮廓 斩钉截铁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履践:踩踏。 崔巍;形容山高大雄伟。

7、养精蓄锐:养,休养。蓄,积蓄。锐,锐气。养足精神,积蓄力量。齐心协力:众人一心,共同努力。勇往直前:勇敢的一直往前进。毅然:坚决地,毫不犹豫地。缭绕:回环旋转。凄厉:(声音)凄凉而尖锐。滞留:停留不动。崎岖:形容山路不平,也形容处境艰难。窒息:因外界氧气不足或呼吸系统发生障碍而呼吸困难甚至停止呼吸。斩钉截铁:形容说话或行动坚决果断,毫不犹豫。异口同声:形容很多人说同样的话。3、再读课文,感受课文。要求:以每分钟500字的速度默读课文,本文的字数2800多字,要求用6分钟的时间读完全文。注意默读的要领:默读时要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眼停的时间要逐步减少,要减少回视,扩大视幅,按句默读。默读时还

8、要做到“三到”,即眼到、心到、手到。眼到,就是要认清每一个字,不能一目十行,以免养成不求甚解的不良习惯。心到,就是集中注意力,一边读一边想,理解词句的意思和内在联系,读了以后,能对自己提出不懂的问题。手到,就是在默读时,边读边动笔,可以划出重点词句,可标出段中的层次,可以记下自己不懂的问题,提高默读的效果。 读完课文后,将课文划分为四个部分或者六个部分,并说明这样划分的理由。提示:全文共23段(刘连满的留言归入第15段),按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可以有如下两种划分法:A. 四分法(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2段):登山队员出发。第二部分(38段):四位勇士登上第二台阶。第三部分(915段)

9、:刘连满因过度疲劳停止攀登,并冒着生命危险,把氧气留给队友。第四部分(1623段):三位队员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的首次无氧攀登,完成了登峰壮举。B. 六分法(全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12段):登山队员出发。第二部分(38段):刘连满甘作人梯,帮助其他队员登上第二台阶。第三部分(913段):由于缺氧,刘连满留下,其余人冲顶。第四部分(1415段):刘连满将救命的氧气留给他人,写下遗书。第五部分(1621段):三名队员无氧攀登。第六部分(2223段):完成从北坡登顶的世界壮举。4、对学生的自学成果,教师可依次有侧重地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对话,并对学生的理解进行评说。三、教学收束。第二课时一、教学引入二

10、、从不同的线条入手组织阅读活动。活动一:从较粗的线条入手进行课文概说快速默读课文,用二百字左右的篇幅,以突击珠穆朗玛峰顶峰为线索,按时间变化为经和空间转换为纬的时空顺序来概述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概说时至少选择下列词语中的四个词语用进去。齐心协力、头昏眼花、斩钉截铁、异口同声、步履艰难、勇往直前、腰酸背痛、养精蓄锐、毅然、颤抖、砭骨、崔巍、滞留、崎岖、窒息。学生活动,课堂交流,师生对话,教师评点小结。概说示例:经过充分的准备,5月24日9时30分,登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齐心协力地向珠峰最后380米高度冲击。上午11点多,著名的“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他们毅然采用搭人梯的方

11、式,花了五个多小时,于下午4点多爬上了“第二台阶”。此时,由于刘连满体力消耗过大,大家决定让他留下休息,其余三人借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步履艰难地前进着。到8830米时,氧气全部用完,三人冒着窒息的危险开始了无氧攀登。但必胜的信念支持着他们在凌晨成功登顶,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活动二:从稍细的线条入手进行人物评赞 1、快速默读课文。 2、找出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这几位登山队员突击珠穆朗玛峰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思考他们又是靠什么来战胜这些困难的。 3、综合以上内容,可参照感动中国人物洪战辉的颁奖辞说一段人物评赞的话:感动中国人物洪战辉的颁奖辞: 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

12、,就对另一个更弱小的孩子担起了责任,就要撑起困境中的家庭,就要学会友善、勇敢和坚强,生活让他过早地开始收获,他由此从男孩开始变成了苦难打不倒的男子汉,在贫困中求学,在艰辛中自强,今天他看起来依然文弱,但是在精神上,他从来是强者。学生活动,课堂交流,师生对话,教师评点小结。人物评赞示例: 登山健儿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同志,是你们怀着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怀着为国争光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是你们凭着自己坚忍顽强的意志,凭着不畏艰险、自我牺牲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是你们克服了天气严寒、山势陡峻、身体虚弱、缺少氧气、高山反应、黑夜登山等对生命构成极大威胁的重重困难,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的

13、壮举,为祖国和人民赢得了荣誉。我为你们点赞(颁奖)!教学活动三:从更细的线条入手进行技法赏析教师出示话题,学生根据话题默读课文,找出相关内容,仿照示例写作几十字至二百字左右的赏析文字。1、文中叙事详略处理的匠心。2、文中景物描写运用的巧妙。教师示例:课文第1段写道:“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云岭间缭绕不散。”这里的景物描写,描绘了珠穆朗玛峰美丽的景色,衬托了人物愉快的心情,同时还暗示了登山难度之大,为下文队员们艰难地登上顶峰作了铺垫。学生写作。全班交流。教师评说,教学小结。1、文中叙事详略处理的匠心。刚开始的攀登是略写,征服“第二台阶”的经过,刘

14、连满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以及最后攀登最高顶峰是详写。课文叙述事件详吃紧有致,对于能够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事例就详写,反之就略写。如征服“第二台阶”时,刘连满毅然为队友作人梯,耗时长达三个小时,其难度可想而知。刘连满的行为是全体登山队员团结协作的情操美的写照。又如攀登顶峰是最困难,也最危险的,通过详写,更能体现队员们坚忍顽强、无所畏惧的优秀品质。2、文中景物描写运用的巧妙。文中描写自然环境的语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渲染珠穆朗玛峰恶劣的自然环境:第3段“朝着云雾茫茫的珠穆朗玛峰巅”;第5段“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在陡滑的岩壁上登攀”;第6段“岩壁变得垂直而光滑”;第9段“

15、天色开始黑下来,寒风凄厉地呼啸着”;第16段“脚下的雪坡变得愈来愈陡,也愈来愈滑”。这些语句都反映了登山过程中环境的恶劣,更好地衬托了登山队员们不畏艰险、勇于和恶劣环境作斗争的精神。其二,描写珠峰优美的自然风景:第1段“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写出了珠穆朗玛峰景色之美,衬托了人物愉快的心情,同时还暗示了登山难度之大,为下文队员们艰难地登上顶峰作了铺垫;第17段“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第18段“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这两段中作者对珠穆朗玛峰景色的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既突出了登山队员面临的困难,又了这是黎明前的黑暗,光明和胜利就在眼前;第19段“这时风也渐渐变小了”;第23段“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