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0496963 上传时间:2019-09-23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4.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沙妈祖信俗粤与闽连疆,是妈祖信仰重要的传播地。自宋代始,妈祖信仰就开始随闽人入粤。广东沿海及海岛陆续兴建了天后宫或妈祖神祠,祭祀妈祖。每年农历3月23日妈祖诞期间,民众到天后宫朝拜进香者络绎不绝,形成了以南沙妈祖祭祀为核心的民俗文化圈,集中反映了妈祖文化在广东的传播。南沙妈祖信俗是在福建妈祖信俗的基础上融合南沙地域文化而形成的,包括搭炷夜香、祭祀仪式、乐舞、演粤剧、妈祖巡游等内容。南沙妈祖信俗是当地人民俗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成为沟通闽台粤港澳妈祖信众的重要桥梁。黄阁麒麟舞 黄阁麒麟舞是来自民间的纯自娱自乐的民间舞蹈,有200多年的历史,发源于中山市黄圃横档村。据史料记载,黄

2、圃的麒麟舞始于明代,正宗的麒麟舞套路是由已故老艺人蒋润峰传授的。 “麒麟”造型是根据古代的传说,做成龙头、狮身、鹿角、羊头、牛尾的仁兽形象,做工精细,生动传神;舞动时是一头麒麟独舞,由两个舞者分别舞动头、尾,按特定的艺术套路和舞蹈技艺舞动,伴奏音乐则采用节奏起伏的锣鼓吹打乐,以展现麒麟舞的生动、活泼。象牙雕刻 牙雕是以象牙为原材料进行雕刻的传统民间手工技艺,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远在秦汉时期,广州牙雕就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明清时期,广州牙雕的工艺与生产规模达到了历史高峰。刀法见棱见角,品种齐全,华丽美观,豪华名贵,以其镂空、透深的技法,在全国牙雕工艺中独树一帜。广州牙雕手工技艺以师徒传承、家族传

3、承为主,采取手工作坊的生产模式。 灰 塑 广州灰塑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和传统的民间美术艺术价值。做工方面,广州灰塑精致细腻,色彩艳丽。用材方面,灰塑艺人因地制宜,采用适合广州炎热而潮湿的气候的雕塑材料石灰。它耐酸、耐碱、还耐温。制作流程方面,广州灰塑必须到待雕塑建筑的现场,于常温下制作,不需烧制。制作过程中,在景物之中或每组图案之间,巧妙地留出装饰性通风孔,从而减轻台风对脊饰的猛烈冲击。最值一提的是,灰塑学艺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出师,独立施工。核雕(广州榄雕) 广州榄雕工艺秉承了岭南文化的风格特征,造型秀丽、雅致,线条流畅、动静结合、细腻精微,其总体艺术特色可以概括为:雕刻精细入微,形态小巧

4、玲珑。广州榄雕工艺是我国榄雕工艺三大流派中的其中一派,作为岭南文化的一种载体,保存了传统工艺美术的技法,蕴含了岭南风物的古老神韵,是文化广州的一个精彩体现。按形式分,广州榄雕则有座件、挂件、珠串、核舟(座件中的一大类)这几种分别。其中以“东坡游赤壁”为题材的核舟是榄雕中的传统题材,历代名家均有此类作品流传。砖 雕 广州砖雕在选料方面,以建筑用砖作为原材料,充分体现了砖雕艺术为建筑服务的实用性特征;在技法方面,将高浮雕、浅浮雕及线刻艺术互相穿插应用,手法自然生动,刀法明快、干脆,并秉承了岭南雕刻艺术细腻为主的艺术特征,讲究刀工、注重精雕细刻,线条清细玲珑;在题材方面,多表现繁花似锦、龙凤呈祥、仙

5、子献瑞等内容,也善于将历史人物、戏曲人物入画,表现出热闹非凡的盛世景象,这也正是岭南特色工艺美术风格的体现。讲究造型和层次,图案紧凑、层层叠叠,立体感强,形成了以挂线雕为代表的雕刻技法。粤 曲粤曲是用广州方言演唱的曲艺品种,流行于广州市、珠三角洲地区及其他粤方言地域,并流传到东南亚、美洲粤籍华侨及华人聚居地区。粤曲与粤剧关系密切,音乐曲调、板式等方面和粤剧基本相同。但粤曲特别讲究唱功,突出声腔艺术,有其独特的风格和创造。近百年来,粤曲紧跟时代而发展,它善于吸收,能够兼融并蓄,不断丰富创新,拓宽了唱腔音乐,将粤剧的“梆、簧”,广东的曲艺龙舟、南音、粤讴、木鱼歌,乃至广东音乐均拿来填词演唱。伴奏除

6、高胡、扬琴为主奏乐器外,还加入了萨克斯风、小提琴、电子琴等等。咸水歌“咸水歌”是广东渔民操广州方言演唱的一种渔歌,又称“白话渔歌”,主要流传于珠三角地区。由于长期同大海打交道,故又称“咸水歌”,有独唱、对唱等形式。海珠区滨江街是水上居民的发祥地之一,在广州地区素有“咸水歌之乡”之称。1966年滨江街2600多户水上居民全部迁到陆上新居,也将咸水歌带到了陆地。岭南古琴艺术岭南古琴在汉代便逐渐发展起来,历代都出现不少有名的人,写作了不少琴学的典籍,创造和保藏了不少有名的古琴乐器和谱早在南北朝时期,广东曲江人侯安都就有很高的琴艺造诣。南宋年,金元入侵中原,南宋皇帝被迫南迁至冈州崖山,中原琴艺也在冈州

7、留下一批琴谱,相传古冈遗谱就是在当时遗留下来的古琴谱。明代时,广州府著名琴人辈出,藏琴丰富,有琴曲流传至今。 岭南古琴的演奏营造了清、微、淡、远的意境,充分体现了岭南琴派的古朴、刚健、爽朗、明快的特点,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文化特色。沙坑醒狮番禺区沙湾镇沙坑村的沙坑醒狮起源于明末清初,距今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亦称“南狮”,它额高而窄,眼大而能转动,口阔带笔,背宽、鼻塌,面颊饱满,牙齿能隐能露,造型夸张,粗犷威武,形神兼备,活泼生动。分文狮、武狮和少狮三大类。文狮以刘备、关公作脸谱,武狮以张飞作脸谱,文狮表现温顺而和善,武狮表现勇猛而刚烈;少狮即幼狮,憨态可爱,一般跟随文、武狮同场表演。技巧有“

8、出洞”、“上山”、“巡山会狮”、“采青”、“入洞”等。广东音乐广东音乐是流行于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及广府方言区的中国传统丝竹乐种,有四百余年的历史。以其轻、柔、华、细、浓的风格和清新流畅、悠扬动听的岭南风采备受广泛的喜爱和欢迎。自明清以来,经历了萌发期、发展期、成熟期,现有曲名和乐谱可稽的达500多首。鳌鱼舞 鳌鱼舞是番禺区特有的民间艺术,由沙涌江氏的祖先在元末明初洪武年间从浙江奉化县丹桂乡金鳌村带到沙涌来,已有600多年的历史。鳌鱼舞是鱼灯舞中的一种,鳌鱼雄雌各一,在舞蹈的表演情节和道具制作上均显示出水乡特有的色彩。鳌鱼舞有极高的民俗学价值。鳌鱼作为鳌鱼神、渔民保护神,是沿海一带渔民在生

9、产生活中的形成的早期自然崇拜的产物;鳌鱼舞所表现的魁星与两鳌鱼的故事,是对祖先与家族图腾的一种附会,有很浓郁的家族信仰色彩。舞貔貅 貔貅舞源于广东吴川县,流传于粤西及广州增城市,相传始于明代。貔貅是民间传说的一种狮头虎身猛兽,该舞蹈的风格是刚柔相济,以刚为主,通过人体相叠,高空舞耍,运用了杂技表演技巧,使舞蹈空间感大大增加,具有奇、险、趣的特点,是民间广场喜庆舞蹈。舞貔貅是当地客家人逢喜事、年节、甚至单位落成典礼、开店铺、建新房都要举行的表演活动。除了表达喜庆吉祥和祈求好运的意图,还蕴含着驱邪之意。增城貔貅舞的特点鲜明,除了长长的“猫身”,它圆圆的脑袋却有一张猴脸,远看像一个猫头。增城貔貅舞的

10、角色多样化,有貔貅、大头佛(又称沙和尚)、猴子(又称孙猴子)。粤 剧 粤剧早期称本地班、广东大戏、广府大戏。流行于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和香港、澳门、美洲、澳洲及东南亚华侨居住地区。明代弋阳腔、昆腔相继传到广东,清初徽班、湘班又在广东盛行,于清雍正年间吸收各剧种特色,汇合南音、粤讴、龙舟、木鱼等形成粤剧,角色分类原有净、生、旦、丑等十大行当,后演变为生、旦和文武生、武生(须生)、公脚、小武、六分、拉扯等独特的行当,是广州的主要剧种。木偶戏(广东木偶戏) 我国木偶戏自汉代发轫,唐代形成之后,结合各个朝代的戏曲及其他艺术而发展。岭南木偶戏表演艺术是在元朝时从浙、闽传入。清末民初,木偶戏已活跃于广州街

11、头,当时主要演出地点是城隍庙(今中山四路忠祐大街内)、荔湾西关黄沙一带,以及乡村神诞庙会演出。广州成为岭南木偶戏艺术的弘扬之地。岭南木偶表演艺术与岭南地区民风民俗,宗教信仰、地方戏曲紧密联系,特显其含蓄细腻,刚而感其锋、柔而迷其韵的岭南派木偶艺术特色而成为独特的岭南文化的一部分,享誉国内外。广式硬木家具制作技艺 广式家具工艺是中国家具工艺大系中的一个分支,同时又有吸纳、融和及改造西洋文化并带有浓厚的南中国地方文化特色的内涵,充分表现出兼容不同文化的多元风格,具有民族性和开创性,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特征。在艺术风格上,广式家具崇尚繁复,雕工精巧,雕刻的面积宽广而纵深,除大面积雕刻外,广式家具更注重镶

12、嵌艺术的发挥,独创了镶嵌木、竹、石、瓷等工艺,开创一代新风,不但烙下了岭南先民审美情趣的印记,也记录了近百年来中西文化交融的现象。广州珐琅制作技艺 珐琅器根据制作的技法分类,主要有掐丝珐琅(俗称:景泰蓝)、画珐琅(俗称广州珐琅)。画珐琅俗称“洋瓷”又叫烧瓷,大约在17世纪初由欧洲传入中国后,其技术也随之为中国工匠所接受,并很快制作出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工艺品。广州画珐琅以淡雅取胜,善于用西洋风景人物和舒卷自如的卷草番花作为装饰图案。广州珐琅的大幅彩画如书法淡雅、古朴、细致、生动。中彩珐琅是近几十年来广州珐琅工艺的又一发展,它将传统广州珐琅工艺融合在掐丝珐琅工艺里面,是两种珐琅工艺上的结合。广州戏

13、服制作技艺 广州戏服属岭南刺绣服饰之一,它随粤剧的产生而发展,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早在清朝康熙年间,就有一批手工艺人聚集在状元坊一代,从事戏服制作。戏服的制作工艺复杂,需投入的制作成本很高。一套戏服一般至少要七八米布料,同时需要大量的金线、珠片等配件。戏服款式按生、旦、净、末、丑的角色进行不同的设计,包括有男大蟒、男大靠、文武袖、海青、女蟒裙、小宫装、女披裙、反宫装等。戏服上的图案制作也需要很长时间,图案内容丰富,花纹精美,融合了独特的广绣艺术,使得戏服上的图案花纹繁褥、构图饱满、装饰性强、对比强烈、繁而不乱。敬修堂传统中药文化 二百多年来,敬修堂恪守创始人钱树田倡导的“敬业修明、广施妙药

14、”的经营宗旨,以发展医药造福人民为自己的光荣使命。“敬业修明”出自孔子的论语:“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修明者,积极进取发扬其业也。”可见开创敬修堂的先驱们,他们在开办敬修堂的时候并不把追求利润作为唯一的价值,而是把培养致力于发展医药事业造福人民的正人君子列在首位,这就是敬修堂的核心价值。敬修堂“以人为本、济世救人”的医训和“敬业修明、广施妙药”的经营宗旨,是我国中药文化的精髓,是岭南医药文化的典型代表。西关正骨 西关正骨是历史悠久的岭南伤科的典型代表,它形成于明清之际而盛行于清末民初,有近三百年历史。西关正骨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完整的治疗原则及方法。手法理伤、杉

15、皮夹板和百年名药被誉为“西关正骨三宝”,是岭南名医何竹林、李广海后裔李家裕等名医的经验结晶。 “西关正骨三宝”治疗各种骨折,脱臼、筋伤、骨质疏松症,具有无创伤、愈合快、后遗症少等优点,为广大群众所乐意接受。西关正骨名医大部分集医武一身,对各类创伤骨折救治经验丰富,家学深厚,传承有序。沙湾飘色 沙湾飘色是戏剧人物造型中的一种独特形式,是戏剧、杂技和装饰艺术的综合体。番禺沙湾飘色据传是从邻村员岗飘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员岗飘色又传是在明代从江西省传入的。素有色彩艳丽,色梗钢筋幼细,造型典雅,装置奇妙,内容新颖等特点闻名于海内外。番禺水色 番禺水色是与本地民间信仰结合在一起的一种迎神赛会活动,体现出岭南地区特有的以祠堂为中心的宗族和以民间神庙为中心的祭祀组织状况。是以木筏为载体、以戏剧或民间传说故事为主要内容的水上表演活动,主要流行于番禺区市桥镇、沙湾镇等地。结合了戏剧、绘画、杂技、造型等多种艺术,表演形式生动有趣,景从水中生,色在水上浮,从而使观众感觉妙趣横生,浮想联翩。这种造型艺术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与越南的水傀儡有异曲同工之妙。迎春花市 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明代五羊门(今黄沙后道谊园处)对岸有称花渡头者,“广州花贩载花入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