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上传人:jw****88 文档编号:100495310 上传时间:2019-09-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有机物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有机物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有机物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有机物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有机物(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选自义务教育人教版生物学教科书七年级上册,是继“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水循环”之后和“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之前的一个学习内容,在教材编写及知识结构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内容是探索光合作用部分,是在学习了“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叶片的结构”和“蒸腾作用”之后,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设置单一变量、设置空白对照等实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用实验与探究的方法去验证光合作用所需要的条件、产物等,这些内容在今后的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甚至其他章节的一些学习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学情分析:作为七年级上学期的教学内容,学生对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

2、用有初步的认识,也掌握了探究实验的步骤,具备了一定的探究学习能力。同时,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乐于动手,而且小组合作意识强、敢于质疑。但同时也要注意到他们的缺点,活泼好动、自控力差、实验操作能力不强、严谨性不足。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阐明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有机物。能力目标:能运用实验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情感目标:认同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爱护植被,保护绿色植物的情感。教学重点:使学生领悟“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设计原理。使学生认同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教学难点:组织好实验过程。

3、教学方法:采用发现式教学法(提出问题引导探究、分析总结并迁移)教学准备:1.自制课件、视频。2.盆栽彩叶草(先将彩叶草放黑暗处一夜,然后将叶片的一部分用锡纸片从上下两面遮住,再用曲别针夹住,放在光下几小时)3.材料用具: 大烧杯、小烧杯、三角架(铁丝自制)、石棉网 、镊子、火柴、碘液、酒精、清水、锡纸(从烟盒里取得)、曲别针、湿毛巾等。教学过程:(一)创境引学教师提问:你们昨天的晚餐都吃了什么呢?学生:糖醋排骨、西红柿炒鸡蛋. 教师:那么晚餐里的食材与绿色植物有没有关系呢?学生积极踊跃回答,发现人们的食物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绿色植物。教师总结:绿色植物就象一个巨大的生产有机物的天然工厂,它制造的

4、有机物养活了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关于绿色植物,你们有哪些想了解的方面呢?学生提出问题:植物体生长过程中自身营养物质的积累从何而来?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如何检验呢?”“绿叶制造有机物需要什么条件吗?怎样证明?” .设计意图:以晚餐引入新课,学生积极性高,都想分享。同时教师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发现绿色植物的重要性。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想要了解、学习的心理特点,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探究实验过程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1. 审视探究课题教师:从探究课题来看,变量有哪些呢?(小组讨论1min)学生讨论:A方案:以光作变量进行方案设计。探究:绿叶只有在光下制造有

5、机物。B方案:以绿叶作变量进行方案设计。探究:植物的绿叶部分,细胞中含有叶绿体能够制造有机物。设计意图:审视探究课题,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变量,学会控制变量, 设置对照。 2.探讨实验过程教师提问:对于两个方案,都提到了有机物,绿叶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呢?如何检验呢?学生:思考、讨论可能是淀粉等有机物,用碘液染色,有淀粉直接变蓝。教师:那大家用我准备的绿叶试一下,看是否可行。学生操作:用绿叶直接染色。结论:没看到变蓝。教师追问:为什么呢?学生讨论:叶的绿色影响,得想办法除去绿色。教师提醒:酒精可以溶解叶绿素,为缩短时间,可以将其加热。学生质疑:直接加热会不会有危险?讨论会有危险,

6、酒精能燃烧啊!教师追问:那怎么办呢?脱去叶绿素的叶片直接滴加碘吗?学生讨论:隔水加热;冲洗后再滴加碘液。教师追问:完成以上步骤,是不是就能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是淀粉了?学生讨论:叶片中本身可能存在有机物,怎么消除呢?学生讨论在黑暗处放置长时间。设计意图:教学过程中采用教师“设问、引导”和学生“探究、答问”有机结合的模式,逆向推理的思维从结果出发,引导学生理解实验过程的设计:摘取叶片酒精隔水加热脱色清水冲洗碘液染色漂洗观察,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教师:过程我们有了大概思路,那刚刚大家提出的A方案:以光作变量进行方案设计,怎么设置对照呢?学生讨论:两株植物的叶片,一个遮光,

7、一个见光。 一株植物的两个叶片,一个遮光,一个见光。 一株植物的一个叶片,一半遮光,一半见光。教师:哪个更合理呢?学生讨论:发现第三种更为严谨。教师追问:那B方案我们如何设置对照呢?学生小组讨论:最好是找到有绿色和其他颜色的叶子。教师:展示实验材料彩叶草,这种可以吗?学生:对对对,就是这种。教师追问:怎么进行实验呢?学生讨论。教师追问:刚刚探讨的B方案的设计和A方案很相似啊,那有没有办法只做一次实验,将A和B方案全部完成呢?学生兴致勃勃,激烈讨论。 3.综上分析,整理实验步骤顺序。(1)将彩叶草用黑色口袋罩起来,放置于暗处一昼夜。(2)早上将口袋去掉,并将一片叶子的一部分进行遮光。(3)光照几

8、小时后,取下,放到酒精中进行隔水加热,直至彻底脱去绿色。(4)用清水漂洗叶片,滴加碘液。(5)清水冲掉碘液,观察叶片变化。4.互相补充、改进,完善最终实验设计对于学生的设计,教师再次追问:几组对照实验?分别是?设计意图:通过两个实验变量的讨论,学生找到它们的相似之处,进而引导学生将其合二为一,合成一个实验,而且学生在明确大概实验思路的基础上,对于两个实验的整合学习兴趣更高,表现欲更为强烈,更为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三)实验、观察教师:拿出提前准备好的彩叶草,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注意提醒学生酒精、酒精灯、碘液的操作方法,以防发生危险。同时备好湿毛巾以备需要。小组之间将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大家的

9、结论基本一致:彩叶草绿色见光部分变蓝,绿色遮光部分和中间黄白色部分均未变蓝。设计意图: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直观感受自己设计的实验过程,体验生物学实验的乐趣。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一直提醒注意事项,注重学生操作安全,在脱色时,让同学们来猜测实验结果,进一步激发往下学习的兴趣,也丰富了枯燥的等待时间。(四)课程小结1.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得出实验结论:绿叶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是淀粉。光是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的条件,叶的绿色部分才能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学生谈收获与体会。2.教师追问:对于本实验步骤的设计你还有哪些建议?3.教师引领学生再一次审视实验题目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从十个字中体会光合作用的三个重要因素绿叶、光、有机物。4. 教师进一步总结,事实上凡是植物的绿色部分,只要细胞中含有叶绿体,就都能制造有机物,但是,叶片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的主要器官,叶绿体因含叶绿素而呈现绿色,叶绿素能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光合作用,而叶绿体也就是光合作用的场所。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小结,使学生再次审视实验,得出光合作用的三个重要因素绿叶、光、有机物。通过教师进一步引导讲解,从光合作用必须绿叶叶绿素叶绿体,明确叶绿体就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